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84章 因人设奖(2/2)

我的建议就是,在茅盾文学奖下,新设一个「茅盾文学新人奖」,评奖周期为2年一届,主要褒奖过去2~3年表现突出的文学新人。

如果第一届就在今年颁奖,那么就是颁给2004年到2006年出现在文坛上的新人的。提名方面,可以由文联、作协,还有各大文学杂志共同组成提名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至于具体的评选细则、获奖人数这些,我们可以等委员会成立以后,再细细商量。”

铁宁说完,立刻就有人问道:“那具体是2年,还是3年?”

铁宁大大方方道:“考虑到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所以范围放宽点,先3年吧,这样能把尽量多的文学新人考虑进来。

下一届开始,既然已经衔接上了,那就2年一届!”

立刻就有人暗笑,这哪是“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明明是“张潮参评的特殊性”。张潮是2004年出的第一本书,到2005年影响力就已经很大了。

不过还有一个疑问:“这个文学新人奖,要不要和一年后颁发的主奖项设置回避机制?比如获得了新人奖的,原则上不参与茅奖的评选了?”

这个问题原本可以说是荒谬。茅盾文学奖还没有诞生过40岁以下的获奖者,“文学新人”怎么看都和这个奖项无关。

但是因为大家默认张潮肯定是要获得新人奖的,而且也肯定是会提名茅奖的主奖项的,所以有此一问。

铁宁道:“「茅盾文学新人奖」是颁给作家的,「茅盾文学奖」是颁给作品的,两者不冲突,当然不用回避。”

既然身为作协主席和茅奖评委会主任的铁宁都这么说了,那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别的意见,张潮连获两奖的概率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太低了。

铁宁最后总结道:“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目的就是为了扶植青年文学新人、构建新时代文学良性生态,让有发展潜力、有影响力、年纪轻的年轻作家,获得更多展示的舞台。”

接着又语重心长地道:“我知道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可能不需要这个奖项,但是其他年轻作家肯定需要,不是人人都有他的读者基础和媒体曝光度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初衷,也许是因为某一个年轻作家。但是这个奖项成功运作起来,受益的却是所有的年轻作家!”

一句话,给这件事定了性,大家也就没有话说,在简单的举手表决以后,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随后再商讨了几件常规事务以后,这次作协会议就算是圆满结束了。

此时已经夜里,就在大家要散场的时候,秘书小杨忽然进来给铁宁报告了一个消息:张潮获文学奖了,而且还是大奖!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