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35集:乡村工坊(1/2)

糖龙照山乡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最后一段路干脆没了硬化路面,车轮碾过碎石子,溅起的泥点糊住了大半车窗。

温如霜攥着车门把手,看着窗外渐渐沉下去的夕阳把远山染成橘红色,忍不住问副驾的风痕:“你确定导航没偏?

这地方连个路牌都没有。”

风痕低头核对手机里的老地图——那是半年前他们在省档案馆找到的,标注着“清溪村”

曾有制作“喜字糖龙”

的记载。

屏幕信号只剩一格,他指尖在“糖龙匠人周阿婆”

的名字上顿了顿:“应该没错,老地图说翻过前面那道梁就是。”

话音刚落,车子猛地一颠,底盘蹭到了石头。

两人下车查看时,才发现前方山路被昨夜的暴雨冲垮了一截,窄窄的山道悬着半边,底下是深不见底的沟壑。

正当温如霜对着断路发愁时,身后传来一阵铃铛声,一个背着竹篓的老人牵着两头山羊走了过来,看到他们的车,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是城里来的?

找周阿婆的吧?”

老人是周阿婆的儿子李建国,六十岁出头,皮肤是山里人特有的深褐色,手掌粗糙得能摸到老茧。

得知两人是来寻访糖龙技艺的,他把山羊拴在路边的树上,领着他们走小路:“阿婆去年摔了腿,做不了糖龙了,村里也没人学,你们来晚喽。”

小路比想象中难走,温如霜穿着运动鞋,裤脚还是被路边的荆棘勾破了。

走了约莫四十分钟,终于看到一片错落的土坯房,炊烟从屋顶的烟囱里飘出来,混着柴火的味道。

周阿婆的家在村子最里头,院子里晒着玉米,一个穿着蓝布衫的老人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个褪了色的红布包。

“阿婆,城里的先生来看您了。”

李建国喊了一声。

周阿婆抬起头,看到温如霜和风痕,慢慢把红布包打开——里面是一套巴掌大的铜模具,模具上刻着缠在一起的“喜”

字和龙纹,边缘已经磨得发亮。

“这是我嫁过来时,我婆婆给我的,”

老人的声音沙哑,“以前村里嫁闺女,都要做‘喜字糖龙’,龙身子绕着喜字,寓意龙凤和鸣。

现在没人做了,模具都快锈了。”

温如霜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拿起模具,指尖能摸到纹路里的包浆。

她研究民俗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造型这么精巧的婚嫁糖龙模具。

风痕则掏出手机,对着模具拍了照片,又问:“阿婆,做糖龙要用什么料?

怎么熬糖呀?”

周阿婆叹了口气,说起了老手艺:“用麦芽糖和甘蔗汁,柴火要烧得匀,熬到糖稀能拉出丝,再倒进模具里,等凉透了脱模。

最难的是调糖色,要熬到琥珀色才好看,火候差一点就苦了。”

她想站起来演示,却被腿疾绊了一下,温如霜连忙扶住她,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

那晚他们住在李建国家,土坯房里烧着柴火,暖意融融。

温如霜和风痕坐在炕边,借着煤油灯的光整理笔记。

“这村子太偏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温如霜翻着白天拍的照片,“但糖龙技艺要是在这儿断了,太可惜了。”

风痕盯着笔记本上的模具图纸,手指在纸上画着:“周阿婆年纪大了,没法教全村人,但我们可以帮他们建个工坊。

我把模具改成简易版的,用铝合金做,轻便又好脱模,再设计个小型熬糖炉,不用烧柴火,用电更安全。”

温如霜眼睛亮了:“我来培训村民!

教他们讲糖龙的民俗故事,比如婚嫁时糖龙怎么摆,象征什么,再教他们基础的制作手法。

等工坊建起来,游客来了既能学做糖龙,又能听故事,村民也能在家门口赚钱。”

两人越说越兴奋,直到窗外泛起鱼肚白,才定下初步计划。

第二天离开前,他们跟周阿婆和李建国说了想法,老人握着温如霜的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要是真能成,我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他们!”

