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集:配方改良(1/2)
低糖养生糖龙:古籍与数据的非遗新章 初夏的双生谷糖龙展馆,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展台的糖龙作品上洒下斑驳光影。
温如霜蹲在展柜前,指尖轻轻拂过玻璃,目光落在一尊民国时期的“药糖龙”
残件上——龙身已有些许融化痕迹,但龙腹处隐约可见“甘草调之”
的刻字。
她翻开随身的古籍抄本,泛黄的纸页上,《糖谱》卷三“药糖篇”
的记载逐渐清晰:“以糖为基,佐甘草、陈皮、麦冬之属,调其甘淡,兼养脾胃……”
“又在研究老东西?”
风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提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还亮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
温如霜抬头,眼底带着几分兴奋:“你看,这古籍里说的‘药糖’,是不是正好能解决咱们现在的难题?”
风痕走近,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展柜。
最近半年,展馆接待的游客中,有近六成在反馈传统糖龙“太甜腻”
,尤其是年轻群体和中老年游客,更倾向于低糖、健康的食品。
传承团队几次尝试减少糖量,却总导致糖龙塑形困难,要么冷却后开裂,要么龙身花纹无法清晰呈现。
“古籍里说‘佐甘草、陈皮’,这两种都是药食同源的材料,”
温如霜将古籍摊开在展台边的长桌上,指着其中一段,“甘草本身带甘甜味,既能减糖,又能中和糖料的齁感;陈皮有清香气,还能解腻。
说不定咱们能从这里找到突破口。”
风痕盯着古籍上的记载,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电脑外壳:“想法是好,但关键在配比。
甘草加多少会抢了糖龙本身的清甜?
陈皮的用量会不会影响糖料的黏性?
这些都得靠数据说话。”
他打开电脑里的“糖料特性数据库”
,里面记录着过去一年测试的近百组糖料数据,包括不同糖度、湿度下糖料的塑形时间、硬度、口感反馈等。
接下来的一周,展馆二楼的小实验室成了二人的“主战场”
。
温如霜负责筛选材料,她从中药房买来不同产地的甘草和陈皮,仔细辨别成色——甘肃产的甘草纤维更细,甜度更温润;广东新会的陈皮陈化三年以上,香气最浓。
她还查阅了《本草纲目》《饮膳正要》等古籍,确认两种材料的配伍禁忌,确保加入糖料后安全无害。
风痕则忙着搭建数据模型。
他先将甘草、陈皮分别制成粉末和提取液,设计了五组基础配比方案:第一组甘草粉5%、陈皮粉3%;第二组甘草提取液4%、陈皮粉2%;第三组甘草粉3%、陈皮提取液3%;第四组纯甘草粉6%;第五组纯陈皮粉5%。
每组方案都对应不同的蔗糖用量,从传统用量的80%逐步降到50%。
“第一次测试开始。”
风痕按下计时器,将第一组配比的糖料倒入熬糖锅中。
温如霜站在旁边,手持温度计,每隔30秒记录一次糖料温度。
传统熬糖需将温度控制在160c左右,加入甘草和陈皮后,糖料的沸点似乎有了变化——当温度升到155c时,糖料表面开始出现细密的气泡,比传统配方提前了2分钟。
“温度降5c试试。”
风痕根据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调整火候。
熬好的糖料倒入模具后,二人屏息等待冷却。
15分钟后,模具打开,龙身表面却出现了细小的裂纹。
“黏性不够,”
风痕皱眉,在表格里标注“失败”
,“甘草粉吸湿性强,可能影响了糖料的结晶。”
第二次测试换用甘草提取液和陈皮粉的组合。
这次熬糖时,温如霜特意将陈皮粉过了三次筛,确保粉末细腻无颗粒。
当糖料倒入模具,风痕用传感器监测糖料的冷却速度,发现加入陈皮粉后,冷却时间比传统配方延长了1分钟。
“这是好事,”
他指着数据曲线,“冷却慢一点,糖分子结晶更均匀,不容易开裂。”
冷却完成后,风痕小心翼翼地取出糖龙。
这一次,龙身完整,鳞片纹路清晰,陈皮的清香透过糖衣飘了出来。
他掰下一小块放入口中,先是淡淡的陈皮香,接着是甘草的微甘,最后才是蔗糖的清甜,完全没有传统糖龙的甜腻感。
温如霜也尝了一口,眼睛亮了:“就是这个味道!
但还能再优化——甘草的甘味可以再淡一点,让陈皮的香气更突出。”
接下来的十天里,这样的测试每天都在重复。
温如霜根据古籍中“君臣佐使”
的配伍原则,调整两种材料的主次关系;风痕则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出最佳的“糖-甘草-陈皮”
比例。
他们还邀请了展馆的老匠人、常来的游客和附近医院的营养师组成“品鉴团”
,收集口感、香气、健康度等多方面的反馈。
阿松师傅是品鉴团里最挑剔的老匠人,起初他对“加中药的糖龙”
很抵触,觉得是“乱改老祖宗的手艺”
。
直到第七天,风痕将一组优化后的糖龙送到他面前——这组配比中,蔗糖用量降至传统的60%,甘草提取液3%,陈皮粉2%,还加入了少量麦冬汁增加润感。
阿松师傅咬下一口,龙鳞在嘴里轻轻化开,陈皮的果香和甘草的回甘在舌尖散开,没有一丝甜腻。
“这味道,”
他愣了愣,又咬了一口,“既保留了糖龙的本味,又多了些清爽,老年人也能吃。”
营养师的反馈则更专业:“甘草有补脾益气的作用,陈皮能理气健脾,加入糖料后,不仅降低了糖分摄入,还增加了养生功效。
建议将蔗糖再降5%,适合需要控糖的人群。”
风痕根据这些反馈,再次调整数据模型。
他用电脑模拟了不同配比下糖料的黏性、塑形性、口感曲线,最终得出最佳方案:蔗糖用量为传统配方的55%,甘草提取液2.
5%,陈皮粉1.
8%,麦冬汁1%。
这个配比下,糖料的塑形时间控制在8分钟,冷却后硬度适中,既不会太脆易断,也不会太软变形,口感上甘淡适中,香气层次分明。
“最后一次测试,就用这个配比。”
这天清晨,温如霜将按比例准备好的材料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
风痕启动熬糖锅的智能温控系统,将温度设定为152c,时间设定为12分钟——这两个参数是他通过数百组数据测算出的最优值。
糖料在锅中慢慢融化,陈皮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
温如霜站在旁边,看着风痕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忽然想起半年前二人在非遗展上的争论——那时她坚持“传统不能丢”
,他执着“科技要赋能”
,而现在,他们正用古籍的智慧和数据的精准,共同为糖龙技艺寻找新的出路。
熬糖完成,风痕将糖料倒入精心设计的龙形模具中。
这次,他没有立刻等待冷却,而是启动了自主研发的“分段冷却系统”
——先在25c环境下冷却5分钟,让糖料初步定型,再转入18c环境冷却10分钟,确保龙身纹路清晰。
当模具打开的瞬间,阳光正好透过窗户照在糖龙身上。
这尊“低糖养生糖龙”
通体呈浅琥珀色,龙鳞上隐约可见陈皮的细小颗粒,凑近能闻到淡淡的甘草和麦冬香气。
风痕轻轻拿起糖龙,龙身完整,没有一丝裂纹,放在指尖重量比传统糖龙轻了近三分之一。
“成功了!”
温如霜忍不住拍手。
风痕将糖龙递给她,眼里带着笑意:“是咱们一起成功的。”
当天下午,展馆举办了“低糖养生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