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555集:社区博物馆

糖龙映社区 双生谷的初夏总裹着一层黏腻的甜意,风痕蹲在社区活动室的地砖上,指尖划过刚铺设的浅灰色线槽,3d打印的迷你糖龙模型在他口袋里轻轻晃动。

窗外传来温如霜的声音,她正和张阿姨核对展品清单,纸页翻动的沙沙声里,混着孩子们追跑时清脆的笑。

“线槽得再往墙边挪五厘米,不然小朋友跑过时容易绊倒。”

温如霜的声音带着惯有的细致,她踩着白色帆布鞋走过来,裤脚沾了点草屑——刚从社区花园里移栽了两盆薄荷,准备放在博物馆入口当装饰。

风痕抬头时,正看见她把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手里攥着的展品清单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三楼刘爷爷的‘松鹤糖龙’得放在显眼处,他特意把鹤翅的糖丝拉了三小时,说要让大家看清老手艺。”

风痕应了声,指尖在ar设备的调试屏上轻点,屏幕里立刻跳出一条虚拟糖龙,通体泛着琥珀色的光,翅膀展开时,还能看见刘爷爷手工捏制的鳞片纹路。

这是他花了两周时间做的简易ar系统,不用复杂的扫码设备,观众只要站在展品前,屏幕就会自动识别,播放制作者的故事。

“刚试过刘爷爷的展品,ar讲解时长控制在两分钟,重点提了他用的‘老冰糖熬制技法’,符合你说的‘突出手艺细节’。”

温如霜弯下腰,盯着屏幕里的虚拟糖龙看了半晌,忽然笑出声:“你把刘爷爷说的‘拉糖要像扯棉线,慢了会硬,快了会断’这句话加进去了?”

风痕点头,他记得那天记录时,刘爷爷攥着他的手示范拉糖,掌心的温度透过糖料传过来,粗糙的纹路蹭得他手腕发痒。

“这些话比术语管用,社区里的小孩听了,说不定会好奇怎么‘扯棉线’。”

筹备社区糖龙微型博物馆的念头,是三个月前冒出来的。

那天温如霜在社区做糖龙文化沙龙,张阿姨抱着个铁皮盒子来,里面装着她女儿十岁时做的“小兔子糖龙”

,糖身已经泛白,耳朵却还翘得笔直。

“这是孩子第一次跟老匠人学做糖龙,现在她在外地读大学,每次视频都问糖龙还在不在。”

张阿姨的话让温如霜心里一动——社区里藏着多少这样的“私人糖龙记忆”



如果能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既能让居民看见身边的传承,也能让孩子们知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邻居阿姨、楼下爷爷都能做的手艺。

风痕一开始觉得这事“太琐碎”



他习惯了做精准的数字模型,面对居民们参差不齐的作品,总担心“不够专业”



直到他看见社区里的初中生小宇,拿着捏坏的糖龙来找他,眼里满是委屈:“风叔叔,我想把糖龙做得像你打印的那样好,可我总捏不好龙尾巴。”

风痕蹲下来,看着小宇满手的糖霜,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用3d打印机时,也失败了十几次。

“你的糖龙有小宇的味道,我打印的没有。”

他把小宇的“残次品”

收起来,后来特意在ar系统里加了个“成长墙”

,专门放孩子们的练习作品。

博物馆的展品征集比想象中顺利。

三楼的刘爷爷捐了他退休后做的第一只“松鹤糖龙”

,龙身缠着松枝,每片松针都是用镊子一点点捏出来的;开小卖部的王哥送来他结婚时用的“喜字糖龙”

,糖身上的红漆虽然掉了些,“囍”

字却还清晰;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李奶奶,也让孙子送来一只巴掌大的“梅花糖龙”

,说是她年轻时在纺织厂,跟工友学做的,“那时候过年,我们就做糖龙分给孩子,比买的糖果稀罕。”

温如霜给每件展品写说明时,都要跟制作者聊上半天。

写张阿姨女儿的“小兔子糖龙”

时,她特意加了句:“糖龙的耳朵歪了,但藏着十岁女孩第一次做手工的认真。”

