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89章 意外的受害者(1/2)

“岂有此理!”

燕京辛东方的办公室里,董事长俞明洪将手中的《收获》狠狠地摔到桌上,发出一声巨响,吓了面前的高管一跳。

作为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的教培企业,在张潮的《最后一课》面世以后短短两天时间里,股价就暴跌了近8个百分点,算是2006年上市以来较大的跌幅了。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文坛还沉浸在《最后一课》的叙事技巧带来的全新体验时,股市就率先做出了反应,给了老俞一点小小的“文化震撼”



老俞虽然以极大的忍耐力看完了整篇小说,知道张潮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依然无法“原谅”

张潮给教培行业泼的“脏水”



小说中的「张潮」堕落以后对家长、对学生施行的种种手段,不仅突破了道德的底线,简直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一桩桩、一件件,不仅砸在每个读者的胸口,也砸在老俞这样的从业的心头。

这个搞教培的「张潮」,做的都是什么畜生行为!

老俞很自信,无论现在还是以后,这些行为在「辛东方」绝对……肯定……应该不存在。

外人印象里,辛东方主要是搞出国的雅思、托福培训,毕竟这几年他们最有名的老师老罗就是教托福的。

但实际上早在几年前,覆盖小学生到高中生的k12课程就是辛东方的重要业务板块了,贡献了大量的营收。

张潮的《最后一课》里的主角「张潮」虽然是个「个体户」,但是明确提到了他刚到深圳是一家「大型教辅机构」兼课,学习到了不少应付家长和学生的“技巧”



业界普遍认为现在能成为「大型教辅机构」的,只有辛东方。

按照以往的经验,张潮的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另说,舆论上的威力那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少年如你》,就曾经引发全国范围内关于“校园暴力”

的大讨论,最后促成了相关立法。

后来的《蜗居》则再一次证明了张潮不碰现实题材犹可,一碰那就非得碰出个电闪雷鸣来。

所以在文学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媒体们先把《最后一课》定义为“反教育焦虑”

题材的小说,并且矛头直指辛东方。

率先发难的是《中国教育报》,一篇名为《警惕教培机构贩卖焦虑,催化内卷的行业乱象》登上了「微博网」刚刚推出的「热搜」栏目。

【近日,作家张潮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文坛引发震动。

这部以未来十年教育生态为背景的作品,以冷峻笔触揭露了教培行业无序扩张下的畸形图景:机构贩卖焦虑、教师道德失守、资本逐利酿成安全事故。

尽管情节属文学虚构,但其对教培乱象的精准解剖,竟与现实中的行业弊病惊人重合。

当教育沦为商品,当课堂异化为生意场,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辅机构究竟是在助力成长,还是在催化一场全民内卷的恶性循环?】

马上就有教育专家跟进,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言之凿凿地指出:“教培巨头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焦虑-付费-更焦虑’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将教育催化为一场人为制造的稀缺游戏。”

电视台还采访一个脸部打了马赛克的资深教培老师,他“公司培训只教销售话术,从不提教育理念。

在这里,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能让学生续费。”

从辛东方翻脸出走的老罗,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老罗语录」时隔数年,再次更新: 【所有家长都该给张潮磕一个!

《最后一课》大火前,谁知道这个行业能这么搞?

现在好了,全中国都看明白了。

要不怎么说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更不要脸呢?】

轰轰烈烈的舆论潮水,大有打倒「辛东方」之势。

老俞面对这“飞来横祸”

,偏偏还没法真的对张潮说什么、做什么。

人一作家写的是小说,啥是小说?

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体裁!

甚至他写的都不是现在发生的事,而是五年后,甚至十年后发生的事。

前朝的剑斩不了本朝的官,可是这一记闷棍却穿越时空,从未来挥空而至,结结实实敲在了老俞的后脑勺上。

仓促之下,「辛东方」也只能发布了一份不疼不痒的声明: 【张潮先生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描述的“机构贩卖焦虑、教师道德失守、违规办学”

等情节,纯属文学虚构,与辛东方的实际运营毫无关联。

我司始终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所有课程内容、师资资质、办学场所均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并定期接受安全检查。

小说中“锁门补课酿成火灾”

“诱导学生服用精神药物”

等极端案例,系对教培行业的恶意污名化,我司已启动法律程序,保留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责任的权利。】

看到这份声明,几乎所有人都笑了。

「保留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责任的权利」,追究谁?

张潮?

还是《中国教育报》?

这俩就算给「辛东方」再多一个胆子也不敢告。

那就告老罗?

老罗估计巴不得被「辛东方」告,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再造一波势。

毕竟距离「老罗语录」的爆火已经过了好几年,「牛博客」的运营也穷途末路,老罗也在寻找重返舆论中心的机会。

一番喧嚣之下,本来最该对张潮新小说“出手”

的文学界,反而普遍迟疑了。

倒不是他们不敢批评,或者不好意思赞美这篇小说,而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他们嗅到了其中不安的气氛。

评价《最后一课》就绕不开教培行业以及“教育焦虑”

,「辛东方」毕竟是上市公司,治不了张潮还治不了几个搞文学批评的?

所以普遍的态度都是先“等一等”

,看看舆论风向再说。

「辛东方」也卯足了劲儿,花费了大量的公关资金,尽量让关于《最后一课》的讨论热度降下来,尤其是传统媒体——毕竟在2008年,官方还是更注重报纸、电视台的舆论反馈。

这点是张潮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他写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把「辛东方」当成什么“大反派”

,但是客观上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不过他也不后悔,毕竟这些大机构后来的扯淡事多了去了,自己不过是提前曝光了而已。

文学作品引起的热度持续时间有限,最多一年半载也就烟消云散了。

到时候教育也好、教培也罢,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最后他小说里的丑态,还是会在现实中一一上演。

不过传统媒体按兵不动,不意味着网络讨论会偃旗息鼓——客观上说,怎么引导网络舆论,这个时代无论政府还是媒体公关,都还在摸索当中。

不过网友们关注的热点却和其他人不一样,毕竟这时候热衷网络交流的人群普遍比较年轻,还没有到为孩子学习成绩焦虑的时候。

《最后一课》里关于未来十年人们日常生活的描写,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大家对于能一站式解决大部分生活需求的「微博传信」兴趣尤其浓烈。

2008年的人们很难想象,为什么一部手机、一个软件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

不过令大部分人意外的是,读者们虽然认可张潮批判“教培行业制造教育焦虑”

,却并不认可张潮对未来生活的预测,甚至普遍认为张潮的设想脱离实际、荒谬至极。

【我觉得随时随地能视频不太现实,那要多少流量?

现在新闻里天天吹未来要普及3G网,卖点就是视频通话。

张潮不会收了移动的钱吧?】

【现在QQ视频必须坐在电脑前,小说里随时随地开摄像头?

他有钱人,当然不知道流量费比金条贵!】

【对啊,就手机摄像头那破像素,才30万,拍个黑板字都糊。】

【张潮怕是没教过书,哪个家长有闲心盯着什么“家长群”



我小灵通发条短信都嫌贵!】

【滑盖才是王道!

小说里全面屏手机薄得像卡片?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