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集:教材多语化(2/2)
语音朗读缓缓响起,屏幕上的虚拟手正灵巧地将糖料揉成球状,旁边的注释框里清晰地写着“此步骤源自双生谷传统技法,需保持掌心温度37c左右”
。
温如霜忽然笑了:“你说,这些海外学员会不会也像当年的我们一样,从糖龙开始,爱上中国文化?”
风痕没有回答,只是点开了多语言切换按钮。
英语的清晰、法语的柔美、西班牙语的明快依次流淌而出,屏幕上的糖龙模型在不同语言的解说中,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姿态。
窗外的巴黎已经天亮,第一缕阳光照在桌角的糖龙马克杯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三个月后,来自全球十二所海外分校的感谢信堆满了工作室的邮箱。
纽约分校说,多语教材让报名人数增加了40%;马德里分校发来视频,孩子们围着屏幕跟着语音学做糖龙,嘴里还念叨着“点睛”
的中文发音;最让他们惊喜的是,中国汉办主动联系他们,将这套教材纳入了“中文+非遗”
全球推广资源库。
温如霜把这些感谢信整理成一本册子,封面上贴着一张她和风痕在巴黎铁塔前的合影,背景里飘着一只用糖料做的小风筝。
风痕则在数字教材的更新日志里写下:“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用语言搭桥,用技术铺路,让每个角落的人都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那天下午,温如霜正在给新一批教材补充“春节糖龙习俗”
的内容,风痕忽然拿着平板跑过来。
屏幕上是慕尼黑分校发来的实时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正在教孩子们做糖龙,旁边的数字屏幕上,正播放着多语版的《糖龙文化史》,语音朗读的间隙,传来孩子们清脆的中文数数声。
“你看,”
风痕指着屏幕,眼里闪着光,“糖龙真的飞过了大洋。”
温如霜笑着点头,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词。
窗外的阳光正好,桌上的糖龙马克杯里,茶香袅袅,与屏幕上的数字糖龙相映成趣。
她知道,这场跨越语言的文化之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