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69章 脸,岂是如此不便之物!(2/3)

在日本的人群观念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就应当‘成长’为某种固定的样子。

虽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类似的倾向,但是日本受到其传统的影响,显得格外刻板一些。

例如孙教授眼里‘完美无缺’的日本小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礼貌恭敬……每天上校车前要在路边一鞠躬,放学回家戴着统一的帽子、背着一样的书包,过马路也要给让行的车辆一鞠躬,可可爱爱、绝不搞怪。

但是就是这么一群小学生,怎么长大以后就创造出了亚洲最叛逆的流行文化,和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情色产业呢?”

肖亚娟道:“所以,所以你认为儿童时代的‘完美’,不代表成长不会出问题?”

张潮点点头道:“儿童一方面是最容易受到引导的,但‘容易引导’的另一面,就是‘容易被压抑’。

在《夏令营里的较量》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里面很多日本小学生的‘吃苦’,都已经违背了人类本能了。

弹簧原理我们都清楚,压得越深、反弹越厉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有很多悖离传统观念和秩序的艺术家,无论名气多大,都游离在主流认可之外。

即使如村上春树,也被认为是一个‘太过美国化’的作家而被日本的主流文坛排斥。

其实无非就是他不爱用日本文学传统的手法和审美,也不爱刻画日本的亚文化人群而已。

所以‘无法成为其他人所预期的那个人’,是纠结在许多日本人心中的一种难以释怀的痛苦。

当然,我是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待,未必能得到他们自己的认可。

当‘昭和男儿’们塑造了一个他们认为的完美社会和崇高秩序给下一代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平成宅废’的诞生。”

肖亚娟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呢?”

张潮坦然道:“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

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有不少在童年时代挨过饿,基本的温饱都只能勉强保障,更别提优秀的教育条件。

而像我这样生活在县城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对‘现代文明’也认识浅薄。

你知道小时候我妈让我看《夏令营里的较量》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吗?”

肖亚娟:“是什么?”

张潮笑道:“我的第一反应是‘夏令营是什么’。”

一句话又逗得众人笑了起来。

许多与张潮同龄的观众都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经历,发现都有类似的体验。

张潮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可以再往上数一代人——的童年经历太参差了,所以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以后,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用胡适的一句诗形容就是‘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但是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被那么统一的社会文化塑造过,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注定会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来。

所以我对孙云霄教授的反感,不是因为他说日本的儿童教育有多好,而是因为他所谓的‘好孩子’实在太整齐了。

无论他用多少美好的语言来包装,都不能改变他的教育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

只不过,孩子们要应的‘试’,从学校出的考卷,变成他理想中的社会规范而已。”

…… 张潮回答完这个问题后,采访很快就结束了。

这次采访是张潮第一次谈及他对教育的看法,带给人的震撼却不亚于哪一次他谈文学。

倒不是他的理论有多精深,观点有多新奇,而是他谈论的内容都有着比较坚实的社会观察基础,这就让不少人深思了。

尤其是他对外国教育的看法,说不戴滤镜都轻了,简直是戴了逆向滤镜。

在张潮之前,抛开历史恩怨不谈,日本在国人心目中简直是完美国度—— 科技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国民素质高,礼貌到甚至过了头……尤其是GDP,2006日本GDP总额4.

60万亿美元,中国是2.

75万亿美元,人均更是差出一个数量级。

向美国、向日本、向德国、向新加坡……学习,并且认为“年轻一代”

素质被发达国家拉开更远的悲观论调,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流。

张潮却敢逆版本地喊出“日本80后这代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顿时让很多人年都不想过了,只想投身到这舆论大潮当中。

「张潮说的对,孩子们已经站起来了,大人们还跪着!

你们就是跪着的那些人!

」 「张潮就是在煽动民族情绪。

吹牛之前先看看人家的现代化水平——不说别的,美国、日本再小的便利店都能刷信用卡,多方便。

中国做得到吗?

」 「美国人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 「吹牛谁不会,你倒是做一个啊?

」 「张潮自己不也要靠日本人帮他做动画片,牛逼他自己做一个啊!

」 「从学习到创造是有过程的,日本不也是从美国学的动画技术?

它用了多少年才赶上?

」 …… 众人在网络上炒得不亦乐乎,最煎熬的就是孙云霄。

作为这次争论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舆论上无论同意张潮还是反对张潮,几乎一边倒对他进行了鞭挞。

虽然他一再澄清,自己和张潮只是观点分歧,与利益无关。

但是没人相信啊!

尤其是张潮那句“孙教授对日本的深厚感情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更是频频见诸报端,孙云霄每次看见都要破大防。

更大的压力来自他的太太那边。

旅行社不得不站出来表示,“日本研学夏令营”

活动属于正常的经营行为,目的是促进中日少年儿童相互了解,不存在私相授受的情况。

但是为了平息舆论,旅行社也不得不先让孙云霄的太太先放个长假,避避风头。

这下孙大教授连在家里都不安生了,每天面对的都是怒火中烧的老婆…… 张潮作为漩涡的中心,反而是最安静的。

他谢绝了一切后续采访和约稿,专专心心、安安静静地陪着父母,在家里过了一个清净年。

贴春联、杀鸡鸭、卤猪脚、做年夜饭、守夜、放鞭炮…… 张潮几乎把前几年没来得及陪父母做的事情,都足额足量的补上了。

就连他原先最腻歪的“走亲戚”

,这次都服服帖帖、毕恭毕敬的走完了。

尤其是他封的大红包,足以让收到的孩子们完成不少梦想——前提是没被爹妈收去“存起来”



办完这一切,正月初六的下午,难得天气晴朗,张潮就这么和父母坐在阳台上晒太阳。

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驱散了南方特有的湿冷,让人忍不住要慵懒下去。

抬头望去,天空是一片淡蓝色,只偶尔有几朵白云悠闲地飘过。

张卫国喝了一口茶,舒适地躺回摇椅里,随口问道:“你什么时候走?”

张潮也瘫在躺椅里,想了一下才答道:“好像也没有什么非要办的事,不着急。”

母亲好奇道:“怎么,你这几年不都有一堆事要忙吗?”

张潮伸了个懒腰道:“我决定了,以后我不找事,都让事来找我。”

母亲没太听懂,父亲张卫国却有点懂了,问道:“你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张潮点点头道:“现在的我,除了创作以外,再主动找什么事,那就真的做不了我自己了。

别人给我找的事,就已经够忙不过来啦……”

张卫国笑道:“你的意思是‘不找事,也不怕事’?”

张潮道:“不管好事坏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什么好怕的!”

说罢一蹬腿就要起身挥斥方遒一下,结果躺椅表示不同意,靠背直接躺平,让张潮来了个后空翻…… …… “兵来将挡——要是女将呢?”

正月初八,张潮上QQ的时候,收到了一个链接。

打开来,是发表在门户网站上的文章,标题是:《为父亲鸣冤——来自一个女儿的公开信》。

文章落款是“孙然”

,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孙云霄的女儿。

通篇回顾了自己父亲在促进中日青少年和儿童交流上做的贡献,尤其是让更多中国家长、中国青少年认识到了日本教育的可取之处。

自己作为女儿,受到父亲影响,不仅坚持要在国内就读有日语课程的中学,而且跟随父亲多次前往日本交流、考察,也参加了日本方面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和日本学生一起登山。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