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61章 肃贪与重建(1/2)

皇宫御书房内,建武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御案前,方南躬身肃立,详细禀报了火器营炸膛事件的始末、现场检验的惨状,以及军器监上下勾结、贪墨黄铜、以次充好的确凿证据。

随着方南的叙述,建武帝的手指在御案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节奏越来越快,显示着内心翻腾的怒火。

“……陛下,军器监上下,自监丞赵德明、监作孙福以下,涉案官员、管事、匠头共计一百一十三人,现已全部押送刑部大牢。”

“此风若不刹住,非但我征蛮大业受阻,我大楚军心士气亦将崩摧,将士不敢信手中利器,何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方南沉声说道,语气痛心疾首。

“砰!”

建武帝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架上的御笔都跳了起来。

“岂有此理!

蛀虫!

统统都是蛀虫!”

建武帝胸膛剧烈起伏,眼中寒光四射。

“朕将关乎国运的军国重器交由他们督造,他们竟敢如此中饱私囊,视将士性命如草芥,视朕的江山如无物!”

建武帝霍然起身,在御阶上来回踱步,凛冽的杀气弥漫整个大殿,侍立一旁的太监们个个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

“传旨!”

建武帝停下脚步,声音如同淬了冰。

“着刑部、大理寺、兵部、工部,四司会审,给朕彻查,无论涉及到谁,无论官居何职,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是!”

殿外当值的宦官连忙应声记录。

“方南!”

建武帝目光转向方南。

“军器监糜烂至此,须得刮骨疗毒,朕命你,暂摄军器监整顿事宜,协调兵部、工部,遴选清廉干练之员,重组军器监。”

“更要给朕立下章程,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新军训练,火器制造,绝不能因此停滞!”

“臣,领旨!”

方南深深一躬。

“陛下,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合格弹药的生产,保障火器营训练。

臣已请兵部协调,先从臣之封地作坊调拨一批应急,重组军器监,臣建议……”

“准!

一切依你之议行事!”

建武帝不等方南说完便挥手打断。

“朕只要结果,要一支能用、敢用的新军,要源源不断的精良火器,你去办吧,若有阻挠,持朕金牌,先斩后奏!”

“谢陛下信任,臣必竭尽全力!”

方南行礼,退出了御书房 出了皇宫,方南马不停蹄赶往兵部衙门。

兵部尚书周严早已得知风声,正在值房内坐立不安。

军器监虽隶属工部,但兵部是使用和验收单位,更是军械需求的提出方,如今出了如此惊天大案,周严作为兵部主官,难辞其咎。

见到方南进来,周严连忙起身相迎,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焦虑和一丝惶恐:“方大人,你可算来了,军器监之事,本官……本官实在是……”

方南拱手还礼,神色凝重:“周尚书,事情想必您已知晓,下官刚从宫中出来,陛下震怒,已下旨四司会审,严查此案。”

周严擦了擦额角的冷汗,急切地辩解道:“方大人,本官对此等贪墨蠹役之行径,深恶痛绝,绝不知情,更未参与其中啊,军器监平日呈报文书,皆言一切正常,谁能想到他们竟敢如此胆大包天……”

方南点点头:“周尚书的人品操守,下官自然是信得过的,陛下亦知此事乃军器监内部蠹虫所为,与兵部诸位大人无直接关联,然监管失察之责,恐难完全避免。”

周严闻言,脸色又白了几分,连连叹气:“是本官失察,是本官失察啊……”

“周尚书,现在并非追究责任之时,当务之急,是稳定局面,恢复生产。”

方南切入正题“陛下已命下官暂摄整顿事宜,并协调贵部与工部,重组军器监。

下官此来,正是要与尚书商议此事。”

周严连忙道:“方大人有何安排,兵部上下定当全力配合,绝无二话!”

“好。”

方南也不客气。

“首先,请兵部即刻遴选几位精通军械、廉洁奉公、做事严谨的郎中、员外郎,暂代军器监丞、监作等空缺职位,稳定人心,恢复秩序,人选务必可靠!”

“没问题!

本官这就去办,定将部内最得力的干员派过去!”

周严拍板。

“其次,”

方南继续道,“为杜绝日后再生弊端,下官建议,建立交叉监督机制。

兵部派遣常驻官员,入驻军器监各重要作坊,尤其是弹药铸造坊,全程监督原料入库、投料、铸造、检验等环节,工部亦需派员监督。”

周严眼睛一亮:“此议甚好,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可免一家独大,暗箱操作!”

“还有,”

方南补充最关键的一点。

“实行‘物勒工名’责任制。

所有出厂的枪炮、弹药,必须在显眼处镌刻和烙印上制作工匠的姓名,以及负责检验的官员画押。”

“一旦出现问题,即可追溯源头,严厉追责如此一来,工匠不敢不精心,官员不敢不尽责。”

周严抚掌赞叹:“妙!

妙啊!

如此一来,谁还敢滥竽充数,以次充好,方大人思虑周详,本官佩服!

兵部定当严格执行!”

在兵部谈妥后,方南又立刻赶往工部。

工部尚书郑渠的脸色比周严还要难看。

军器监是工部的直接下属部门,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郑渠首当其冲。

见到方南,郑渠几乎是带着哭腔迎上来:“方贤侄……不,方大人,你可要为本官,为工部说句公道话啊!”

“赵德明、孙福那两个杀才,瞒得本官好苦,本官若早知他们如此胡作非为,早就将他们扒皮抽筋了!”

方南心中暗叹,这位郑尚书与父亲方乐山关系尚可,平日也以长辈自居,此刻却是方寸大乱。

方南拱手道:“郑世伯,小侄刚从陛下那儿过来,陛下虽震怒,亦明察秋毫,知此事乃赵德明等人欺上瞒下所致,然工部失察之过,恐亦需有所交代。”

郑渠连连点头,一脸悔恨:“是本官失职,本官认罚,只求陛下能从轻发落……方大人,如今该如何是好?

陛下有何旨意?”

方南将建武帝的旨意和自己的整顿方案说了一遍。

郑渠听后,如同抓住了主心骨,立刻表态:“一切但凭方大人安排,工部上下,定当全力配合,绝无掣肘!”

“人选问题,本官立刻挑选最老实本分、技术过硬的官员前去接手,监督之事也按方大人说的办,我工部也派员入驻,与兵部的人互相监督!”

“此外,”

方南特别强调。

“工部需对现有库存的所有军械原料,尤其是黄铜、精铁,进行彻底盘查,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台账,定期核对。”

“新章程确立后,务必使每一斤铜、每一两铁,来去分明,有据可查。”

“一定!

一定!”

郑渠忙不迭地答应,“本官亲自督办此事!”

离开了兵部和工部,方南心中稍定,两个部门的尚书都因惧怕担责而极力配合,这为重组军器监扫清了大部分障碍。

接下来,就是看刑部和大理寺的审讯结果了。

几天后,大朝会。

金銮殿上,刑部尚书出列,朗声奏报军器监贪墨一案的最终调查结果。

随着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实被披露,殿内群臣无不色变。

“……经查,此案由兵部右侍郎张文谦,勾结兵部和工部官员数人,与军器监监丞赵德明、监作孙福等上下其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