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26章 御驾亲征,灭此朝食(1/2)

来的人正是潘要明,明窗社社长,同时也是港岛作家联会执行会长。

他和徐子东也熟识,打过招呼以后,潘要明道:“还是子东面子大,张潮给记者宣布完大事以后,第一个就来找你。”

徐子东自然不知道早上的事情,诧异地问张潮道:“你宣布了什么大事?”

潘要明帮着张潮把他想给鲁迅建设一个馆苑的事说了,徐子东惊讶道:“还真是大事!

港岛这个地方,你要建馆,可不止要花钱——不过这个设想好!

鲁迅先生启迪了港岛的新文学,应当有一标志。”

张潮道:“也是在来港岛的途中,查资料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目前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完善。”

徐子东略有些激动地说道:“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

作为大陆来的文学教授,徐子东对鲁迅的感情,自然比港岛本地的研究者要更深厚,也更复杂。

潘要明道:“也算我的一份!

这件事情如果能办成,也算是港岛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这时张潮才和潘要明道:“潘社长,我还想下午再去找您,没想到您这么快就找上门了。”

此时潘要明见这里只有张潮、徐子东两人,显然轻松不少,于是道:“我是‘新理念作文大赛’港岛的负责人,当然着急啦。”

徐子东这时起身道:“我要回去了,你们聊。”

潘要明用手指点了点手表道:“中午了,一起吃饭啦,别急着走嘛。”

徐子东笑着婉拒道:“家里老婆煲了汤,不回去喝要挨骂!”

潘要明也顺水推舟地道:“天大地大,老婆最大!

那我就不留你了!”

两人送徐子东到书店门口,早上接张潮的小伙子已经把车开过来了,徐子东说了声“再见”

就上车远去了。

潘要明松了口气,回身对张潮道:“咱们边吃边聊?”

张潮点点头,潘要明挥了挥手,一辆丰田皇冠就开了过来,两人上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家酒楼楼下。

潘要明显然是熟客,一下车就有迎宾热情地打招呼,并且把两人带到了一个小包厢当中。

两人虽然年龄差了30多岁,文学界辈分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潘要明为人随和爽朗,更兼得长袖善舞,所以并不拘束于这些。

两人的心思也不在饭菜上,简单吃过一些后,张潮就直入主题地问道:“潘社长,复赛选手可能不来大陆参赛,这件事情怎么到现在才爆发?”

潘要明叹道:“如果我说还是因为你,你会不会生气?”

张潮:“嗯?”

潘要明解释道:“其实港岛学生到大陆参加个什么比赛,不是什么大事。

回归以来,已经是常态了。

但是呢,你前两个月的风头实在太劲了,港岛报纸也都放头条报,还上了TVB。

连带着你举办的这个比赛,也格外引人注目。

好多人就借此机会斗一斗法。

说实在,比赛是池鱼之殃,根源还在港岛文坛内部的分裂。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告诉你,也是想尽力先在内部做好调停,让学生可以参赛。

我也惊你一来,又变成斗争题材了。”

张潮没有追问分裂的具体内容,而是问道:“我听说大赛在不同学校的宣传投入很不一样,确实是这样吗?”

潘要明一点没有扭扭捏捏,很爽快地承认道:“没错。

我们差不多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好学校里去了,这次港岛产生的12个复赛选手,除了1个高中生,2个大学生以外,全都来自我们重点投入的这些好学校。”

张潮没想到对方如此坦率,反而迟疑了一会儿才问道:“我能问问原因吗?”

潘要明道:“百闻不如一见。

要不然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原因?”

张潮点点头,把茶水一饮而尽,就跟着潘要明下楼了。

坐着车,在港岛狭窄的街道里七扭八拐,半个小时后,就来到一处老旧的大楼下。

张潮抬头一看,大楼名为“新蒲岗工业大厦”

,不禁疑惑道:“这是哪里?”

潘要明道:“跟我来。”

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张潮乘坐需要自己拉栅栏的电梯,到了5楼。

走出电梯,再拐个弯,就看到一个大房间里密密麻麻排了许多工位,还有些用玻璃墙分割出来的小办公室。

潘要明领着张潮来到其中一间办公室门口,里面坐着四五个年龄看着不过20多岁的青年男女,拥挤不堪,不过每个人都在埋头认真工作。

此外最显眼的就是随处堆放的书籍和杂志。

潘要明轻轻敲了门,这些年轻人才惊喜地放下手上的工作,纷纷站起来打招呼道:“潘叔好!”

其中一个带着圆圆眼镜的卷发女生迎了上来,打量了一下张潮,道:“想必这位就是大作家张潮咯!”

潘要明点点头道:“小华,他就是张潮。”

又对张潮道:“这是邓小华。

这里是刚刚创办文学杂志《字花》的办公室,小华是主编。

晓红和骊珠呢?”

邓小华答道:“她们下午都有课,来不了。”

又看到张潮好奇地打量办公室,有些羞赧地道:“这里好简陋是不是?

我们才刚起步,办公室是和其他公司共享的,我们下午2点到7点办公。”

接着把两人让进了办公室,其他人手忙脚乱地给张潮、潘要明腾出了座位,但是有人就不免只能站到角落里去了。

潘要明不客气地坐下来,张潮却挥挥手表示不用。

潘要明从书堆里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张潮,对他说道:“这是《字花》的创刊号,你看一看。”

张潮接过来,首先封面就吸引了他——一头满眼天真神色的幼鹿,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结着殷红的果子。

翻开杂志,匆匆看了几段文字,张潮才抬起头,惊讶地道:“很先锋的风格,语言形式感很强。

这是本纯文学杂志?”

邓小华有些骄傲地点了点头,解释道:“我们比较喜欢魔幻写实主义和先锋文学,讲究文学的形式。

我们希望从包装到内容,都能最快速度地抓住目标读者的心。”

潘要明也开玩笑道:“很年轻的团队,把我们这些老头子主持的《港岛文学》都给‘枪毙’了。”

张潮感慨道:“想不到这么特别的一本杂志,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办起来的。

现在销量怎么样?”

邓小华脸一红,道:“创刊号大概卖了600多本,第二期卖了800多本,反响还不错,下一期预计有900本、1000本这样。

我们是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张潮翻到封底,看了一眼售价“HK29”

,心中默算了一下,再看看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想说什么,却没有开口。

潘要明对张潮道:“是不是觉得很惊讶?

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兼职,甚至完全不领薪水。”

张潮忍不住道:“就算不领薪水,每期杂志的印刷费用,作者的稿酬,还有这里的租金……我想象不到这本杂志怎么能维持下去。”

潘要明对邓小华道:“你和张潮解释一下吧。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张潮和你们一样,都是年轻人,能理解。”

邓小华这才说道:“其实我们还是依靠港岛艺术发展局的补助来维持。

但是艺发局每年的补助也有限,我们《字花》预计可以领到的总额是40-50万。

现在港岛文学杂志给作者的稿费大概是每个字0.

25到0.

3港币,也就是内地的千字250元到300元。

我们《字花》每期的稿费支出大概就在3万左右。

而港岛的印刷费用比内地贵得多……加上其他杂费,还有人工、办公室租金,我们每期的实际成本是8万到9万港币。

所以50万港币的补助加销量,只算勉勉强强可以维持。

要是没有补助,《字花》每期要卖到100港币才可以打平成本。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