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61章 学好数理化,啥时写作都不怕(2/3)

这一直是三中的保留曲目,尤其在高考前会拿出来给高三学生励志。

随着“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

的旋律传到大家的耳朵里,学生的讨论又变了—— “诶,你们说张潮为什么就写了这首歌啊?”

“是哦,后来就没听过他写的其他歌了。”

“大概是写歌对他来说太简单了吧。”

“写歌才能赚多少钱?

还不到他小说的零头吧。”

“那也不是。

主要是他写歌被读者骂惨了!

后面就不敢写了!”

“哪有读者骂?

我怎么没听说过?”

“不是你们这些读者,是另外一批,可厉害了!

说他写歌的套路都过时十年了!”

“是吗?

这首歌明明挺好听的,也挺新颖的啊,哪儿就过时十年了?”

“唉,你们说好听不管用……”

“诶?

你谁啊,不是我们班的吧。”

聊天的同学发现不对劲了,插话的高个子男生他们不认识,长得黑黢黢、精瘦精瘦的,留着贴着头皮的板寸,嘴唇周围一圈胡茬,还戴着一副眼镜。

“哦,我艺体班的。”

“黑瘦高”

解释道。

“你练体育的吧?

你也看张潮?”

同学显然有些讶异。

“黑瘦高”

显然不乐意了,道:“这就有点看不起人了,我们练体育的怎么就不能看他了?”

质疑的同学慌乱了一下,生怕自己得罪了体育生,连忙道:“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是说你们训练这么累,应该没空看小说吧。”

“黑瘦高”

道:“放松身心嘛。

再说,他写的也没那么好。”

听到这话,立刻有人不高兴了,也不怕得罪体育生了,不满地说道:“你看懂了吗你,就说张潮写得不好?

他写得不好,那谁写得好?

小四、韩涵?”

“黑瘦高”

委屈地道:“小四、韩涵不如他好,不等于他一定好。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怎么还不许人说他不好了?”

同学“嘿嘿”

怪笑道:“其他地方的人我不管,在三中说张潮不好,你可能是第一个。”

“黑瘦高”

道:“不好就是不好嘛。

你们不觉得张潮出的几本小说,技巧痕迹都太重了吗?

他写通俗小说,就各种巧合、各种煽情;写严肃文学,就各种炫技、各种故弄玄虚。

总结起来,就是创作的时候要么偶像包袱太重,要么老琢磨着怎么迎合市场,创作状态不够放松、不够自然,太卖弄、太雕琢。”

一番话说完,其他人都惊讶起来,想不到这个体育生对文学还颇有见解。

维护张潮的同学不服气了,连忙辩驳道:“难道技巧用得多就不好吗?

那是……那是人家会这些技巧,会了不用像什么话?

就好像老师教你公式,你做题的时候会不用吗?”

这位同学显然文学修养非常一般,吭吭哧哧半天,词不达意地说了点皮毛。

“黑瘦高”

道:“会技巧当然不是不好,但是会技巧不等于创作的时候就一定要都用出来。

写考卷的时候,你看到一道题有三种解法,你会都写上去吗?”

一句话把对面噎得说不出话来,只能恨恨地道:“你等着,我去把文学社的邱雪叫过来,让她喷死你。”

说罢就跑去搬救兵了。

“黑瘦高”

也没有阻止,只是含笑看着他匆匆离去,又匆匆拉来一个眉目清秀的女生。

“就是他,就是他诋毁张潮,说张潮写的小说不好,都在卖弄技巧。”

男同学指着“黑瘦高”

,忿忿不平地道。

邱雪眉头一皱,问道:“你没添油加醋吧?

——你真是这么认为的?”

第二句话,问的正是“黑瘦高”



“黑瘦高”

点点头道:“大差不差吧。

我还认为张潮的创作态度不够端正,喜欢讨巧。

他经常利用自己对读者口味的精准把控,顺着读者的期待写东西。

读者是普罗大众和青少年的时候,和读者是文学爱好者、专家、同行的时候,他的作品呈现的精神面貌往往不同。

有人可能会赞赏这种‘专业性’,但缺乏连贯的写作人格,长久来看也许会是伤害。”

“黑瘦高”

这番话对邱雪这个三中“晨钟社”

社长来说,都有些“超纲”



她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但又不愿意让人这么贬低心中的偶像,只能绞尽脑汁来辩驳: “你,你这么说其实对张潮来说完全不公平,太苛刻了。

虽然很多文学家都追求‘无技巧’,但实际上‘无技巧’也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被更高明的技巧掩饰了的技巧。

张潮小说讲究技巧,可能恰恰是他通往‘无技巧’的一条道路。

就像大作家汪曾祺,他早期的小说《复仇》就运用了许多意识流的技巧。

但是后来他再写《受戒》的时候,明明技巧更高超了,却让人看不出痕迹来。

我们不能要求张潮在20岁的时候,就达到汪曾祺他老人家60岁、70岁才达到的境界……”

邱雪的语速很慢,她是第一次这么系统地进行文学性阐述,虽然在高中生已经算佼佼者了,但是仍然十分吃力。

而她越说,就越对面前笑得很温和的“黑瘦高”

感到好奇,自己这几年在长福的中学文学圈子里,也算是“风云人物”

,甚至还在《东南晨报》的作文园地里开辟了一个小专栏,人人夸她以后有希望也像张潮一样成为作家。

张潮成名以后,长福县的中学文学爱好者圈子就异常活跃,不仅各个学校的文学社都挤破了头,“民间”

也成立了不少小社团,甚至还有自己办文学报纸的——虽然只坚持了一期就“破产”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