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594集:防伪升级(2/2)

比如您看一张釉色图,能说出‘这是1320c烧的,釉面有细冰纹’,我们把您的标注也录入区块链,系统比对时,不仅看客观数据,还要看是否符合您的标注。”

李松年一口答应,当天就赶到技术部。

他坐在电脑前,一张张看釉色图,一边看一边说:“这个是1300c的,颜色偏浅,冰纹太粗;这个是1320c的,你看这儿,有细小的‘银星点’,是釉料里的石英砂受热形成的,仿品没有这个……”

技术团队把他的话逐句转化为数据标签,加到区块链系统里。

等再次测试时,仿品的图片一上传,系统立刻显示“釉色无银星点,不符合李松年大师标注,疑似仿品”



风痕松了口气,靠在椅子上喝了口冷咖啡。

窗外的天已经黑了,技术部的灯却亮得像白天。

他想起陈老拿着仿品时失望的眼神,想起李师傅对每一道纹路的较真,忽然觉得手里的咖啡也有了温度——他做的不只是一个防伪系统,更是在守护一群人的初心。

而温如霜那边,也在和文字较劲。

她没有把防伪知识写成干巴巴的“说明书”

,而是以李松年的口吻,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第一枚“打假印”

》的匠人故事。

故事里,年轻的李松年跟着师傅守窑,有个贩子来卖“清代糖龙”

,师傅让他先看:“松年,你看这龙的眼睛,真糖龙的眼睛是‘活的’,釉色里有流动的光,仿品的眼睛是‘死的’,颜色发闷。”

李松年凑过去看,果然,仿品的龙眼睛像蒙了一层灰。

师傅又让他看龙尾的印:“真印的笔画是‘方中带圆’,仿印是‘方得生硬’,你用指甲盖刮一下,真印的刻痕里有印泥的残留,仿印没有。”

故事的结尾,李松年问师傅:“为什么要这么较真?

不就是个摆件吗?”

师傅摸着窑壁说:“糖龙是咱们的手艺,也是买主的信任。

人家花了钱,买的是‘真’——真手艺,真心意。

咱们辨的不是假货,是守住这份真。”

温如霜写完最后一句,读给李松年听。

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那只小铜印,眼眶有点红:“就是这个意思。

我现在给藏品盖印,还是会想起师傅的话——每一个印,都是给藏家的‘定心丸’。”

三天后,“糖龙大师系列”

官方小程序更新了。

藏家们打开小程序,首先看到的是温如霜的新故事,标题下面跟着一行小字:“读完故事,点击这里验证您的藏品真伪”



点进验证页面,界面很简洁——一个大大的“扫码验证”

按钮,下面有行提示:“找不到龙印?

看这里——李松年大师教你认龙印位置:糖龙尾椎第三片鳞下方,方印边长3毫米,篆字‘松年’左窄右宽。”

陈老第一个尝试验证。

他打开自己的正版藏品,找到龙尾的“松年印”

,用小程序扫码。

三秒钟后,屏幕上弹出一张绿色的“防伪报告”

: “恭喜!

您的藏品为第二代‘糖龙大师系列’正版藏品。

1.

龙印比对:与李松年大师2024年5月烧制的印章数据完全一致,刻痕细节匹配度100%; 2.

釉色比对:符合1320c窑火标准,釉面银星点数量≥15个\/平方厘米,符合大师标注; 3.

匠人档案:该藏品由李松年大师亲自监烧,烧制时间2024年5月18日14:30-次日2:30,釉料配比为天青釉70%、高岭土20%、石英砂10%。”

陈老看着报告,激动地在藏家群里发了截图:“太好了!

我这藏品是真的!

你们快试试,还能看到李师傅烧窑的时间,太用心了!”

小王也跟着验证,他之前在闲鱼上差点买了仿品,现在特意找了张仿品图片上传。

系统立刻弹出红色提示:“疑似仿品,请谨慎购买!

理由:1.

龙印无‘松年’篆字细节,刻痕匹配度仅30%;2.

釉色无银星点,不符合李松年大师标注;3.

无对应匠人烧制档案,建议联系官方举报。”

小王把提示截图发到群里,附言:“大家别贪便宜买低价货!

仿品一验就现形,咱们要支持正版,也是支持李师傅的手艺!”

更让藏家们觉得贴心的是温如霜的故事。

有个刚入坑的年轻藏家在群里说:“我之前根本不知道龙印还有讲究,读了李师傅的故事才知道,原来每一道刻痕都是心意。

现在我看自己的糖龙,觉得特别不一样——这不仅是个藏品,还是李师傅手把手传下来的手艺。”

上线第一天,官方小程序的验证次数就突破了五万次,举报仿品的信息有两百多条。

风痕和技术团队根据举报信息,整理出仿品的主要流通渠道,联合平台做了下架处理。

而温如霜的故事,被藏家们转发到了各个非遗爱好者社群,有人评论:“原来防伪也能这么有温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是老匠人的心里话。”

一周后,李松年邀请风痕和温如霜去窑厂,说有东西要给他们看。

两人赶到时,窑厂的门刚打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李松年从窑里捧出一只新的糖龙摆件,青蓝釉色里,龙尾的“松年印”

旁边,多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标识——正是区块链“龙印”

的简化图案。

“这是我新烧的‘防伪纪念款’,”

李松年把摆件递给他们,“每一只都有区块链龙印和我的实体印,藏家拿到手,既能摸到我的手艺,又能查到数字上的真凭实据。

我师傅要是还在,肯定会说,这是把老手艺和新东西,拧成了一股绳。”

风痕接过摆件,指尖碰到釉面的银星点,忽然觉得很踏实。

他看了一眼温如霜,两人都笑了——技术的区块链,匠人的故事,藏家的信任,这三样东西凑在一起,才是“糖龙”

真正的防伪盾。

温如霜掏出手机,给摆件拍了张照,准备写新的匠人故事。

她想好了标题,就叫《龙印:一摸一验,都是传承》。

故事里,她会写李松年烧这只纪念款时,特意多烧了半小时,让釉色里的银星点更明显;会写风痕为了让老年藏家方便验证,把小程序的字体调大了一号;会写藏家们拿着纪念款,在社群里晒自己的“双印认证”



她忽然明白,所谓的防伪,从来不是和假货对抗,而是和一群人一起,守护那些值得被珍视的东西——老匠人的手艺,藏家的信任,还有非遗传承里那股“较真”

的劲儿。

就像李松年说的,真糖龙的爪尖有三道细纹,少一道都不行;真传承的心里有三份诚意,少一份也不行。

风痕看着窑厂外的夕阳,把纪念款摆件举起来。

阳光透过釉面,在地上投出一道小小的龙影,龙尾的印子清晰可见——那是区块链的代码,也是老匠人的指纹,更是一群人用初心刻下的,关于“真”

的承诺。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