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02章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2/2)

于是他通过房屋衰败、灰尘积累、银器氧化等细节,将时间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体。

而契诃夫的《苦恼》则展示了另一种浓缩的艺术——马车夫四次向人倾诉丧子之痛,每次遭遇不同的冷漠反应。

这种螺旋递进的结构,在重复中积累情感势能,最终爆发出作为一个人类,却只能向马匹倾诉的荒诞悲怆。

优秀的短篇的结构美学要求每个叙事单元都承担多重功能,如同精密钟表的齿轮,相互咬合推动故事走向必然的终局。

而长篇的“容错空间”

则要大得多。

在至少十多万字的文字空间内,作者不免有所懈怠,哪怕强如托尔斯泰,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章节。

很少有小说家能同时在不同的篇幅中都游刃有余。

好的短篇作者由于强迫症般的文字洁癖,往往面对长篇时束手。

鲁迅一生就未曾留下任何长篇作品——虽然他有过一些大篇幅的写作计划——大概就是他的文字洁癖作祟的缘故。

除了发在香港报纸上的一篇游戏之作,张潮过往的小说最短的也有大几万字,属于中篇范畴,而且数量很少,所以这次写出两个短篇可谓心力交瘁。

不过他也格外兴奋,只想要把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

他有一种预感,如果能将这计划中的十七篇小说写完,他的创作能力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不过无论是《最后一课》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有些太过于沉重了。

读者们总说张潮“把悲伤留给读者,把钞票留给自己”

,但作为第一个沉浸在故事中的人,他其实是“受伤”

最重的一个。

在写作《最后一课》的时候,张潮不止一次从上一世的噩梦中惊醒。

醒来以后他总要花上几分钟时间来确认自己人在哪里,以及处于哪个时代——有时直到看见比当初自己租的整间房都大的卫生间,他才能回过神来。

而在写《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时候》,前世关于“卖肾买手机”

“三和大神”

“逼儿捐骨髓”

的记忆又不断冲刷着他的精神防线。

一方面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笔下人物无法抑制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要压抑这种情感,尽量让笔调显得冷峻而现实。

所以在构思第三篇小说的时候,张潮决定放自己、也放读者一马,写一篇基调开朗、欢乐的小说,而小说的标题同样取材自过往那些短篇名作。

只是这一次,张潮想要从中国小说中取材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