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60集:标准推广(2/2)

选料、熬糖、揉制、塑形,每一步都按标准来,旁边放着检测仪,实时显示糖液浓度、温度。

三个小时后,一条金灿灿的糖龙摆在桌上,龙鳞清晰,龙爪有力,阳光照在上面,像镀了层金。

“大家看,”

林砚秋拿起糖龙,“按标准做的糖龙,能保存十五天,颜色不变,口感不硬。

上个月我给上海的客户寄了十条,人家说要长期订货,还愿意多付20%的价钱。”

她又拿出一份订单,是来自国外的,客户明确要求“符合双生谷糖龙标准”



“现在不是我们求着别人买,是别人求着我们卖。”

林砚秋说,“标准不是断大家的活路,是给大家找条更长远的路。”

作坊主们没说话,围着糖龙看了半天。

有个姓刘的作坊主小声说:“林师傅,要是我按标准做,你能帮我找订单吗?”

“能。”

林砚秋点头,“我已经跟传承基地商量好了,成立一个糖龙合作社,按标准生产的作坊,都能加入,统一接单,统一销售。”

那天之后,越来越多的作坊主加入进来。

王老板见没人跟他一起反对,又听说合作社接到了大订单,偷偷托人找林砚秋,说想按标准改造工厂,也加入合作社。

林砚秋没为难他,只是让他先把之前的不合格产品全部召回。

半年后,《糖龙技艺行业标准》正式发布。

发布会上,林砚秋手里拿着装订好的标准手册,封面印着一条腾飞的糖龙,下面写着“守正创新,规范传承”



周教授站在她身边,笑着说:“砚秋,你这可是给非遗技艺标准化打了个好样。”

林砚秋看着台下坐着的赵老栓、小苏,还有那些曾经反对过她的作坊主,心里百感交集。

她想起爷爷当年教她做第一条糖龙时说的话:“手艺是死的,人是活的。

要让手艺活下去,就得跟着时代走,但根不能丢。”

发布会结束后,林砚秋回到双生谷。

作坊里,徒弟们正在按标准做糖龙,李工带着检测仪器在旁边指导。

赵老栓坐在灶台边,正用铁锅熬糖,火苗舔着锅底,糖香飘得满谷都是。

“林师傅,你看这锅糖!”

赵老栓喊了一声,用勺子舀起糖液,糖液像一条金色的丝带垂下来,在阳光下泛着光。

“按标准熬的,比我年轻时熬的还香!”

林砚秋走过去,尝了一口糖液。

甜中带着焦香,是她从小吃到大的味道。

她抬头望向谷外,远处的公路上,一辆辆货车正往谷里开,车上装着合格的麦芽糖,也装着订单和希望。

那天晚上,双生谷的作坊都亮着灯。

有人在熬糖,有人在揉制,有人在检测成品。

灯光下,一条条糖龙逐渐成型,有的腾飞,有的盘旋,有的带着节气的图案,有的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它们不再是随意捏制的甜腻玩意儿,而是有标准、有灵魂的手工艺品。

林砚秋站在作坊门口,看着满天的星星,想起《糖龙技艺行业标准》里的最后一句话:“标准的意义,不在于束缚,而在于让每一代传承人都知道,真正的糖龙,该是什么模样;真正的传承,该怎么走下去。”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但只要守住标准,守住手艺的根,糖龙就会像双生谷的溪水一样,永远流淌下去。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