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集:学术拓展(1/2)
纸载龙韵:一场跨越民俗与科技的学术修行:出版社的编辑老顾坐在双生谷糖龙工坊的木桌前,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糖龙技艺: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封面上的糖龙纹样被他摩挲得发亮。
“上个月这本书加印了第三次,民俗学界的教授、非遗保护中心的人都在问,能不能再出本延伸的——你们俩要是愿意写,我们社全力支持。”
温如霜刚从甘蔗园回来,裤脚还沾着泥点,闻言眼睛亮了亮。
她伸手翻了翻桌上的读者来信,有封来自广东的信里写着:“不知道我们家乡端午祭龙的糖龙,和书里写的双生谷糖龙,是不是同个源头?”
风痕也放下了手里的代码本,指尖还残留着键盘的温度:“之前做数字系统时,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系老师问技术细节,要是能把案例整理成书,或许能帮到更多想做非遗科技的人。”
没等老顾再说什么,温如霜已经把笔记本摊开,笔尖在纸上画了条简单的糖龙:“我想写本《糖龙民俗与地域文化》,把不同省份的糖龙习俗都梳理清楚——广东的端午糖龙、山西的庙会糖龙、四川的川剧糖龙,不能让这些差异被忘了。”
风痕跟着点头,在旁边补充:“我就写《数字技术赋能非遗:糖龙案例解析》,把数字师徒系统、ar互动、区块链溯源的技术逻辑讲透,再说说怎么平衡技术和非遗的本质。”
老顾看着两人眼里的光,当即拍板:“就这么定!
三个月后我来取初稿,咱们争取赶在年底的非遗学术论坛前出版。”
送走老顾,温如霜连夜收拾了行李。
她没带多少衣服,却装了两本厚厚的空白笔记本、一支录音笔,还有之前从各地收集的糖龙糖模——她要去实地调研,不是坐在书房里查资料。
“光靠文献不够,得听老匠人自己说,看他们怎么做。”
她把糖模放进背包时,风痕正在帮她检查录音笔的电量:“我把无人机也给你装上,拍点各地糖龙工坊的照片,书里能用上。”
温如霜的第一站是广东潮汕。
她按地址找到陈阿婆的家时,正赶上农历五月初,院子里的荔枝树挂满了青红相间的果子,铜锅在院角的土灶上冒着热气,甜香裹着海风的咸意飘过来。
陈阿婆正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捏着块温热的糖坯,指尖翻飞间,一条小龙的轮廓渐渐清晰——龙身缠着细细的糖丝,像荔枝的纹路。
“阿婆,我是来请教潮汕端午糖龙的。”
温如霜递上自己之前的书,陈阿婆戴上老花镜翻了两页,突然指着书里双生谷糖龙的图片笑了:“你们的糖龙是‘站’着的,我们的是‘盘’着的——端午要祭屈原,糖龙得盘在竹篾上,放进江里,求水里的龙王爷护着渔民。”
温如霜赶紧打开录音笔,陈阿婆的手指在糖龙身上轻轻划着:“我嫁过来那年,婆婆教我做糖龙,说糖里要加荔枝蜜,这样龙身才亮,江里的鱼也不会啄。
你看这龙睛,得用桂圆核磨圆了嵌进去,不是你们书里写的琥珀——我们潮汕多桂圆,这是老祖宗传的规矩。”
那天下午,温如霜跟着陈阿婆一起熬糖。
土灶的火要烧得“温吞”
,不能太旺,否则糖会糊;捏糖坯时要顺着糖的纹理,不然容易裂。
傍晚时,陈阿婆的儿子驾着小渔船回来,温如霜跟着他们去江边,看着一条条盘在竹篾上的糖龙被轻轻放进水里,夕阳把江面染成金红色,糖龙在波面上漂着,像一团团流动的光。
“以前江面满是糖龙,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了,只剩我们几个老的还做。”
陈阿婆叹了口气,温如霜把这句话记在笔记本上,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荔枝图案。
离开潮汕,温如霜去了山西平遥。
她在古城外的非遗市集上找到李师傅的糖龙摊时,正赶上周末,摊前围满了人。
李师傅的糖龙和潮汕的不一样,龙身上刻着细密的花纹,像平遥古城墙上的砖纹,糖料是深褐色的,甜里带着点焦香。
“这是用晋南的老红糖熬的,要熬到‘挂旗’才行。”
李师傅手里的糖艺刀飞快,一边做一边喊:“平遥庙会的糖龙,要带‘票号纹’——以前晋商走镖,会带条小糖龙,说能保平安。”
温如霜挤在人群里,看李师傅把做好的糖龙插在木架上,每条龙的龙首都对着古城的方向。
收摊后,李师傅带她去了自己的小作坊,里面堆着几十块不同的糖模,最老的一块是清代的,模子上的龙纹已经磨得有些模糊。
“之前有工厂来找我,说要批量做我的糖龙,给我钱,我没同意。”
李师傅摸着老糖模,“他们要把票号纹改成简单的线条,说省时间——可那不是平遥的糖龙了。”
温如霜的笔记本上又多了几页:山西糖龙,原料为晋南老红糖,纹样多含票号、古城墙元素,常用于庙会祈福,匠人注重“守纹”
,拒绝简化传统。
她还拍了李师傅作坊里的老糖模,照片里的糖模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藏着无数个庙会的故事。
等温如霜赶到四川成都时,已经是七月,雨下得绵密。
赵姐的糖龙工作室在老巷子里,门口挂着块木牌,上面写着“川剧糖龙”
。
推开门,温如霜愣了——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糖做的川剧脸谱,旁边摆着的糖龙,龙身是脸谱的颜色,龙首戴着小小的川剧盔头。
“是不是觉得不像糖龙?”
