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集:校园实验室(1/2)
糖锅里的科学密码 九月的风刚吹走双生谷的暑气,镇中学的公告栏前就围满了学生。
一张印着“糖龙科学实验室”
的招募海报贴在最显眼的地方,画着熬糖锅与试管交织的图案,下面一行小字写着“用科学解锁糖龙的甜蜜秘密”
,引得路过的学生频频驻足。
初二(3)班的林晓宇挤在人群最前面,手指在海报上的“熬糖实验”
几个字上反复摩挲。
他从小在爷爷的糖作坊里长大,看惯了爷爷用紫铜锅熬出琥珀色的糖液,再捏出威风凛凛的糖龙。
可“糖龙”
和“科学实验室”
怎么凑到一起?
他挠了挠头,心里的好奇像刚熬化的糖液,咕嘟咕嘟冒起了泡。
“晓宇,你也想报啊?”
同桌陈果拍了拍他的肩膀,手里还攥着一张报名表,“我妈说这实验室是传承基地和学校合办的,不仅能学做糖龙,还能学化学知识,多好啊!”
林晓宇点点头,赶紧从书包里掏出笔,在报名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想起上周爷爷熬糖时的情景:爷爷说“糖液熬到拔丝能拉出三寸长就正好”
,可那天因为火候没控制好,糖液熬焦了,爷爷惋惜地把焦糖倒了,说“这就是没摸透糖的性子”
。
要是能在实验室里搞明白“糖的性子”
,是不是就能帮爷爷做出更好的糖龙?
一周后,糖龙科学实验室正式开课。
实验室设在学校的旧实验楼二楼,原本空荡荡的房间被改造成了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空间: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光绪年间的紫铜熬糖锅、竹制晾糖架,中间的实验台上则放着电子秤、温度计、烧杯和ph试纸。
传承基地的老周师傅穿着白大褂,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把牛角塑龙刀,样子既严肃又新奇。
“同学们,今天咱们先做个小实验——观察糖的熔化与凝固。”
老周师傅的声音带着双生谷特有的口音,“大家都知道糖能熬成糖液,可你们知道糖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林晓宇和陈果分在一组,面前的实验台上摆着白砂糖、电子秤、不锈钢小锅和温度计。
林晓宇按照老周师傅的要求,用电子秤称出50克白砂糖,倒进小锅里。
陈果则拿着温度计,小心地插进糖堆里,“晓宇,你慢点开火,我盯着温度。”
火苗舔舐着锅底,白砂糖渐渐开始融化,从颗粒变成淡黄色的液体。
“温度到110c了!”
陈果喊道。
林晓宇盯着锅里的糖液,想起爷爷说的“拔丝”
,忍不住用筷子蘸了一点,拉出细细的糖丝,可刚一碰到空气,糖丝就脆生生地断了。
“别急,再等等。”
老周师傅走过来,用勺子轻轻搅动锅里的糖液,“糖的熔点是186c,但熬糖的时候,温度不同,糖的状态也不一样。
110c到120c是拔丝期,140c左右会变成琥珀色,到160c就会碳化,也就是咱们说的焦糖。”
林晓宇和陈果屏住呼吸,看着温度计的刻度一点点上升。
当温度到140c时,锅里的糖液真的变成了琥珀色,像爷爷平时熬好的糖液一样,散发出甜甜的焦香。
“哇,真的变颜色了!”
陈果兴奋地叫起来,“这就是化学变化吧?
糖的分子结构变了!”
老周师傅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没错,熬糖的过程就是糖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交织的过程。
咱们做糖龙,靠的是经验,可知道了背后的科学道理,就能更精准地控制火候,做出更精致的糖龙。”
林晓宇心里豁然开朗。
原来爷爷说的“摸透糖的性子”
,其实就是掌握糖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规律。
他又想起爷爷去年冬天做“冰纹糖龙”
时,因为室温太低,糖液凝固太快,龙鳞总是捏不平整。
要是能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温度和凝固速度的关系,是不是就能帮爷爷解决这个难题?
