第599集:行业标准探讨(1/2)
数字非遗的平衡术——行业研讨会上的糖龙故事 京郊的非遗文化中心报告厅里,九月的晨光透过落地窗,在浅棕色木质长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桌上的青瓷茶杯冒着轻烟,杯壁印着极简的龙纹线条——那是风痕特意让设计团队做的伴手礼,取自“糖龙大师系列”
的基础纹样,却少了几分鎏金的华丽,多了些素瓷的沉静,像极了此刻会场里既期待又审慎的氛围。
“数字藏品行业规范研讨会”
的红色横幅悬在主席台上方,台下坐着百余人,既有手握千万用户的平台ceo,也有鬓角染霜的非遗传承人,还有拿着笔记本快速记录的政策研究员。
温如霜将装着李伯手札的牛皮纸袋轻轻放在脚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袋沿——那是七十岁糖龙匠人李正明的随身手札,里面记着近五十年的纹样心得,从“冰裂纹”
的窑温控制到“青蓝釉”
的矿物配比,字里行间都是老手艺的温度。
“最近半年,数字藏品投诉量环比上涨37%,”
主席台上方,文旅部文化数字化处的张处长抬了抬眼镜,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过度商业化,部分平台把非遗纹样拆分成‘碎片’炒作,脱离文化本质;二是创新失度,有藏家把传统‘清明上河图’数字藏品改成赛博朋克风格,甚至添加低俗元素,引发非遗界强烈反对。”
台下一阵细微的骚动。
温如霜侧头看向风痕,他正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图表——那是“糖龙系列”
上线一年的用户行为数据,屏幕反光里,他眉头微蹙,手指在触控板上轻轻滑动。
自从588集出现恶意篡改糖龙纹样的争议后,风痕就养成了随时复盘数据的习惯,仿佛那些跳动的数字里,藏着平衡创新与传承的密码。
“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探讨一个核心问题:数字藏品如何守住文化根脉,又能激发用户创造力?”
张处长的目光扫过台下,最终落在第一排,“接下来,我们请‘糖龙大师系列’的核心团队分享经验——先请技术负责人风痕,讲讲你们是如何处理用户共创与传统保护的矛盾的。”
风痕起身时,不小心碰倒了桌边的茶杯,温水溅到笔记本边缘,他下意识地用纸巾擦拭,动作里带着技术人特有的局促。
但当他走到发言台,打开ppt的那一刻,眼神立刻变得笃定。
“‘糖龙系列’第二代上线时,我们也遇到过类似问题。”
风痕的声音不高,却很清晰,ppt上跳出一张对比图:左侧是藏家合规改造的“渐变鎏金糖龙”
,青蓝底色上的鎏金纹路顺着龙身弧度蔓延,搭配温如霜写的“老匠人尝试新釉色”
故事,交易溢价20%;右侧是被系统拦截的恶意改造——糖龙的龙头被替换成卡通形象,龙身印满网络热词,下方标注着“审核未通过,触发经典纹样保护机制”
。
“我们的解决方案分三步。”
风痕点击鼠标,ppt切换成流程图,“第一步是建立‘经典纹样保护库’,把李伯等老匠人确认的核心纹样(比如糖龙的‘三爪九鳞’结构、青蓝釉底色)录入系统,任何改造都不能动这些‘骨架’;第二步是推出改造分级体系,基础级只能调整颜色、花纹密度,比如把青蓝改成天青,进阶级可以加个性化符号,但必须提交老匠人团队审核,比如有藏家想在龙尾加自己孩子的生辰印记,我们请李伯确认不影响纹样整体性后才通过;第三步是设置‘匠人引导机制’,如果藏家的改造方案接近违规,系统会自动推送李伯讲解纹样传承的短视频,比如为什么糖龙要用三爪而非五爪——古代民间匠人不能用皇家的五爪龙纹,这是老手艺的规矩。”
台下有人举手,是做数字书画平台的王总,他翻着手里的资料:“风总,我们平台有很多古画数字化藏品,比如文徵明的《品茶图》,用户想在画里加自己的头像,这种情况怎么界定合规?”
