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46章 亲如一家人(1/2)

一位身着工作服的中年男子热情地迎上来。

“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参观。”

“陈桑,我们最关心的是肥料的储备情况。”

“听说你们有大量特种肥料用于土地改造,能否带我们去看看?”

玲木信介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东华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各位请随我来。”

一行人沿着宽敞的道路前行,不远处,密密麻麻的巨型储罐映入眼帘,场面极为震撼。

“这里就是我们的肥料储存区,共有10万个储罐,每个罐有3.

5万吨。”

“其中5万个用于存放青贮玉米发酵后的有机肥,另外5万个存放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化肥。”

“除了这些储罐,我们之前是直接在地里挖坑发酵肥料。”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效果没有这么好。”

“因此新建成的都是储罐。”

“我们共有3个基地。”

“我们旧发酵池和储罐加起来。”

“总共可以同时发酵10.

5亿吨肥料。”

“3.

5万吨?

10万个储罐,3个基地”

山本一夫快速心算着,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你们真的能保证这些肥料都用于土地改造?”

李东华自信地回答:“山本先生,我们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控系统。

“这些肥料用于库布齐沙漠的改造区。”

“完成之后,还将用于玛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

“我们的肥料看上去很多。”

“但对于塔克玛拉玛干来说,现在还远不够用。”

“大家看那边。”

“那边的专用车辆正在装肥料,拉到田里,直接喷洒上去。”

“也是因没有种植物农作物,因此可以直接洒在上面。”

“再看看那边。”



他指了指远处一片绿意盎然的区域,“那就是我们用这些肥料改造后的农田。”

考察团快步走过去,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惊。

原本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农田。

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我们还有还有黄瓜、西红柿、豆角的试验田。”

“让这些植物更能适应沙漠的气候。”

“我说错了。”

“经过我们五年多的治理,已经没有库布其沙漠了。

“已经被我们称为库布其农场了。”

众人又往前走。

“这里种植的是甘草、苦豆子、沙棘等固沙的植物。”

“我们对比之后,暂时选择了改良后的木薯。”

“我们将持续优化这些植物。”

“你们看看这土地。”

李东华在田间抓起一把土。

“这……这怎么可能?”

农业技术专家高桥和彦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壤仔细查看。

这土地已经有变黑的迹象(连续五年施大量的植物肥,特别是含大量草木灰后,沙漠开始变黑非常正常) “土壤的疏松度、含水量和养分含量都非常理想,完全不像沙漠土壤。”

“高桥先生,我们采用的是一套综合性的改造方案。”

李东华解释道,“首先用特种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然后种植耐旱、固沙的先锋植物,逐步恢复生态;最后才是农作物的种植。”

“陈桑,你们改造这么大面积的沙漠,花了多长时间?”

佐藤正雄问道。

“从开始大规模改造到现在,五年多的时间。”

“这里有总共有2100万亩耕地。”

“400万亩不适合耕种的土地,我们全部种上了除了沙棘。”

“三年后,你们在小日子也可以吃到沙棘的糖果、喝到沙棘的饮料。”

“全是不用化肥,不用农药。”

“纯天然的。”

“我们耕地的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非常可观。”

李东华说着,让人拿来一些刚收获的黄瓜和西红柿(正常来说是没有的), “各位可以品尝一下这些黄瓜和西红柿。”

众人品尝后纷纷点头称赞。

“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确实好吃。”

“卖高价是合理的。”

如今小日子早就种不出这种味道的黄瓜和西红柿了。”

“产量能有多少?”

玲木信介追问。

“以小麦为例,改造前沙漠几乎没有收成,改造后每亩产量能达到400公斤左右,是普通贫瘠土地的两倍以上。

“如果是种植高产的土豆、红薯、萝卜、大白菜、南瓜等高产的植物。”

“产量可以达到2000-4000公斤。”

“如果是种植经济作物,收益会更高。”

山本一夫算了一下。

小日子的亩产平均只有1500公斤。

在沙漠种植的产量对比小日子的产量,已经远超50%了(其实同一种类能比较,但不同品种的是没办法比较的。

只能用公布的平均数字) 算错山本一夫还是有些怀疑:“肖桑,你们的肥料成本是多少?

为什么给我们的报价这么低?”

肖爱国笑了笑:“山本先生,我们有自己的原料供应渠道和生产技术。”

“其实我们帮你们改造农田是不赚钱的。”

“最主要是我们种花家和小日子一衣带水,亲如一家人。”

“可是,改造后的土地真的能保持这样的肥力吗?”

高桥和彦提出疑问。

“高桥先生,我们采用的是可持续的农业模式。”

“除了定期补充肥料,还会进行轮作、休耕等措施,保护土壤生态。”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