写李奶奶的“梅花糖龙”

时,她查了纺织厂的老照片,在说明里附了一句:“1985年,纺织厂的女工们用边角料熬糖,把日子过得比糖还甜。”

她总说,展品说明不是标签,是故事的入口,要让观众看见糖龙背后的人。

风痕的ar系统调试却遇到了麻烦。

社区活动室的光线不好,有些浅色的糖龙展品,设备总是识别不准确。

他连着熬了两晚,把识别算法改了又改,最后想到个笨办法——在每个展品柜里装了小射灯,暖黄色的光打在糖龙上,不仅解决了识别问题,还让糖龙的琥珀色更显温润。

“你这办法跟老匠人熬糖似的,看似笨,实则管用。”

温如霜来送夜宵时,看见他蹲在展品柜前调灯光,忍不住打趣。

风痕抬头,看见温如霜手里的保温桶,里面是她熬的小米粥,还卧了个荷包蛋。

“跟你学的,你写说明时,不也跟每个居民聊半天?”

开展前一天,社区的居民都来帮忙。

张阿姨带着几个阿姨擦玻璃,边擦边聊展品背后的故事;刘爷爷拄着拐杖,给孩子们讲怎么拉糖丝;小宇和几个小朋友,在“成长墙”

上贴自己的作品,叽叽喳喳地讨论谁的糖龙尾巴更翘。

风痕和温如霜站在门口,看着满屋子忙碌的人,忽然觉得,这个博物馆不是他们两个人建的,是整个社区的人,一起把“糖龙”

这个词,缝进了社区的日子里。

开展当天,天刚亮就有人来排队。

第一个进馆的是李奶奶,她在自己的“梅花糖龙”

前站了好久,ar屏幕里播放着她的声音:“那时候我二十岁,跟王姐学做糖龙,她教我熬糖要顺时针搅,不然糖会糊。

现在王姐不在了,看见这糖龙,就像看见她一样。”

李奶奶的孙子举着手机,把这段视频录下来,说要发给在外地的爸爸看。

刘爷爷的“松鹤糖龙”

前围了不少人,ar屏幕里,他演示拉糖丝的画面引得孩子们惊呼。

“刘爷爷,你能再做一次吗?”

一个小男孩拉着刘爷爷的衣角问。

刘爷爷笑着点头,温如霜早就准备了熬糖的工具,就在博物馆的角落设了个“体验区”



那天,刘爷爷教孩子们拉糖丝,风痕在旁边帮忙调温度,温如霜则给围观的居民讲“松鹤糖龙”

的寓意,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满是糖香的空气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笑意。

小宇的“歪尾巴糖龙”

在“成长墙”

上特别显眼,ar屏幕里播放着他的话:“我下次要把龙尾巴捏直,还要给糖龙加上鳞片。”

有个小女孩看完,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想做糖龙,我想把我的糖龙放在这里。”

闭馆时,风痕和温如霜收拾展品,发现有个小朋友在留言本上写:“我知道了,糖龙不是博物馆里的老东西,是刘爷爷、张阿姨还有我都能做的手艺。”

温如霜把留言本收好,笑着对风痕说:“你看,我们想做的,不就是这个吗?”

风痕点头,他看着展柜里的糖龙,有的精致,有的粗糙,有的甚至有些变形,但每一只都闪着光——那是居民们把自己的日子、回忆、心意,都揉进了糖里,做成了龙的样子。

他忽然明白,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玻璃柜里,是让它走进社区,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让邻居变成传承人,让孩子变成接班人。

那天晚上,社区活动室的灯亮到很晚。

风痕在调试ar系统的后台,发现有居民上传了自己做的糖龙照片,还附了句:“下次开展,能把我的糖龙也放进来吗?”

温如霜在旁边整理留言本,看见有人写:“希望明年能看见更多人的糖龙。”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满屋子的糖龙上。

风痕和温如霜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个小小的社区糖龙微型博物馆,不是终点,是起点。

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带着自己的糖龙故事来这里,把糖龙的甜,传得更远,更久。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