回到城里,两人立刻忙了起来。

风痕联系了五金厂,把铜模具的图纸改成铝合金简易款,还在模具边缘加了防滑手柄,方便村民操作。

他又设计了小型电熬糖炉,温度能精准控制在120c,还加了自动搅拌功能,避免糖稀糊底。

“这样就算没经验的人,也能熬出好糖稀,”

风痕拿着样品给温如霜看,“成本也不高,一套工具下来也就两百多块。”

温如霜则整理了厚厚的培训资料,把“喜字糖龙”

的民俗故事拆成简单的段子,比如“龙身绕喜字,夫妻永相守”

,还编了口诀教村民记制作步骤。

她还联系了县里的文旅局,争取到了一笔扶持资金,用来修缮村里的旧仓库——那是他们选好的工坊地址。

三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清溪村。

旧仓库已经被修缮一新,墙面刷成了米白色,窗户上贴着红色的糖龙剪纸。

院子里摆着六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放着风痕设计的熬糖炉和模具。

村民们围在院子里,好奇地摸着新工具,周阿婆坐在轮椅上,由李建国推着,看着眼前的一切,笑得合不拢嘴。

培训从那天开始,温如霜每天早上给村民上课,先讲民俗故事,再教他们怎么跟游客介绍。

“游客问糖龙为什么是琥珀色,你们就说,这是山里的甘蔗和麦芽糖熬出来的颜色,像太阳照在溪水上,”

她拿着样品糖龙,手把手教村民怎么展示,“说话要亲切,不用背稿子,把自己知道的讲出来就行。”

风痕则负责教制作技术。

他先演示怎么熬糖稀,按下熬糖炉的开关,看着糖稀慢慢融化,温度计上的数字稳定在120c。

“你们看,等糖稀表面没有气泡了,就可以倒模具了,”

他把糖稀倒进模具,轻轻震动几下,“这样糖龙脱模后才平整,没有气泡。”

村民们学得很认真。

村里的王秀莲以前在城里的餐馆打工,因为要照顾孩子回了村,现在每天最早到工坊,跟着风痕学熬糖,不到一周就能独立做出完整的糖龙。

“以前觉得这手艺难,没想到这么简单,”

她拿着自己做的糖龙,笑得眉眼弯弯,“等游客来了,我就能赚钱了,不用再出去打工了。”

但也有村民犯了难。

村里的老光棍张大叔,没读过多少书,记不住民俗故事,熬糖时总把温度调错。

温如霜知道后,特意给他编了更简单的口诀:“温度看红灯,糖稀看泡泡,故事记一句,游客笑哈哈。”

风痕则在他的熬糖炉上贴了红色贴纸,标着“120c”

,还给他配了个计时器,到时间就会响。

一个月后,“清溪村糖龙民俗工坊”

正式开业。

温如霜联系了城里的旅行社,推出了“糖龙体验一日游”

线路,第一批游客来了二十多人。

王秀莲戴着围裙,站在桌子前,给游客讲解:“这是我们村的喜字糖龙,以前嫁闺女都要做,您看这龙身绕着喜字,象征日子甜甜蜜蜜。”

游客们围在桌前,跟着村民学做糖龙。

一个小姑娘拿着模具,小心翼翼地倒着糖稀,风痕在旁边指导:“慢一点,别洒出来,倒满就行。”

等糖龙凉透脱模,小姑娘举着自己做的糖龙,高兴地跟妈妈拍照:“妈妈,我做的糖龙真好看!”

中午,村民们给游客做了山里的家常菜,还端上了刚做好的糖龙当甜点。

游客们咬着糖龙,甜而不腻,琥珀色的糖体里还能看到一丝丝的甘蔗纤维。

“这糖龙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

一个游客边吃边说,“还能自己做,太有意思了。”

工坊开业第一个月,就接待了三百多名游客,村民们每人分到了两千多块钱。

张大叔拿着钱,买了新的外套,还去镇上给村里的孩子买了糖果:“以前我一个人过,现在有了工坊,日子有盼头了。”

温如霜和风痕每个月都会来村里一次,看看工坊的情况,再给村民们更新培训内容。

有一次他们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村里的李小花出嫁,村民们在工坊里做了一百多个喜字糖龙,摆在婚车上,一路都甜香扑鼻。

周阿婆坐在轮椅上,看着婚车远去,拉着温如霜的手说:“谢谢你啊姑娘,让我们村的糖龙又活过来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