风痕低头看了眼笔记本上的备注——那是他昨晚特意查的古画保护规范,“古画和糖龙不同,核心价值在于原作的完整性。
我们建议把共创拆成‘展示层’和‘内容层’,用户不能改古画本身,但可以在展示界面加个性化元素,比如给《品茶图》配自己写的茶诗,或者设计专属的电子画框,这些内容会标注‘用户创作’,和原作区分开。
另外,你们可以请古画修复师做审核,就像我们请李伯一样,修复师更懂哪些改动会破坏古画的文化逻辑。”
王总点头记录,风痕走回座位时,温如霜悄悄递给他一张纸巾,上面画着个简笔画糖龙,龙爪拿着一杯茶——是在调侃他刚才碰倒茶杯的事。
风痕嘴角弯了弯,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些。
接下来轮到温如霜发言。
她没有急着开ppt,而是从牛皮纸袋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手札,走到会场中间的展示台。
手札封面是暗红色,边角磨得发亮,封面上用毛笔写着“糖龙纹样录”
,字迹遒劲有力。
“这是李伯的手札,1975年开始写的。”
温如霜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一片干枯的蓝釉瓷片,“李伯16岁跟着父亲学做糖龙瓷偶,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烧窑失败的瓷片,上面的龙纹只烧出了半条。
他在旁边写:‘龙是活的,要顺着釉色的流动走,急不得。
’”
台下安静下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镜头聚焦在那片小小的瓷片上。
温如霜打开ppt,屏幕上出现手札的扫描件,旁边配着“糖龙系列”
的故事 timeline:585集的“老匠人尝试新釉色”
、586集的“冰裂纹工艺直播”
、590集的“匠人对纹样传承的理解”
、598集的“匠人少年时”
……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手札里的某段文字。
“我们的匠人故事体系,不是简单的文字包装,而是和非遗传承的脉络绑在一起的。”
温如霜的声音比风痕柔和,却带着一种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第一代糖龙上线时,用户觉得只是好看的数字资产,交易率很低。
后来我们写了李伯第一次尝试新釉色的故事——他60岁时想把青蓝釉改成渐变,被老师傅骂‘不守规矩’,但他偷偷试了半年,终于烧出不会开裂的渐变釉。
这个故事上线后,有30%的用户开始关注糖龙背后的工艺,有人甚至在社群里问‘怎么才能学到这种釉色技术’。”
她点击鼠标,屏幕切换成一段短视频:镜头里,李伯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支细毛笔,正在瓷板上画冰裂纹,“做糖龙的冰裂纹,要像给龙盖被子,纹路不能太密,不然龙会‘喘不过气’;也不能太疏,不然挡不住寒气。”
视频里的李伯笑着说,弹幕里满是“爷爷好可爱”
“想拥有冰裂纹糖龙”
的留言。
“586集的直播后,我们收到了1200多条藏家留言,有人说‘原来冰裂纹不是随便画的’,有人主动提出‘以后改造前先看看李伯的视频’。”
温如霜顿了顿,看向台下的非遗传承人代表,“之前有位剪纸传承人问我,数字藏品会不会让年轻人只喜欢‘花哨的外壳’,忘了老手艺的本质。
其实不会——当年轻人知道,他们改造的糖龙纹样,背后藏着李伯几十年的摸索,他们会更敬畏传统。
有个12岁的学生,在非遗课堂上设计‘少年糖龙’时,特意在龙尾加了一片蓝釉瓷片,说‘要向李爷爷的失败致敬’,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温老师,”
后排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是某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我们做毕业设计时,想给非遗数字藏品加故事,但找不到传承人合作,怎么办?”
温如霜笑了笑:“不一定非要找在世的传承人。
比如你们做剪纸藏品,可以去查剪纸艺人的口述史,或者博物馆里的老工具——有个学生团队做陕北剪纸数字藏品时,拍了一组老剪刀的照片,配文‘这把剪刀剪过3000条龙,手柄上的纹路是艺人常年握刀磨出来的’,一样很打动人。
关键是让故事有细节,有温度,不是喊‘保护非遗’的口号。”
研讨会的互动环节持续了一个小时,问题从“如何防止故事抄袭”
到“匠人分成比例怎么定”
,风痕和温如霜一一解答,偶尔还会互相补充——风痕说技术审核时,温如霜会补上“故事引导能减少30%的违规申请”
;温如霜说故事传播时,风痕会拿出“有故事的藏品复购率高25%”
的数据。
台下的人渐渐发现,“糖龙模式”
的核心,不是技术或故事单方面的成功,而是两者像糖龙的釉色与纹样一样,相互渗透,彼此支撑。
下午四点,研讨会接近尾声。
张处长做总结时,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数字非遗藏品指导意见(草案)》,“我们参考‘糖龙系列’的经验,在草案里加了两条:一是传统纹样数字藏品,必须有至少一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内容审核;二是鼓励平台建立‘文化叙事体系’,不能只卖数字资产,要讲好手艺背后的故事。”
台下响起掌声,温如霜拿出手机,给李伯发了条消息,附上会场的照片。
没过多久,李伯回复了一段语音,声音有些沙哑,却很兴奋:“如霜啊,我在电视上看到直播了,那个王总问的古画问题,风小子答得挺好!
晚上我把新画的‘秋江糖龙’纹样发你,你们第三代不是要做成长系统吗?
这个纹样可以给参与公益的用户用,让他们知道,做善事的人,龙会跟着‘长’出秋天的江水纹路。”
温如霜把语音点开,风痕也凑过来听。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两人身上,手札里的蓝釉瓷片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片凝固的星空。
研讨会结束后,两人沿着非遗文化中心的石板路往外走。
路边的展示柜里,摆着李伯做的实体糖龙瓷偶,青蓝釉色上的冰裂纹清晰可见,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藏家改造的数字糖龙——有融入蜀绣元素的“锦绣糖龙”
,有带着剪纸镂空的“窗花糖龙”
,还有加了孩子涂鸦的“童趣糖龙”
。
“你说,第三代的成长系统,要不要加个‘匠人点评’功能?”
风痕突然开口,他看着电子屏里的数字糖龙,“用户如果做了合规的改造,李伯可以录一段语音点评,比如‘这个鎏金纹路顺着龙身走,有灵气’,这样用户会更有成就感。”
温如霜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片新的蓝釉瓷片——是李伯早上让她带来的,说是新烧的“星空釉”
,“我想在成长系统的故事里,加一段李伯烧星空釉的经历。
他说烧这个釉要等天气好,晚上对着星星烧,窑温要跟着星光的亮度调,烧坏了八窑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