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集:文化科普(1/2)
糖龙入家:一堂千万播放量的非遗课 温如霜把最后一页古籍手稿抚平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秋风卷着打旋。
案头那本民国版《民俗糖艺考》已经泛黄,夹在书页里的半张糖龙糖纸脆得像要碎掉,是她去年在双生谷老匠人阿松家翻出来的宝贝。
手机在此时震动,风痕发来的消息带着惯有的技术派直白:“传感器记录的熬糖温度曲线整理好了,下次工坊可以用,但新手还是觉得难——要不要试试更通俗的方式?”
温如霜指尖顿在糖纸上。
这段时间“数字糖艺工作坊”
办了八期,来的多是高校学生和非遗爱好者,可真正能把糖龙制作带回家的人少之又少。
她想起上周去社区调研,张阿姨攥着孙子的手问“能不能教我们在家做”
,小朋友盯着展柜里的糖龙眼睛发亮,却因为“要熬糖、要塑形”
的复杂步骤怯了步。
或许风痕说的对,要让糖龙真正活起来,得先把门槛降下来,降到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客厅里。
“不如做短视频?”
她拨通风痕的电话,听筒里传来3d打印机轻微的嗡鸣,“你演示简易技巧,我来讲背后的故事,这样大家既学得会,也知道为什么做。”
风痕那边沉默了两秒,接着是纸张翻动的声音:“我刚看了下数据,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类内容的播放量年增300%,家庭diy话题热度很高。
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工具必须常见,不能用工坊里的专业设备;二是步骤要控制在五步以内,超过会流失观众。”
挂了电话,温如霜把《民俗糖艺考》里的典故挨个筛选。
她最先想到“祈雨糖龙”
——明清时期双生谷遇旱,村民会用麦芽糖做小龙,插在田埂上,孩童捧着糖龙绕田走,嘴里唱着“糖龙甜,雨水来”
。
这个典故既有画面感,又带着烟火气,刚好配风痕设计的简易教程。
第二天一早,风痕就抱着一堆材料敲开了温如霜家的门。
他没带专业的熬糖锅,只拿了个不锈钢奶锅;不用3d打印模具,而是用硬纸板剪了个巴掌大的龙形框架;连糖料都简化了,买的现成麦芽糖块,不用自己熬浆。
“你看,”
他把奶锅放在电磁炉上,调至最小火,“先把麦芽糖加热到融化,不用测温度,看到它变稀能流动就行,这是第一步。”
温如霜坐在旁边的小桌前,手里捧着那半张民国糖纸当道具。
镜头架在两人中间,她特意穿了件素色棉服,头发简单挽起,显得亲和又沉稳。
“大家知道吗?
以前遇到天旱,咱们双生谷的人就会做糖龙祈雨。”
她声音放缓,指尖轻轻碰了碰糖纸,“那时候的糖龙没现在这么精致,却是村民们的念想——盼着糖龙能引来雨水,让庄稼有收成。”
风痕此时已经把融化的麦芽糖倒进纸模里,又撒了点提前磨好的芝麻当龙鳞:“第二步倒糖,第三步撒装饰,第四步等它凉透,第五步脱模。
你们看,这样一条简易糖龙就做好了。”
他举起脱模后的糖龙,阳光透过透明的麦芽糖,能看到芝麻拼成的细碎纹路,虽不精致,却带着手作的温度。
第一条视频剪出来只有一分二十秒,温如霜加了段字幕,把“祈雨糖龙”
的典故浓缩成三行字,风痕在结尾加了句“试试用家里的材料做,记得拍给我们看”
。
他们没开账号,借了糖龙展馆的官方号发布,标题就叫“在家做糖龙:五分钟学会,还能听老故事”
。
发布当天下午,温如霜正在整理古籍,风痕的电话突然打过来,声音里带着少见的兴奋:“播放量破十万了!
评论区全是问下一步教什么的。”
她赶紧点开视频,评论区里翻不完的留言:“我家有麦芽糖,晚上就试!”
“原来糖龙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故事”
“求教程!
想给孩子做”
。
最让她触动的是一条来自广东的留言:“奶奶说她小时候也见过祈雨糖龙,没想到现在还能学到怎么做。”
两人立刻商量着做第二条视频。
这次温如霜选了“婚嫁糖龙”
的典故——以前双生谷的姑娘出嫁,母亲会做一条“连理糖龙”
,龙身缠着红绳,寓意夫妻同心。
风痕则把工具再简化,用家里的烤盘当模具,还教大家用红绳在糖龙身上绕出简单的结。
视频发布时,温如霜特意在结尾加了个互动:“如果你们家有和糖龙相关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这条视频的播放量涨得更快,三天就破了百万。
评论区成了故事聚集地:有人说外婆结婚时收到过糖龙,现在还藏在旧箱子里;有人说小时候过年,父亲会用糖龙哄他写作业;还有人晒出自己做的糖龙照片,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加了巧克力碎,满屏都是烟火气。
温如霜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看评论,把有意思的故事记在笔记本上,风痕则根据大家的反馈调整教程——有人说“麦芽糖太黏,不好脱模”
,他就改成用白糖和蜂蜜按比例混合;有人说“纸模容易软”
,他就教大家用硅胶冰格当模具。
到第五条视频时,他们遇到了个小麻烦。
有观众留言说“故事好听,但记不住步骤”
,温如霜和风痕琢磨了一晚上,决定在视频里加“故事+步骤”
的分屏:左边温如霜讲“冬至糖龙”
的典故——以前冬至这天,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做糖龙,龙尾要留个小揪,寓意“留住福气”
;右边风痕同步演示步骤,每一步都标上数字,还特意把“留龙尾”
的细节放慢了两倍。
这条“冬至糖龙”
视频成了爆款。
发布当晚播放量就破了五百万,第二天直接冲上千万。
平台给了推荐位,首页刷十条就能看到一条“糖龙小课堂”
。
温如霜的办公室电话被打爆了,有中小学老师问能不能用视频当课外教材,有社区邀请他们去开线下课,还有出版社找过来,想把“糖龙小课堂”
的内容编成书。
最让他们意外的是“家庭糖龙diy”
热潮的兴起。
电商平台上,“麦芽糖块”
“糖龙模具”
的搜索量暴涨,有商家还推出了“糖龙diy套装”
,里面配好糖料、模具和教程卡片,销量比去年同期翻了十倍。
社交媒体上,#家庭糖龙diy#的话题阅读量破亿,网友晒出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给孩子做的卡通糖龙,有情侣一起做的“爱心糖龙”
,还有老人做的传统样式,配文大多是“跟着糖龙小课堂学的,孩子爱吃,还能听故事”
。
温如霜收到过一个快递,是来自甘肃的包裹,里面装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糖龙,还有一封手写的信。
写信的是位七十岁的老人,说自己年轻时是村里的糖匠,后来没人学这手艺,工具都丢了。
看了“糖龙小课堂”
后,他找孙子要了麦芽糖,用易拉罐剪了个模具,做了这条糖龙,“虽然不如以前做得好,但总算把老手艺捡起来了,想寄给你们看看”
。
温如霜把糖龙放在展柜里,旁边摆上那封信,每次有人来参观,她都会讲这个故事。
风痕则收到了更多技术层面的反馈。
有工程师留言说“可以用硅胶模具提高成功率”
,有食品专业的学生建议“加少量柠檬酸能让糖龙更脆”
,还有人分享自己改良的步骤——比如用微波炉加热糖料,更适合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