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20章 程序员?侩子手!(1/3)

屏幕上的信息显示不完全,张潮没有解锁手机,看不见具体的信息内容。

不过他也不着急,这点内容回去看也来得及。

等到了下一个路口,他的手机又“叮叮”

作响,屏幕上浮现出另一条信息: 「刚刚那条不算数,我们选……」 张潮:“……”

看来一顿火锅还是不足以平息大家心中的分歧啊。

这部小说算是一次小小的社会实验了,只是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等真回到家里,坐到电脑前,张潮才拿出手机解锁,把几条信息一一看了—— 第一条是: 「我们决定好选哪一个了,选第一项。

」 第二条是: 「刚刚那条不算数,我们选第二项。

」 刚刚在他坐电梯上楼的时候,还收到了第三条: 「好了,最终决定了,选第一项!

不改了!

」 看着第三条,张潮都不禁好奇,这些《青春派》编辑部的同事,是怎么做出这个最终的集体决定的?

难道其中有人和他一样雄辩滔滔,把其他人都说服了不成?

不过好奇归好奇,张潮却没有去询问具体的过程,不然可能会影响自己创作的心态。

缺乏饮酒习惯和经验的他,不知道世界上除了道理以外,还有一种可以说服别人的方法…… 更不知道第二天《青春派》杂志社的每个编辑上班的时候脸上都带着酡红,还有一声惨叫冲天而起:“啊~~~!

为什么选第一项!

我怎么完全不记得!”

张潮面对电脑屏幕上的空白页面,陷入了沉思—— 实际上他对于这篇小说的发展,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甚至连结尾都没有想好;《青春派》编辑部对小说走向的选择,本身也在真真切切地影响他的创作。

毕竟对于2008年的这些年轻人来说,对于什么是「信息茧房」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信息茧房」本身不是互联网术语,而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出版的图书《信息乌托邦》用来形容美国两党政治下信息极化的词汇。

相较于这时候的中国,美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媒体丰富程度无疑更深,但在这样一个信息超负荷的环境里,人们很容易退回到自己的偏见当中;更进一步,人群很快就会变为舆论上的暴徒。

不过凯斯·桑斯坦总体还是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感到乐观,认为人们终究会寻找到一条通往信息乌托邦的道路。

张潮就不一样了,他没有这个美国学者这么乐观。

凯斯·桑斯坦的判断来自于美国电视媒体时代和早期互联网搜索引擎推送的经验,完全无法意识到技术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美国普及电视以后,也曾经产生了一代“电视机儿童”



但是电视节目只是少数人制作出来的,总有观众不爱看的时候。

移动互联网就不一样了,海量个人媒体媒体的出现,保证了内容产量可以撑爆任何人的大脑。

而且谁也不会想到,15秒、30秒的短视频会笑到最后成为主流。

于是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脑腐」——过度浏览网上低质量内容而导致的精神负面影响。

张潮前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见了太多的「脑腐」小孩了——注意力分散、思考能力下降、情感麻木,深度思考能力减弱,难以处理复杂信息。

所以当他知道《青春派》杂志社的编辑还愿意为了一篇小说的走向不断深入思考的时候,还是非常欣慰的。

所以他决定给大家一个“惊喜”



《青春派》杂志社并没有等太久,《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后续部分很快就发到了马伯慵的邮箱,并且由他打印出来分发了下去—— 【“我接。”

罗智的手举起来的那一刻,仿佛有两个声音在他耳边争吵:一个声音冷静、理性,告诉他这是升职加薪的绝佳机会;另一个声音则恍惚不清,似乎是在控诉什么。

林总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迅速点了点头:“很好,我就知道能指望你。

项目明天启动,你可以挑选团队成员。”

罗智坐下后,感到一种奇怪的轻松感。

决策已定,疑虑已去。

他打开手机,就看到一条来自「职场先锋」的推送:《善于承担责任,是职场成功的第一步》。

这条内容在他眼前停留了几秒,随后被他划掉。

会议结束后,罗智站在公司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的人流。

他想起小时候曾经看过的一个科幻电影,主角有能力看到每个人头上漂浮的数据——兴趣爱好、消费倾向、心理状态——一切都被量化为简单的数字和标签。

当时他觉得那是遥远的幻想,现在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将这种幻想变为现实。

手机震动。

是刘颖发来的消息:“今晚有空吗?

想和你讨论一下婚房的事。”

婚房?

他们才交往不到两个月。

罗智皱眉,一种不协调感涌上心头。

他想起了昨晚刷到的一篇文章《高效率恋爱:四个月定终身》,里面说的“30岁以上的人应该在交往三个月内确定是否适合结婚”



但此刻,这个观点在他脑海中竟然显得如此荒谬。

罗智犹豫了片刻,回复道:“今晚加班,改天吧。

“ 发完消息,他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逃过一劫。

奇怪的是,他并不想回家,更不想见刘颖。

相反,有个念头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想去看看周莹莹在做什么。】

看到这里,不少人高兴地笑了起来,也有人皱起了眉头。

高兴的人在议论纷纷:“‘罗智’果然还是觉醒了。

他接下任务就是为了从堡垒的内部瓦解它。

我就说嘛,选了第一项,不意味着‘罗智’重新归于混沌,继续当算法的帮凶。”

皱眉头的人则想得更深一些:“张潮真的是准备给大家一个‘happy ending’?

不会这么肤浅吧?”

不过这次大家识趣地没有争吵,而是沉默地继续往下看——毕竟用酒量决胜负这事可一不可再。

很快大家都发现了不对—— 【办公室里,罗智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了“全知之眼”

项目的第一天。

白板上写满了构想和计划,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紧张的气息。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维矩阵,”

罗智边说边在白板上画着,“不仅包括用户的个人兴趣模型,还要加入社交关系、地理位置、时间规律——”

“这样就能精准定位用户的下一步需求?”

团队成员李明问道。

“不,”

罗智停顿了一下,“不仅是下一步,还有以后的每一步。

我们不仅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更要塑造用户的需求。”

话一出口,他自己都愣住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林总会说的,不像是他自己的想法。

可这确实是算法的终极目标,不是吗?

罗智的语速越来越快—— “拿推荐好友来说,用户在另一个用户的界面停留时长提升的关键在于制造偶遇的幻觉……”

“要让他们相信每个推送都是命运的安排……”

“当用户产生认知失调时,要加大同类信息投放强度……”

“用十倍剂量的一致性信息修复认知裂痕……”

…… 罗智对“全知之眼”

的规划从嘴巴里说出,很快就变成一行行代码在十多个程序员的屏幕上流淌……】

“这,‘罗智’还是决定‘助纣为虐’?”

有人接受不了,难以置信的喊了出来。

这下“笑容党”

和“皱眉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