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周卫国加入八路(完)(1/2)
两周的时间,在清风寨的兄弟们心中,仿佛比两年还要漫长。
这两周里,周卫国没有再提过一次“加入八路”
的事,只是带着大家比以往更加刻苦地训练,同时,也和朱子明等人一道,将清风寨的防御工事加固得固若金汤。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兄弟们:无论走哪条路,打鬼子、保家卫国的初心不变。
与此同时,一种微妙的改变正在发生。
兄弟们私下里,开始悄悄讨论虎头山那支队伍。
他们听附近的老乡说,八路军的官兵平等,不打骂士兵,还帮老百姓种地收粮。
他们也开始反思,当初在国军时,虽然装备精良,但内部的倾轧、克扣军饷、见死不救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相比之下,周卫国提出的“互相支援、共同抗日”
的蓝图,似乎更有吸引力。
终于,在一个傍晚,训练结束后,肖宇主动找到了周卫国。
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挣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释然和坚定:“团长,兄弟们都想通了。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中国人,是军人!
只要能打鬼子,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穿什么军装不重要。
我们听您的,加入八路!”
周卫国看着肖宇,又看到他身后站着的徐虎、方胜利等所有兄弟,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同样的决心。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眶微微发热:“好!
好兄弟!
有你们这句话,我周卫国就算死在战场上,也值了!”
随后,周卫国又将清风寨的所有人召集起来,将此事公之于众。
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当前的局势、加入八路的好处、以及未来的打算,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每一个人。
他承诺,加入八路后,清风寨的纪律只会比以前更严,绝不许欺压百姓,一切行动以抗日为最高目标。
他的真诚与远见打动了所有人,最终,全场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赞同声。
见众人都已同意,周卫国当即回到屋里,研墨铺纸,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态度明确的信。
信中,他表达了清风寨全体将士愿加入八路军、共同抗日的决心,并提出了希望继续驻守清风寨、作为八路军前哨阵地和独立营的请求。
信写好后,他叫来一个机灵可靠的小弟,千叮万嘱,务必将信亲手送到虎头山邱团长手中。
虎头山,八路军团部。
邱团长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逐字逐句地看了两遍,然后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
周卫国的信,既在他意料之中,又带给他一个不小的难题。
清风寨这支队伍战斗力强悍,周卫国本人更是个难得的将才,如果能将其收编,无疑是为虎头山根据地增添了一把锋利的尖刀。
可周卫国提出的条件,却让这把尖刀有了自己的“刀鞘”
,不完全在自己手中。
他掐灭了烟头,立刻让通讯员去将团里的主要干部召集到作战室开会。
不一会儿,参谋长李勇、一连长、二连长许连长、参谋长张楚等人陆续到齐。
邱团长开门见山,将周卫国的信放在了桌子中央。
“同志们,有个好消息,清风寨已经同意加入我们八路军了!”
邱团长话音刚落,屋里便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声。
一连长性子最急,拍着大腿说:“太好了!
这可是支能打的队伍!
邱团长,周卫国他们提了什么条件?
只要不是太苛刻,我看咱们都可以答应!”
听到一连长的话,其他几位干部也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邱团长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神色严肃地说道:“条件本身确实不苛刻,甚至可以说,是站在我们整体战略角度考虑的。
周卫国希望,加入我们后,他们依然驻扎在清风寨,作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并不准备把队伍拉到虎头山来。”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了。
参谋长李勇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眉头紧锁,语气严肃:“这怎么行?
邱团长,我们必须谨慎!
他们骨子里还是旧军队的作风,甚至可以说是‘土匪’出身。
如果让他们继续待在清风寨,天高皇帝远,我们怎么监管?
万一他们旧习难改,下山打家劫舍,那败坏的可就是我们八路军的名声!
到时候,我们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参谋长说的对!”
二连长许连长立刻附和道,“既然要加入革命队伍,就必须接受我们的改造和管理。
必须把他们拉到虎头山来,放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系统的政治学习和纪律整顿。
否则,后患无穷!”
两位干部的反对声掷地有声,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担忧。
一时间,会议室里议论纷纷,大多持怀疑态度。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张楚站了起来。
他是个战术素养很高、善于思考的年轻干部。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清风寨的位置,冷静地分析道:“我倒是觉得,周卫国的提议,未必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步好棋。”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张楚继续说道:“第一,我们去支援清风寨的时候,大家都亲眼看到了。
清风寨的地形险要,防御工事完善,粮草储备充足,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防御堡垒。
如果我们让他们放弃,那不是白白浪费了一个绝佳的前进基地吗?
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他顿了顿,手指在地图上从清风寨划向虎头山:“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清风寨空了,被鬼子占领了会怎么样?
大家看,它就在我们根据地的正面,就像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我们的门口。
鬼子以此为据点,修筑炮楼,屯兵驻守,将会对我们的虎头山构成巨大的、直接的威胁。
到时候,我们想要拔掉这颗钉子,恐怕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张楚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所以,我认为,让周卫国他们继续驻守清风寨,非但不是隐患,反而是为我们虎头山根据地设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他们是我们的‘前哨营’,也是我们的‘防火墙’。
至于监管问题,我们可以派政工干部过去,加强思想教育。
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我相信,周卫国和他的兄弟们,会成为我们最可靠的战友!”
张楚的一番话,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让原本一边倒的局势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沉思,只有邱团长,看着地图上那个被张楚点中的“清风寨”
,眼中闪烁着赞许和深思的光芒。
他知道,一个艰难但可能正确的决策,正摆在他的面前。
就在这微妙的沉默中,一直端着搪瓷缸子,小口喝着热茶的吴远山放下了杯子。
他作为团里的老政委,德高望重,平时话不多,但一开口总能切中肯綮。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老邱啊,我同意张楚的想法。”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邱团长,又环视众人,缓缓说道:“张楚同志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得很透彻,我完全赞同。
而我要补充的,是从思想工作的层面。
我们常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但反过来,‘人心也最需要从内部去感化’。
周卫国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来虎头山,除了舍不得清风寨这个基业,恐怕也有一份顾虑,怕被我们‘吞并’,怕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如果我们强行将他们调来,即便人来了,心也可能还是隔着的,那样反而会埋下更大的隐患。”
吴远山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他们空间,更要给他们信任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