接下来的几周,实验室的课程越来越有意思。
学生们不仅研究了糖的熔化与凝固,还通过ph试纸测试不同糖液的酸碱度,用显微镜观察糖结晶的形态,甚至尝试用不同比例的糖和水,熬制出软硬不同的糖坯。
有一次,林晓宇和陈果尝试在糖液里加入柠檬汁。
“晓宇,你说加了酸,糖液会变成什么样?”
陈果一边往锅里倒柠檬汁,一边问道。
林晓宇盯着温度计,“老周师傅说酸会影响糖的分解,咱们看看温度会不会有变化。”
果然,加入柠檬汁后,糖液的沸腾温度降低了5c,而且凝固后变得更有韧性,不像之前那么脆。
老周师傅看到他们的实验结果,笑着说:“这就是古法做‘软糖龙’的秘诀!
以前的传承人不知道什么是酸碱度,但知道加一点果酸,糖龙就能保存更久,不容易碎。”
林晓宇赶紧把这个发现记在实验记录本上,还画了一张糖液温度与酸度的关系图。
周末回家时,他拉着爷爷,非要在作坊里做实验。
“爷爷,您加一点柠檬汁试试,肯定能做出更软的糖龙。”
爷爷半信半疑地按照晓宇的方法做,熬糖的时候,晓宇还拿着温度计,一刻不停地盯着温度。
当糖液熬到135c时,晓宇喊停:“爷爷,好了!
这个温度加柠檬汁,凝固后最有韧性。”
等糖液凝固后,爷爷捏了捏糖坯,惊讶地说:“还真比以前软了!
晓宇,你这在实验室里学的,还真有用啊!”
晓宇心里别提多得意了,他把实验记录本递给爷爷,上面记满了各种实验数据和结论。
爷爷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地翻着,手指在“温度与糖坯硬度关系表”
上轻轻抚摸,眼眶渐渐红了:“咱们做糖龙,传了五代人,都是靠口传心授,没想到现在还能靠科学把手艺弄得这么明白。
晓宇,你比爷爷强!”
晓宇看着爷爷的样子,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责任感。
他以前觉得做糖龙就是捏造型,现在才知道,这里面藏着这么多科学道理。
要是能把这些道理整理出来,不仅能帮爷爷改进手艺,还能让更多人了解糖龙技艺,让这门手艺传得更远。
期中考试后,学校举办了“糖龙科学成果展”
。
林晓宇和陈果的展台前围满了人,他们不仅展示了实验记录本,还现场熬制糖液,演示不同温度下糖的变化。
晓宇拿着温度计,一边搅动糖液,一边给参观的同学讲解:“大家看,现在温度是120c,糖液处于拔丝期,能拉出很长的糖丝;等温度升到140c,糖液就会变成琥珀色,这时候就能用来做糖龙的身体了。”
参观的同学听得入了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有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好奇地问:“哥哥,那为什么有的糖龙是透明的,有的是乳白色的啊?”
晓宇笑着说:“这就涉及到糖的结晶啦!
要是想做透明的糖龙,就要让糖液快速冷却,减少结晶;要是想做乳白色的,就要在糖液里加入一点水,让糖缓慢结晶,形成细小的晶体,看起来就是乳白色的。”
站在一旁的老周师傅和李校长相视一笑。
李校长拍了拍老周师傅的肩膀:“老周,你看这些孩子,把科学和传统手艺结合得这么好,咱们这个实验室没白办啊!”
老周师傅点点头,看着晓宇认真讲解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学做糖龙,师傅只说“照我这样做”
,从没人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现在这些孩子,不仅能学会做糖龙,还能搞明白背后的科学道理,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啊!
成果展结束后,林晓宇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他和陈果的实验项目“不同温度对糖坯韧性的影响”
,被推荐参加市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