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02章 一家团聚(1/2)

转眼又过去了一个月,到了四月了。

这天晚上,春梅伺候刘禅洗澡的时候,一边给她搓背,一边告诉刘禅一些政务上的事。

刘禅笑着说, “作为宫中的中常侍之首,你现在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又还要伺候我的生活起居,未免也太过于劳累了。

不如你安心做好政务上的事,以后我的日常生活另外让别人来伺候吧。”

刘禅政务繁忙,十常侍作为她的秘书,也跟着事务繁忙,别看她们不处理政务,只是把问题总结提交给刘禅,但这个工作量实际上并不小,自古以来,秘书的工作量都不小。

春梅听了,笑着说道, “没事,我能忙得过来。

再说了,就算我真的忙不过来,我也只能选择不做这个中常侍了,伺候你才是我永远要做的事情。”

她又不是傻子,放弃伺候刘禅,去专职做什么中常侍,脑袋有包才会这样选。

什么官都是假的,刘禅的信任才是真的。

刘禅就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电和光。

刘禅听了,微微一笑,说道, “那你就先这样忙着吧。

以后如果更忙碌了,我给你们再找几个常侍常侍,嗯,就叫小常侍。”

清朝时候,军机大臣本来就是皇帝秘书,后来军机处事务繁多,又怕军机大臣大权独揽,于是给军机大臣又找来秘书,也就是军机章京。

中常侍是皇帝秘书,再给中常侍找几个秘书,可不就是常侍常侍了。

听到常侍常侍这个名词,春梅也忍不住微微笑了起来。

说完后,刘禅翻了个身,仰躺在浴桶里。

她喜欢洗澡,如今她已经拿下长安,长安附近有很多温泉,但是她还没有去修建各种浴池。

等日子稳定了,她再去修建自己的浴池,这点小小的工程,只要她不征发徭役,不会有人说她穷奢极欲。

甚至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刘禅能稍微的享受一下,他们觉得刘禅如此圣明,日常却没有什么享受,让他们心里过意不去。

就跟子女看到父母过苦日子一样,心里难受。

至于刘禅生活起居,有很多闺蜜小姐姐伺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在臣子们看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享受。

春梅一边给她洗搭在浴桶边缘的手臂,一边接着说道, “还有一件事我想和你说。”

刘禅笑着说道, “是弘农杨氏的事吧?”

刘禅在过完年后,直接宣布春梅是弘农杨氏的嫡女,几个月过去了,弘农杨氏终于有了回应。

刘禅本以为他们会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装聋作哑的假装不知道这件事。

既不敢得罪刘禅和春梅,又不想失了面子,丢了他们高贵的血统。

毕竟弘农杨氏五世三公,在天下间的属于一等一的大家族。

谁知过了三个月,弘农杨氏竟然高调的承认杨春梅是他们家的嫡女,是杨家前任家主杨彪兄弟的孙女。

此事一出,天下皆惊。

后世的明太祖,曾经想认朱熹为祖先,因为时间才过一百多年,不好造假,只能放弃。

而唐朝李渊,虽然成功的攀附上了陇西李氏,但后世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唐朝皇帝是赵郡李氏后人,虽然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都是七望,但七望之间也是有等级的。

时代越近,越不好造假。

而说来自荆州的杨春梅的爷爷是弘农杨氏,杨震,杨秉,杨赐的后人,杨赐到现在才死了四十年,哪里有什么后人会流落到荆州去,这简直就是把造假写到脸上来了。

要知道,这些大家族的传承,可不仅仅是官职和钱财,学问也是很重要的,富贵传家,传不过三代,而学问与道德传家,才能世代传下去。

当然,这个道德是由世家自己评判的,做不得数,但知识一直垄断在大家族手里,学问可是做不得假的。

比如后世陇西李氏,就是靠研究儒学才开始传家的。

弘农杨氏的传家之宝,是西汉大儒欧阳生传自伏生的《尚书》,弘农杨氏世代修习《欧阳尚书》,你说杨春梅是弘农杨氏的女儿,她见过《欧阳尚书》吗?

刘禅也没想到杨家这么没底线,竟然真的承认了杨春梅是他们家的嫡女。

而且,这个月,他们竟然派人来联系春梅,说什么要让她重回门墙。

刘禅何等聪明的人,立刻就明白了,这个家族准备两头押注了。

如今刘禅已经占据了雍州,取得了关中,接下来就算她不再收复大汉失地,只要休养生息两到三年,她的势力就将正式追平曹魏。

而以她的个人能力,国家实力追平曹魏后,很明显她是更有优势的那一方。

刘禅突然宣布杨春梅是他们杨家的人,说白了,对他们杨家是件大好事。

面子?

面子值几个钱,何必跟九天玄女娘娘为敌。

如今杨家不仅承认了杨春梅是他们家的人,还派了很多没有在曹魏入仕的年轻子弟来长安,杨春梅虽然没有嫁人,但天下间人人都把她当刘禅的侍妾看,她既然不会嫁人生不了孩子,她就一直是杨家人,就需要庇佑家族的子弟,让他们在长安建立一个新的大家族出来。

春梅现在和刘禅谈起的,正是这个问题。

听到刘禅说的话,春梅点点头, “嗯,弘农杨氏派人来找我了,还让人带来了一部《欧阳尚书》,说这是我家家学,家学绝不可断绝。”

刘禅听了,微微闭着的眼睛猛然睁开,水淋淋的从浴桶中站了起来,不可置信的说道, “弘农杨氏好气魄!

