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暗流无功,考完归家(1/2)
天光微熹,贡院内的雾气尚未散尽,方南便已自然醒来。
宗师体的强韧让即便夜间保持警觉,也依旧精神奕奕,毫无倦怠之感。
方南起身,先去公共茅厕解决了生理问题,然后在水缸处打了些冷水,痛快地洗漱了一番,冰冷的清水刺激下,头脑愈发清明。
回到考棚,方南再次引燃炭炉,清晨的寒气需要温暖的食物来驱散。
方南将高汤块煮化,加入撕得极细的肉脯丝和肉松,又放入一把五珍炒米粉熬成底汤。
方南拿出一个鸡蛋在碗边轻轻磕开,将蛋液滑入滚汤中,瞬间凝成漂亮的蛋花,撒上葱花和几滴香油。
方南将几张烤饼放在炉边烘烤加热。
当蛋花的嫩滑香气、肉类的醇厚香气、炒米粉的谷物焦香、以及香油和烤饼的复合香气再次融合升腾时。
香气对于周围刚刚醒来、饥肠辘辘、只能啃食冷硬干粮的考生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又来了!
玄字捌拾柒号!”
“苍天啊!
大清早的,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这厮到底是何方神圣?
他哪来这么多花样?”
“闻着像是加了蛋?
贡院还能带鸡蛋进来?
这……”
“唉,人比人,气死人,这冷馒头就咸菜,索然无味啊!
一些去厕所或打水路过方南考棚的考生,忍不住放慢脚步,目光复杂地瞟向里面那个正在悠闲搅拌着锅里美食的身影,眼神里混合着好奇、嫉妒。
方南感受到这些目光,只是淡淡一笑,继续专注地烹制自己的早餐。
一碗热气腾腾、内容丰富、色泽诱人的肉糜蛋花羹和两张烤得恰到好处、金黄酥脆的饼子便下了肚,浑身暖透,精力充沛。
收拾停当,方南正式开始处理第三部分,也是最耗费心神的策问,五道题,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难题。
方南凝神静气,首先看向“吏治”
一题。
脑海中无数关于监察、考核、奖惩、薪俸养廉的历史经验与对策纷纷涌现。
方南并未急于下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纲要:剖析吏治腐败的根源(薪薄、监督弱、惩处轻、风气坏)。
提出系统性对策——高薪养廉、强化监察、完善考成法、严刑峻法、加强教化。
对于黄河水患,方南综合记忆中的水利工程知识,提出“堵疏结合,标本兼治”
的思路。
上游植树保土、中游加固堤防、下游疏浚河道、建立预警机制、以及移民安置、改革河政管理、设立专项基金等。
一个上午,方南全力运转大脑,完成了“吏治”
和“河患”
两道策论的草稿。
午间照例生火做饭,方南用肉松、酱菜和炒面,搭配烤饼,弄出了一顿香喷喷的午餐,再次引来一片低语抱怨。
下午继续攻克剩余三题。
“北境边患”
题,方南提出“刚柔并济”
之策:军事上加强边防、训练精兵、发展骑兵; 经济上扩大、规范互市,以经济利益捆绑; 政治上分化瓦解、拉拢弱部、打击强酋;文化上促进交流。
“漕运积弊”
题,方南直指“陋规”
根源,建议改革漕运管理体制,减少环节,核定合理损耗,严惩盘剥,尝试海运补充。
“钱法混乱”
题,方南主张严厉打击私铸,提高官钱质量和信誉,稳定金银比价,加强市场监管。
等到日落西山,方南终于将五道策问的草稿全部完成,仔细检查了一遍论述逻辑和措辞,自觉观点鲜明,对策务实,心中稍安。
晚间用餐时,方南只是简单冲了碗炒米粉,就着酱瓜吃了。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这一夜考棚外异常安静,再没有鬼鬼祟祟的身影前来窥探。
不知是昨夜屡次无功而返让对方死了心,还是王大柱暗中传递了消息,让对方知晓了方南的身份后不敢再造次。
在考官值房内,李安才脸色铁青,听着手下几个心腹小官和胥吏战战兢兢的汇报。
“废物!
一群废物!”
李安才压抑着怒火低吼,“两天了!
连一点小事都办不好!
让你们找点麻烦,就这么难?”
一个胥吏苦着脸道:“李大人,非是小的们不尽心啊,昨夜派了几波人去,可、可那方南的桌板上干干净净,卷子纸张一概不见踪影,想泼水污损也无从下手啊,想制造点动静扰他清梦,他又似乎警醒得很……”
另一个小官接口,声音发怯:“而且……而且下面的人现在都隐约知道了,那玄字捌拾柒号是镇国公府的小公爷,是刚刚立了大功的伯爵将军……这、这谁敢真的下黑手?
万一被拿住,可是天大的干系!”
“是啊,李大人,他防范得又严,吃喝拉撒都提着考篮,根本无从下手。
夜里卷子都收起来了,我们总不能明抢吧?”
一个官员擦着汗补充。
李安才气得胸口起伏,却又无可奈何,这种事只能暗中进行,一旦摆上台面,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方南的谨慎和身份,像两道坚固的屏障,让所有的阴招都无处发力。
李安才只能咬牙切齿地低骂:“一群没用的东西,滚下去!”
现在唯一的指望,只能寄托在最后的阅卷环节了。
第三日清晨,方南神清气爽地醒来,进行完例行的洗漱后,将几张饼、一点肉松和酱菜——做成简单的早餐享用完毕。
方南铺开正式的答题纸,磨好浓墨,选用一支吸墨均匀、笔锋圆润的狼毫小楷笔。
誊录过程极其考验耐心和细心,既要保证字迹工整清晰、格式完美无瑕,不能有任何错漏涂改,又要保持速度。
方南凝神静气,手腕稳定,将过去两天在草稿上反复推敲锤炼的文字,一字一句、一笔一划地恭楷誊写。
从四书五经义到论判诏诰表,内容浩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整个上午,考棚里只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挪动纸张的轻微响动。
直到午时,方南才将前两大部分的所有内容工工整整地誊录完毕。
方南简单吃了一些剩饭,小憩片刻,恢复精力,然后开始最后冲刺——誊录五道策论。
策论字数多,论述复杂,方南小心翼翼,笔下如行云流水,不到两个时辰,所有策论也已誊写完毕。
方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指和脖颈。
方南接着从头至尾,极其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所有答卷:姓名、籍贯、座位号是否填写无误,卷面是否有污渍,有漏字错字。
确认万无一失后,方南才将一厚沓沉甸甸的答题纸理齐,小心地放在桌板内侧。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一段时间,方南闭目养神,平复着连续三日高强度脑力活动带来的精神疲惫,内心一片平静,自信已然尽力。
酉时三刻,铜锣声准时响彻贡院。
“时辰到——!
诸生停笔——!
收卷——!”
官员洪亮的嗓音宣告着乡试的结束。
刹那间,贡院内响起一片复杂的声音:有如释重负的长叹,有遗憾的咂嘴,有最后匆忙书写的沙沙声,也有没写完的考生发出的懊恼。
方南平静地将自己的答卷放在桌板中央。
负责收卷的官员和胥吏队伍走了过来,面无表情地逐一收走每一份凝聚着考生心血与希望的卷子。
当方南的卷子被收走时,心中彻底一松。
方南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笔墨砚台收好,折叠躺椅收起,毯子叠好,所有物品一一归位,放入那个多功能考篮中。
方南提起考篮,随着疲惫而沉默的人流,缓缓向贡院大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