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朝堂对策,主动请缨(1/2)
国公府书房内,灯火通明,镇国公面色沉凝地坐在主位,老管家方伯站在一旁,下首还战着一位身着锦袍、面带风霜之色的中年男子。
“祖父,方伯。”
方南推门而入,打断了里面的谈话。
“南儿回来了!”
镇国公看到他,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
方伯也连忙行礼:“少爷。”
中年男子慌忙要跪下行礼,方南摆手制止:“不必多礼,说正事要紧,情况到底如何?
详细说与我听。”
方伯示意那男子:“赵管事,你把情况详细跟少爷禀报一遍。”
赵管事稳定了一下情绪,开始详细叙述:“回少爷,事情发生在约三个月前。
咱们府上组织的四支大型商队,分前后脚从凉州府出关,进入西域沙漠。”
“两支运输玻璃制品,另外两支满载楚阳春美酒,每支商队配有管事三四人,伙计五六十人,护卫一百二三十人。”
赵管事顿了顿,脸上露出悲愤之色:“可是……可是这四支商队,在进入沙漠之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彻底失去了消息。”
“最初以为是沙漠路途遥远,信使延误,超过了预定时间半个月仍无音信,我们才觉不妙,立刻派人沿路寻找。”
“结果……结果只在沙漠里和几处绿洲附近,发现了零星的打斗痕迹和破碎的车架、货物包装,还有……还有已经风干发黑的血迹。”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从几个侥幸逃过一劫的其他商队伙计口中得知,有大队凶悍的马匪袭击了咱们的商队。”
方南问道:“货物如此贵重,路线是否保密,马匪规模大概多少?”
赵管事忙回答:“少爷明鉴,路线是走了多年的老商路,虽说不上绝对秘密,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知道的。”
“护卫都是重金聘请的好手,其中不乏退伍的老兵,根据目击者的说法,马匪的数量庞大,每一股恐怕都不下五六百人,而且来去如风,似乎就是冲着咱们这些值钱的货物来的!”
“西域那边呢?
楼兰国官府怎么说?”
方南问道。
“我们派人去了楼兰国交涉,他们的官府官员一味推诿,只说不知情,沙漠广大,马匪难寻,他们也无能为力。”
赵管事语气中带着愤懑,“还是通过一些常年来往的西域商人私下告知,说这伙马匪是近几个月突然冒出来的,极其古怪。”
“马匪只抢劫运送玻璃、美酒、丝绸、瓷器等贵重货物的大楚商队,对于一般的小商队或者西域本地商队,几乎秋毫无犯。”
“已经有好多家大楚商号遭了殃!
我们怀疑……我们怀疑在大楚和西域两边,都有他们的眼线,甚至可能……”
赵管事说到这里,有些迟疑地看了一眼镇国公和方南。
“甚至可能什么?
但说无妨。”
方南沉声道。
“甚至可能……楼兰国本身就在包庇,或者根本就是他们扮作的马匪!”
赵管事咬牙说出了最大的怀疑,“其他几家被抢的商号也和咱们一样,联合起来到凉州府报了官,知府大人不敢怠慢,请动了驻防的边军派兵剿匪。
可是……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边军派出去的一支五百人的精锐骑兵,在沙漠深处遭遇了马匪主力,据说对方有上千人,结果……结果我军大败,只有几十人拼死逃了回来。”
“现在凉州府一带人心惶惶,通往西域的商路几乎断绝,边军将领说,他们在西域方向的总兵力也就几千人,还要守备各处关隘城池,实在无力再组织大规模深入沙漠的清剿,已经八百里加急,将此事上报朝廷了!”
镇国公听完,气得一拍桌子:“岂有此理,简直是无法无天,五百边军竟被马匪击溃?
这哪是什么马匪,分明就是军队!”
方南安慰镇国公:“祖父息怒,此事的确蹊跷,绝非普通马匪那么简单,不过您想,咱们的玻璃生意,陛下占了五成干股,如今这利润丰厚的财路被人断了,陛下定然比我们还生气,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管。”
话音未落,门外就有下人禀报,说礼部衙门派人来传话,召镇国公与靖海侯明日清早参加大朝会,商议西域商路被劫一事。
方南冷笑一声:“看,消息这就来了。
陛下果然动怒了。”
方南转头吩咐:“方伯,立刻传信给各地商号,通往西域方向的商队暂缓出发,等把这股马匪剿灭了,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再说。”
“是,少爷。”
方伯躬身领命。
镇国公叹口气:“也只能如此了,南儿,你一路奔波也辛苦了,先去歇息吧,明日还要上朝。”
方南回到了自己书房,独自坐在灯下,铺开纸张,磨墨挥毫,将分析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以及初步构想,详细地写了下来,直至深夜。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建武帝面色阴沉地坐在龙椅之上,手中拿着几份奏折,显然心情极差。
“众卿家,西域商路关乎国计民生,如今马匪猖獗至此,竟能击败边军,致使商路断绝,财富流失,有何对策,速速奏来。”
建武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几位家中商队同样遭劫的大臣立刻出列,情绪激动,纷纷要求朝廷派出大军,剿灭这伙马匪,恢复商路畅通。
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出列提议:“陛下,是否可先派遣使者,联络西域诸国,尤其是楼兰等大国,请他们派出军队,与我大楚协同剿匪?