这可是他家的传家宝,也抄了一份送过来了?”

虽然刘禅已经决意大开民智,但毕竟现在还没开始,别人也不知道她的打算,就目前而言,《欧阳尚书》还是杨家的重宝。

万万没想到,杨家竟然把他们家的传世经典带了长安。

刘禅虽然知道弘农杨氏来到了长安认亲,却不知道他们家还带来了重宝。

虽然在刘禅的统治下,这个重宝也许过不了多少年就算不得什么了。

看来他们对将春梅列入他们家门墙,已经是势在必得了。

春梅笑着说道, “是啊,我都不知道要不要接受了。”

刘禅重新坐回桶中,闭着眼睛笑着说道, “当然接受,白送给你的东西,干嘛不要。”

春梅早就已经识字了,不但识字,还颇有些天赋,一手书法也是临摹的刘禅字体,给她一部《尚书》,也不存在看不懂什么的。

两人又谈了一会,春梅才给刘禅擦干身体,穿好衣服。

虽然春梅常年住在宫里,但她在长安也有自己的府邸,第二天,春梅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接受了杨家人送来的《尚书》。

至于来长安投靠她的杨家人,她并没有很冷淡,但也没有很热情,什么出身弘农杨氏,本来就是刘禅给她的出身,要不是刘禅要借机削弱世家地位,以她的身份,也犯不着真的上赶着去攀附什么杨家。

…… 经过了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关羽,张飞从成都来到了长安,简雍,糜竺,糜芳等刘备旧臣,也都跟着刘备一起,所有人全部携带家属从江陵来到了长安。

至此,除了诸葛亮屯兵南阳镇守荆州,当年的刘备旧臣全部到了长安。

天下虽然还未统一,但在很多人眼中,汉室复兴却已经是无法阻拦的趋势了。

原因无他,何为汉室复兴?

天下一统,创建盛世,就是复兴了汉室。

刘禅举世无双的能力,让所有人都相信她能统一天下,至于开创盛世,如今荆州,益州的百姓生活,别说和建安年间的乱世相比,就算和太平时代比,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黄巾起事之前,桓帝时期百姓的水平了。

更别说,刘禅还是像当年那样谦虚谨慎,丝毫没有觉得百姓的生活富足,更没有以明君自居,志得意满的开始放纵自己,而是依然在不停地督促自己,从来没有懈怠过,更加努力的改善百姓生活。

糜竺等人拜见刘禅之后,刘禅也有了一丝伤感。

糜竺和简雍大限将至了,虽然他们还未发病,身体似乎还很好,但刘禅的医术惊人,只不过仔细看了几眼,就看出大概来了,可是她纵然医术震古烁今,也只能治病,却治不了命。

虽然刘禅与糜竺和简雍并不亲密,但他们都是当年刘备的知己,在刘禅揽权之时对她多有支持,尤其是糜竺,刘禅的嫡母糜夫人在长坂坡对刘禅有救命之恩,用生命换来了刘禅的安全,嫡母大恩她从未有一天敢忘,糜竺作为嫡母的兄长,也是刘禅的舅父。

伤感归伤感,刘禅表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反而还是像以前那样,为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把了一次脉,然后又给每个人开了一些药,有些其实不是药,就是单纯的补补身体的食物。

希望糜竺和简雍能够尽量的多活几个月吧,要是能活到迁都之时,亲眼看到大汉朝廷重回长安,还于旧都,那就算天遂人愿了。

虽然拿下长安已经几个月,但迁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

至于其他人,虽然都已经六十好几,但都身体健康,暂时没有性命之忧。

刘家子弟中,刘封依然在荆州,没有来长安,但他的儿子刘林跟着祖父刘备来长安了。

刘林只比刘禅小三岁,如今已经十八岁了,他很早就已经跟着刘禅上战场,刘家的儿郎,可不能躲在温室里等着长辈庇护,不然以后就是扶不起的阿~呸,不许自己骂自己。

刘永和刘理一个十二岁了,一个十一岁了,刘禅离开她们的时候,他们已经七八岁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旦离开姐姐就记不得姐姐,对皇帝姐姐还有印象。

尤其是妹妹刘理,她出生没多久,就被孙尚香带到刘禅身边,一直跟刘禅一起生活,而后孙尚香去了成都陪伴刘备的几年时间,刘理都是刘禅亲自带的。

为了带好妹妹,刘禅在江陵时,甚至在自己的寝宫里放了一张小床给妹妹睡。

对于刘理来说,刘禅虽然是大姐姐,却和父亲母亲一样的亲,如今虽然四年未见,但父母时常在她面前谈论姐姐,这也间接的不断加深了她对姐姐的印象。

随着她慢慢的懂事,也越来越了解姐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

只有刘谌,刘禅离开江陵时,他才两岁,现在过去四年,他已经不认识刘禅了。

刘备这几年再也没添子嗣了,他年纪大了,不是完全没可能添子嗣,但确实很困难了,而刘封这么多年也只有刘林一个儿子,刘家人丁还是挺单薄的。

刘家人在皇宫里纷纷给刘禅跪拜行礼,站起来后,小刘理就怯生生的问道, “陛下,臣妹好想你,我可以抱你吗?”

刘禅笑着说, “小孩子家家还挺有礼貌,妹妹就是妹妹,别叫什么臣妹了。

姐姐也想你呢。

过来,让姐姐抱抱。”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