赵姐递过来一杯热茶,“我以前是唱川剧的,后来迷上糖艺,就把两者掺在了一起。”
赵姐拿起一条糖龙,龙身能拆开,里面藏着颗小小的糖做的“脸谱珠子”
:“年轻人不爱看老糖龙,我就想,要是糖龙带川剧的味儿,他们会不会喜欢?
你看这龙鳞,其实是川剧靠旗的纹样,只是改小了。”
温如霜试着拆了拆糖龙,珠子掉出来时,还带着淡淡的薄荷香——“糖里加了薄荷,夏天吃不腻。”
赵姐说。
那天晚上,温如霜在笔记本上写:四川糖龙,融合川剧元素,造型创新,注重口感改良,核心是“以新载旧”
,用年轻喜欢的形式留住传统纹样与技艺。
她还录了赵姐唱川剧的片段,打算附在书的附录里,让读者能听到糖龙背后的川剧声。
温如霜在外面跑调研时,风痕正对着电脑犯难。
他原本想把数字技术的代码逻辑写得详细些,可写了三章就发现,这样太晦涩了——民俗学界的读者看不懂,非遗传承人也没耐心看。
“我是不是把书的定位搞错了?”
他对着屏幕叹气时,温如霜刚好打视频过来,背景是四川的老巷子,雨还在下。
“你别光想技术,想想我们为什么做这些技术。”
温如霜举着手里的糖龙,“比如数字师徒系统,你别写代码怎么编的,写它怎么帮新疆的徒弟纠正熬糖温度——徒弟拍视频传上来,ai指出他火太旺了,比他师父千里迢迢跑过去还方便。”
风痕愣了愣,突然开窍:“对,我要写的是‘技术怎么用’,不是‘技术是什么’。”
从那以后,风痕开始重新整理案例。
他把数字系统分成了“教学辅助”
“文化传播”
“品牌保护”
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配了具体的故事:写ai教学时,他提到了新疆徒弟阿力木,通过系统学会了做双生谷糖龙,还在当地开了小工坊;写ar互动时,他写了欧洲展览上,观众扫码看到糖龙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动画,当场有孩子说“原来糖龙这么老”
;写区块链溯源时,他写了广东的客户扫码看到甘蔗园的照片,特意打电话来称赞“放心”
。
为了让案例更真实,风痕还联系了之前合作过的传承人,让他们写几句技术使用后的反馈。
阿力木在邮件里写:“以前我熬糖总掌握不好时间,系统里的ai像师父一样盯着我,现在我做的糖龙,和双生谷的一样好。”
风痕把这句话直接放进了书里,旁边配了阿力木工坊的照片。
风痕还去了趟附近的理工大学,给计算机系的学生做讲座。
他没讲技术细节,而是拿着糖龙,讲数字系统怎么帮糖龙技艺传承。
“技术不是用来‘炫技’的,是用来‘搭桥’的——搭一座桥,让老手艺能走到年轻人面前,走到更远的地方。”
讲座结束后,有个学生问:“会不会有一天,技术会代替匠人?”
风痕笑了:“你看这条糖龙,ai能指出熬糖温度不对,但它捏不出糖龙的‘气’——那是匠人的心,技术代替不了。”
学生的问题让风痕有了新想法,他在书里加了一章“技术的边界”
,专门讨论数字技术该如何与非遗平衡,还引用了和学生的对话,让书多了些学术探讨的温度。
三个月后,温如霜带着满满两本笔记本和几十g的照片、录音回到双生谷,风痕也完成了初稿。
两人在工坊的长桌上摊开书稿,开始互相校对。
温如霜帮风痕修改了一些过于专业的术语,把“区块链去中心化”
改成了“每个糖龙的信息都能查到,没人能改”
;风痕帮温如霜整理了各地糖龙的对比表格,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差异,更直观。
“你看你写潮汕糖龙这段,没提陈阿婆的荔枝蜜。”
风痕指着温如霜的稿子,“加上这个,读者才知道为什么潮汕糖龙亮。”
温如霜点点头,赶紧补上;温如霜则提醒风痕:“你写ar动画时,没说动画里的龙纹是参考了陈阿婆的老糖模——加上这个,能体现技术和民俗的结合。”
校对到深夜时,工坊里的铜锅已经凉了,只有桌上的台灯亮着。
温如霜打了个哈欠,风痕递过来一杯热牛奶:“再坚持会儿,老顾明天就来了。”
温如霜接过牛奶,看着风痕稿子里的一句话笑了:“‘技术是糖龙的翅膀,不是笼子’——这句话写得好。”
风痕也笑了:“你写的‘民俗是糖龙的根,不管长到哪,都得连着土’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