毕竟马匪也在他们的地界活动,想必他们也不愿看到商路断绝。”
有大臣反驳:“协同剿匪?
李大人此言差矣,边军五百精锐都败了,西域那些小国的军队能顶什么用?”
“这伙马匪偏偏不抢西域商队,其中必有蹊跷,臣怀疑,这些马匪根本就是西域某些国家军队假扮,得到了默许和包庇,眼红我大楚的玻璃、美酒等物利润丰厚!”
“王大人所言有理,若非如此,寻常马匪岂有如此战力?
又岂会目标如此明确?
臣请陛下下旨,严查西域诸国,若查实有国家参与其中,当发兵问罪,以儆效尤!”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迟迟拿不出一个能让建武帝眼前一亮的具体方案。
建武帝听得有些不耐烦,目光扫向武将行列之首的镇国公:“老国公,你家商队损失最大,对此事有何看法?”
镇国公出列,沉声道:“陛下,老臣以为,马匪必须剿灭,商路必须畅通,朝廷威严必须维护!”
“这伙马匪战力非凡,行为诡异,背后恐有隐情,出兵清剿的同时,必须派出精干人员,详细调查其来历背景,尤其是与西域诸国是否有勾连。”
“若查实确有国家幕后指使,我大楚当以雷霆万钧之势,问罪该国,打得他们再也不敢觊觎我大楚财物,方能一劳永逸!”
建武帝微微颔首,目光继而转向站在镇国公身后不远处的方南:“方爱卿,你素来多有奇谋,对此事,可有良策?”
方南闻声出列,躬身行礼:“陛下,臣确有一些浅见,昨夜思之,已写成奏折,请陛下御览。”
方南从袖中取出那本奏折,由太监呈送御前。
方南朗声阐述,声音清晰回荡在整个大殿: “陛下,方才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
臣以为,看待此事,眼光或许应放得更长远一些。”
“西域诸国,散布于我大楚西陲之外,大小国度数十,彼此征伐不断,短期内看似对我大楚构不成威胁。”
“若有一日,有强权将这些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西域帝国,其兵锋直指我河西走廊,我大楚西疆必将永无宁日,不可不察。”
方南顿了顿,继续深入分析: “边军战报,千余马匪竟能击溃我五百边军精锐。
西域诸国军力如何,诸位大人想必清楚,其国小民寡,常备军不多,战力有限。”
“能打出如此战绩的,绝非普通马匪或者西域某小国的军队所能为,骑术之精湛,令臣不禁联想到北方草原之上的蛮族铁骑!”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阵骚动,交头接耳之声四起。
草原蛮族一直是悬在大楚头顶的利剑,若此事有蛮族插手,性质将截然不同。
方南提高了声音:“臣大胆推测,此事极有可能,是草原蛮族暗中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了西域某国的阴谋。”
“其目的不仅仅是劫掠财物那么简单,是想借助西域某国为跳板,助其吞并诸国,整合力量。”
“若其得逞,一个统一且受蛮族控制的西域,将对我大楚西陲构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届时我大楚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此事绝非简单的商路劫掠,其背后可能隐藏着草原蛮族极大的战略野心!”
建武帝看着奏折,听着方南的阐述,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
拿起御案上的几份一直压着的奏折,建武帝对着群臣道:“方爱卿所虑,绝非杞人忧天,朕这里近日恰好收到了来自几个西域小国的求救文书。”
“皆称楼兰国近来兵马骤强,行事霸道,不断侵吞周边小国,其背后就有草原蛮族的影子。”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方南的分析竟然与西域来的求救信息完全吻合!
那几个家中货物被劫的大臣义愤填膺,纷纷出列:“陛下!
若果真如此,楼兰与蛮族勾结,劫我商队,侵我藩属,其心可诛!
请陛下即刻发兵,剿灭马匪,问罪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