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张潮,你为什么不谢罪!(1/2)
2004年11月22日,上海,《新芽》杂志社。
赵常田、李启刚等一众人在会议室面色凝重地坐着,眼前的会议桌上,整整齐齐摞着高高的稿件,还有一些摆在地上。
李启刚问旁边的编辑许敏霞道:“就这些了?
都统计好了吗?”
许敏霞点点头,答道:“就这些了,统计下来,一共是4755份。”
会议室里安静得像坟墓——4000多份什么概念?
第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初赛收到的投稿数量都比这略多,第二届就增长了20倍,到了8万多份。
而上一届,《新芽》杂志整整收到了40多万份初赛稿件,可以把这整间会议室堆满,哪里还能坐得下人。
从巅峰跌到谷底,仅仅隔了一年。
而还在与《新芽》合作高校,仅剩下复大、厦大、武大、中大等寥寥几所沪上本地和南方的高校,燕大等北方高校几乎全部都退出了。
留下来的高校,也没有了对一等奖得主的优待政策,仅仅只是挂个名而已。
“新理念作文大赛”
可以说已经彻底失去了吸引力。
许敏霞自己就是第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得主,当年获得了直接进入复大中文系就读的资格。
去年毕业后,她就来到了《新芽》杂志社工作。
她来的时候正值第六届的征稿期,那种如日中天、烈火烹油的热闹还记忆犹新。
赵常田缓缓开口道:“现在不仅大赛的初赛稿件数量,掉到了1999年的水平;我们杂志的销量,也快回到1999年的水平了。
去年我们每个月还能卖出去30多万份,现在呢?
启刚,你说说看。”
李启刚道:“除了去年就已经征订了今年杂志的读者,我们的零售销量每个月都在萎缩,现在已经不到2万份了。”
赵常田道:“那明年的征订情况呢?
你也说说吧。”
李启刚无奈道:“虽然征订还没有结束,但目前来看,应该还不到今年的5分之1……”
众编辑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们对这种情况有所预料,但是没想到恶劣到这种地步。
但细想想也不奇怪,参加“新理念作文大赛”
的每份作品,都要附上报名表。
而这个报名表,印在每年5-11月的《新芽》里,要剪下来附在信件里。
所以“新理念作文大赛”
的衰弱,也必然带来《新芽》销量的萎缩。
赵常田叹口气道:“杂志现在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怎么起死回生,希望大家都说说看吧。”
一个年轻的编辑犹豫了一会儿,开口道:“不如,不如我们再和那些大学谈谈看……”
李启刚粗暴地打断道:“怎么谈?
今天早上我刚接到复大中文系倪教授的电话,今年的初赛评审,他和其他几个教授、作家都要退出了,而且之前已经答应我们的有些复赛评审也不一定会来。”
赵常田自嘲道:“才4000多份,我们自己编辑室就能评审完,确实不需要麻烦人家。”
许敏霞咬着嘴唇,欲言又止,赵常田看出来了,就鼓励她大胆说出来。
许敏霞犹豫了一会儿才开口道:“我认为大赛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这么多年办下来,也积累了一些最宝贵的财富,用好了,也许就能扭转乾坤。”
李启刚疑道:“财富?”
许敏霞接着道:“对,我们大赛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作者。
韩涵、小四、家俊、越然……虽然可能他们哪一个,都没有,嗯,‘那个人’影响力大,但是加起来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能请他们为杂志、为大赛发声,甚至请他们参与大赛的流程,比如给获奖者颁奖,我们就可以把大赛的影响力重新提振起来——拥有影响力,就拥有一切!
只要我们能熬过这一届的低谷,前面一定有转机!”
赵常田赞同道:“小许抓住重点了!
我们之前钻了牛角尖,总以为解决之路在高校那里。
其实,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个办法,可以一试。”
李启刚道:“那我马上去联系他们,相信他们都会念这份香火情,为我们说两句话是没问题的——还有媒体那边,我们也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散会后,赵常田一个人坐在会议里,大口抽着闷烟,还低声念叨着:“影响力……影响力……”
很快,以沪上为中心,一则名为《新理念作文大赛:薪火相传、新益求新》的通稿在媒体间发酵。
这份通稿可谓情真意切: 【……今年,新理念作文大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但“新芽人”
并没有气馁,不断反思、总结,我们始终认为,只要不忘初衷,再艰难,新理念作文大赛也要继续走下去……】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舆论给我们多一点点包容;热爱文学的青年们,再信任我们一次;……】
【……我们希望每个从新理念走出去的少年,都能常回家看看……】
最后的总结尤其能“说服”
人: 【……新理念作文大赛毕竟才七岁,它还是个孩子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到一周时间,十几位在新理念大赛中成名的青年作家,也都纷纷发声支援《新芽》杂志和“新理念作文大赛”
。
在收割了一波同情流量以后,开始有媒体将矛头对准了张潮,认为张潮当初炮轰新理念大赛一战成名,最后的结果是,他美滋滋地在燕大、燕师大读书,还“拜入”
大作家于华门下,名利双收。
而其他文学青年、文学少年,却凭空少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虽然新理念作文大赛还在办,但是没有大学直接录取、降分录取等噱头以后,已经毫无媒体关注度了。
文学,现在最缺的不就是关注!?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富有正义感的第六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参赛者,在网络上发帖,将张潮比喻为青春作家里的“伏地魔”
,声称在不少文学爱好者群里,大家都不愿意提及张潮的名字,只用“那个人”
来代称—— 【……要不是“那个人”
,今年的中国文学,将至少有三到五个新星冉冉升起——我,可能也是其中一个。
但是现在,谁还记得第六届的一等奖是谁,二等奖是谁……】
【……“那个人”
自己吃饱了饭,就把锅给砸了,这是一种怎样的人品?】
【……“新理念作文大赛”
和《新芽》并没有谋杀中国文学,“那个人”
才是真正的侩子手!】
【……黑幕!
黑幕!
绝对有黑幕!】
帖子被多家媒体转载。
时隔数月,讨伐张潮的舆论声潮再次甚嚣尘上,所有记者也都想要采访他,看他如何回应。
但是张潮却和大家打起了游击,每天下了课就不见人影,同学找他都难;发到邮箱的采访邮件更是一个都不回复。
这种沉默,让许多不熟悉张潮风格的批评者开始弹冠相庆—— “张潮怕了!”
“张潮,你心虚什么?”
“张潮,你为什么不谢罪!”
但更多与张潮打过交道的媒体,却都没有跟进。
《新燕京报》的李烈对蠢蠢欲动的同事们劝道:“这小子肯定憋着坏,别露头当傻子。”
一直到12月中旬,沉默了近两个星期的张潮,突然间同时同意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并借用了燕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媒体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就安排在张潮下午下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