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揪出一个素质教育的叛徒(2/3)
。
他眼前摊开了一个剪报本,上面全部都是他成名以来的各种报纸报道。
收集者自然是他亲爱的老妈。
这几天不仅出版界、文学界很热闹,教育界也不消停。
这篇《素质教育岂容亵渎,张潮勿做应试“帮凶”
》张潮也注意到了,言辞十分激烈—— 【张潮作为“素质教育”
的代表人物,被燕大、燕师大特招,为他此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他不仅没有感激“素质教育”
给他带来的优待和荣光,反而为“应试教育”
张目,这让许多因为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孩子寒心,也让许多因为他坚持践行“素质教育”
道路的老师寒心。】
【张潮这样一个有巨大影响的青年作家,公然为“应试教育”
呐喊助威,无疑会让本就困难重重的“素质教育”
之路更加艰难,甚至倒退!】
【张潮这颗“素质教育”
的硕果,已经变质了。
说的严重点,他就是“素质教育”
的叛徒!】
张潮看完一脸懵圈,自己什么时候成了素质教育的硕果,又什么时候又成了叛徒了?
自己这浓眉大眼的,也能当叛徒?
带着疑惑,张潮问了老爸,老爸叹了口气,又找到了老妈;老妈就拿出了这册厚厚的剪报本,翻到了第一页——上面赫然是黑体加粗的大标题:《素质教育结硕果,学生作家张潮横空出世》。
张潮仔细看了下内容,顿感眼前一黑——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教育局明确提出,要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培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就读于长福县第三中学的高三学子张潮,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作品,多次被《南国周报》等知名报纸刊载,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据悉,张潮同学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少年如你》,已经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关注。】
【张潮同学的成绩,是我市推行“素质教育”
结出的累累硕果!】
…… 原来自己真的是“硕果”
,还特么“累累”
!
这大概是第一份正式报道他的报纸了,当年他没注意看,现在就像回旋镖一样击中了自己。
不是说20岁射出去的子弹,到自己40岁才会正中眉心么?
怎么自己19岁射出去的子弹,22岁就正中眉心了!
这什么子弹飞这么快啊!
张潮那天在三中同学面前“大放厥词”
的时候,哪里知道自己一度是教育系统大力宣传的“素质教育”
典型,这份报道只是开了个头。
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他不仅在文学界名头响当当,在教育界那也是很多人用来捶“应试教育”
的一把大锤。
只不过因为交集太少,他也从不订阅教育类刊物,所以没有察觉而已。
现在这就有点棘手。
关于当硕果这事,自己虽然不知道,但也没反对过是不是?
张卫国犹豫了一会,说道:“要不然,这事就算了?
反正你也不当老师,教育界这点批评影响不到你。”
老爸这句话说得倒没错。
张潮现在是个作家,除了有个当老师的亲爹和燕师大这个母校外,确实和教育界毛关系没有。
买他书的人也不会看《教育通讯》这种行业专刊。
不过老爸这个态度是有点奇怪,之前不管自己和人吵得再凶,他没有劝过。
张卫国见儿子眼神中透露着疑惑,只能耐心地解释道:“文学界的门门道道,你比我懂;教育界的魍魉魑魅,我比你懂。
你觉得这篇文章真是因为你的演讲骂你的吗?”
张潮恍然大悟,然后一脸嫌弃地道:“又是拿我当由头,两拨人在那儿斗法?
一点创意也没有,他们不嫌烦,我都嫌烦了。”
张卫国见儿子领悟得这么快,十分诧异。
张潮心想我可以也在学校呆了十几年呢…… 但既然话说到这儿了,张卫国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挑明了说道:“教育界的很多争议,听起来高大上,但背后就一个字——钱。
和你们搞文学的骂来骂去,争的都是虚名,只能赚点稿费,大部分时候都要自带干粮不同……”
张潮内心:“……说就好说,不要人身攻击……”
张卫国没有注意到儿子的脸色变化,继续说道:“教育界的争议和改革,那是伴随着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拨款的。
不说别的,这几年很多学校的教室都装上了电脑、幕布、投影仪,就是‘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成果。
而‘多媒体教学改革’,最早又是从80年代末登在《教育报》上的一篇论文开始的。
后来经过了‘多媒体教学是否会让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多媒体教学是不是花架子’‘多媒体教学是否分散了学生注意’等等一系列争议,最后才形成一种行业共识,逐渐在教学一线推广。
这种推广,肯定要有大量的拨款支持啊!
一套多媒体设备安装少的也得两三万,一个学校就多少钱?
每年维护又多少钱?
不说别的,就投影仪的那个灯泡用久了就要换,一个便宜的就好几百,贵的上千。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也是一样。
不可否认,‘素质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学理想,能实现肯定利国利民。
但是花的钱也多啊……”
张潮点点头,深以为然。
上一世自己在学校里工作,就深感各类所谓的“教育改革”
,只有一小部分促进了教学,大部分都沦为折腾老师的另类“应试”
。
比如他刚当老师的时候,正流行“微课”
。
就是通过录制讲课视频(不超过10分钟)的方式,聚焦一个教学问题,组织教学资源,讲“碎片化”
的知识结构化、情景化,让学生易学易懂。
说的好听,实际上大家做的“微课”
课件,只在各类培训和比赛里见过,在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真正用于课堂,对老师最大的作用就是参加微课比赛得奖了可以作为评职称的材料。
但是为了督促老师掌握“微课”
技能,那各种短期培训班可没少组织。
结果“微课”
还没有流行几年,风向又变了,开始搞“云课堂”
;“云课堂”
后,又流行了一阵“翻转课堂”
。
每一次,都把老师,尤其像张潮这样的年轻老师折腾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