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蹬鼻子上脸(2/3)
美国次贷危机在去年底、今年初已经展现苗头了,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处于风暴前的恐慌当中,一个个都瑟瑟发抖,却又无能为力。
如果事情“顺利”
发展,就在农历春节期间,大洋彼岸的银行就应该开始一个接一个的暴雷。
全球金融市场要动荡到2009年才会消停一些。
只是这种钱对父母来说太“玄幻”
了,恐怕一时半会也接受不了。
至于说股票、基金这些,就更费时费脑了,他也不想二老以后早九晚三、整日盯盘,心情被红线绿线所左右。
所以,路只剩下一条了—— “买房吧!”
张潮郑重无比地说道。
“嗯?”
张卫国愣住了,他还以为张潮会让他买股票呢。
现在股市牛的很,前年就开始一路蹭蹭往上涨,已经翻了好几番了。
张潮道:“买房最好。
就去福海市区买,现在房价多少?”
张卫国回忆了半天,才道:“前段时间有个老同事在「东方名城」买了套房子,120平,60多万吧。
比去年涨了不少呢!”
张潮斩钉截铁道:“买!
坚决买!
刚好这次到账了60万,明天你们去银行划转。
后天咱们就去市区买一套。”
张卫国难以置信地道:“这么着急吗?
我们也没想搬家啊,这儿住得挺好的。”
张潮忍不住翻了个白眼道:“谁让你们搬家了?
买房了一定就要搬家?
买完了,花几万块简单装修一下,铺个地板、刷个大白、通下水电,租出去不就行了。”
张卫国道:“这……合适吗?
房价要是跌了怎么办?”
“是啊是啊,股市这么好,我都没让你爸投钱,就是怕跌了。”
张潮母亲收好了支票,又回到了客厅,听到父子两人的对话,连忙插话道。
张潮耐心地解释道:“未来10年……13年,福海的房价只有涨的份,没有跌的份,放心买就好了。
以后老爸的版税到一笔,你们就去买一套。
到的少,就买小一点;到的多,就买大一点。
也别贷款,就全款买好了。”
张卫国很震惊:“13年?
怎么还有零有整的,这么精确的吗?”
张潮呆滞了一下,才道:“别问为什么,信我的就对了。
反正现在开始买房子就没错了!
晚一天,就亏一点!”
呃,这个原因实在不便明说啊。
见父母还犹豫不决,张潮给他们加了个猛料:“我在燕京已经买了9套房了,今年可能还要买个四合院。
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
这下张卫国和老婆彻底心动了,面面相觑了一下,最后下定决心道:“好,听你的!
房子总比股票抗跌。
股票能跌没了,房子还能跌没了不成?”
张潮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又补充了一句道:“你们就买市区的商品房,千万别买别墅,尤其是最近来我们长福的乡下、景区附近建的别墅。
别说买,看都别去看一眼。
你们要想住‘豪宅’,等福海市区有了200平以上的平层,我给你们买一个。”
长福县的山水风景资源很丰富,这两年特别流行在临近公路的山里找块平地,盖个别墅区,忽悠有钱人来买,打的旗号是什么「负离子氧吧」「度假胜地」。
后来要么烂尾了,要么沦为二奶聚居区。
真要买了,别提多膈应人了。
见父母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张潮这才放下心来。
现在买房子除了投资简单、回报率高,让父母手头没有太多流动的现金,避免吃亏外,最主要的是,还能给他们退休以后找个事做。
规划好这一切,张潮才放心地上街瞎溜达去了。
他回家以后来串门的亲戚、朋友明显增多,有些应接不暇、拙于应酬。
更别说不少七大姑八大姨看他今年22岁了,又没结婚,个个虎视眈眈,也不管他是不是单身,就要把手里的好姑娘往他这里塞。
所以他没事就出门,一般到饭点才回来。
何况今天还约了几个高中的老同学见面聊天。
陈欢回来了,可以打场篮球;兰婷、宋诗语又能一起逛逛街。
怎么着都比闷在家里强。
见到儿子出门离去,张卫国有些失神,一直等老婆叫了自己好几声,他才叹了口气道:“现在这个家,大事是得由他来做主了。”
张潮母亲骄傲地道:“那是。
他可是咱儿子!
聪明得很呢!
你知道咱们这套房子现在值多少?”
张卫国好奇道:“多少?”
张潮母亲伸出4根指头晃了晃,道:“前两天10楼和我们一个户型的不是卖给别人了吗?
我打听了,这个数。
他们那个还是没装修的毛胚呢。”
张卫国诧异道:“合着我们住一年还能赚好几万?”
张潮母亲喜滋滋地道:“我也想清楚了,县里房子都这么能涨,市里总不能还不如县里吧?
所以儿子说的对,咱们这钱就得买房子!
后天腊月二十六,还没有放假,我们一起去市里看看去,合适就买下来!”
张卫国重重地“嗯”
了一声,彻底放下心来。
且不说张潮在福海给自己父母的晚年生活未雨绸缪,远在燕京一处挂着“中国青少年教育研究会”
的办公室内,一个圆脸浓眉的中年人,坐在办公桌后,正在聆听面前一个年轻人的汇报。
“什么?
你确定张潮没有任何回应吗?”
中年人有些不可思议。
年轻人显然有些紧张,不过还是很肯定地道:“确实没有。
我查看了最近一周的各大报纸,也搜了各大网站。
张潮最近一次公开对外发言,还是在《中国读书报》上的那封公开信,后面就没有其他消息了。”
中年人仍然有些不相信,道:“他那脾气,忍得住?”
年轻人小心翼翼地道:“会不会,会不会他没有看到您的那篇文章?
《教育通讯》毕竟是专业刊物,社会面的影响力不大。”
中年人摇摇头,道:“你不了解。
像张潮这种人,只要媒体上有对他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有的是人给他通风报信。
不存在他不知道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