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49章 有故事的老余同志

张潮恍然大悟,心想这里还真是来对了,这种细节不亲身体验,哪里可能想得到?

张潮立马道:“我现在就把车停外边去。”

然后不顾夏所长阻拦,马上到院子里把车发动,开出胡同,找了个小停车场停了进去,然后走路过来。

等走回所里,刚刚那个嗓门剌耳朵的女人,已经被带到了一个小办公室里了,虽然关着门,但是依然不时能听到她的声音刺入耳膜。

张潮问夏所长道:“来这里办事的都是这样的态度吗?”

夏所长连忙摆手道:“个别现象,个别现象。

要都是这样,我们所不成花果山了?”

接着他把张潮领进一间办公室,里面正坐着3男1女4个民警,见夏所长进来都站了起来,夏所长道:“这位就是张潮,大作家,燕师大让他来咱们所体验一下‘片儿警’的日常工作生活。”

张潮打了个招呼后道:“我是来跟着大家学习的。

大家平时该干嘛还干嘛,当我是透明的就好。”

一个年纪较大的男民警主动站出来道:“欢迎欢迎。

我叫余占冬,是所里负责社区巡逻的,这是匡立俊,这是李凯宁,这是许征,这是凌丹蕾。

还有两个刚刚出警去了。”

被点到名字的民警都主动和张潮打了招呼。

其中匡立俊和李凯宁大概30多岁,许征看起来不到30岁,凌丹蕾更年轻了,一看就是刚毕业没多久。

夏所长道:“老余在我们所干了20多年了,可以说对这一片了如指掌。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问他。”

张潮道:“别嫌我烦就好。”

余占冬道:“哪里哪里,有作家能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真实生活,那再好不过了。”

凌丹蕾也道:“那是!

不然不懂的人都以为我们整天闲着没事儿干呢!”

夏所长一眼瞪过来,凌丹蕾知趣地闭了嘴。

接下来大家给张潮在角落收拾出来一个空位,让他可以放下笔记本电脑,又帮他连上了网络。

张潮为期1个月的基层派出所生活体验就算正式开始了。

基层片儿警没有那么多刺激的警匪故事,而是充满了繁忙、琐碎,甚至是重复、无趣。

时间临近中午,张潮只看到每个人都越来越忙,不断地接电话、打电话、做材料,一会儿进、一会儿出,简直没有一刻停歇。

中午12点,终于能午休了。

这时候办公室里只剩下余占冬和许征两个民警了,其他都出警去了,还没有回来。

余占冬领着张潮到所里的小食堂简单吃了个午饭。

张潮一边嗦着面条,一边问道:“你们每天要接到多少警情啊?”

余占冬道:“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起,多的时候五六十起。”

“都是什么案件?”

“大部分都算不上‘案件’。

抓鸡、抓鸟,有时候还要抓壁虎。

手机丢了也报警让我们找。

还有一次,有个老太太,狗丢了都让我们找。”

“找到了吗?”

“找倒是找到了。

但是只找回来5斤,还是熟的,喷香。”

张潮一口面差点喷出来。

好不容易止住了笑,又问道:“有没有感觉这种工作内容,和自己从警之初的理想有所不同?”

余占冬思索了一会儿道:“我上警校那会儿,想的是破案、破大案,多抓几个坏人。

什么杀手、毒枭、KB分子,一个个都被我按住上手铐。

后来……唉,不说了。

不过我是真没想过会在‘片儿警’的岗位上一干20年。

但是后来想通了,不一定非得办大事才叫光荣,能把普普通通的实事做好了,我觉得也挺光荣的。”

一块儿吃饭的许征总结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但张潮心里却有一个疑惑,不过没有问出来。

下午,余占冬领着张潮开始在辖区巡逻,一边走,一边介绍情况: “我们这儿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有钟鼓楼、国子监、孔庙这些文物,另一方面又都是些老胡同。

各种私搭乱建、乱拉管线,实在太普遍了。

这里要是一着火,不仅老百姓遭殃,那些老文物、老建筑也保不住。

胡同里通风条件差,夏天有些人睡觉为了凉快连门都不关。

到了冬天,又点炉子取暖。

所以我们所重点有三防:防盗、防火、防煤气中毒。”

张潮问道:“主要是通过宣传和走访吗?”

余占冬道:“光靠嘴说是不行的,要做。

夏天串胡同夜查,顺带手就得帮开着门睡觉的街坊把门带上;秋天树叶子落一屋顶,燕京又干燥,碰着火星子就着,我们就得帮着上房扫落叶; 冬天挨家挨户检查炉子和烟囱,没装风斗的帮忙给装风斗,烟囱堵了帮忙给通烟囱。

做‘片儿警’的,得和老百姓处成一家人,人家信任你,工作才好开展。”

余占冬丝毫没有夸张,他在胡同里巡逻,一路不时有居民和他亲切地打招呼。

张潮一边听,一边记。

这完全超出了他两世为人的生活经验了。

之前他生活较长时间的地方,不管是南方小县城的长福,还是现代化都市的代表深城,又或者是现在常住的燕大教工小区,一般都见不到这样的场景。

但是在这一带,片警的工作在维护秩序和安全上,就必须要维持这样的存在感。

当两人路过一处四合院时,里面传来喧闹声,明显是有人在吵架。

余占冬连忙进门去,张潮也急忙跟上。

进了四合院,才发现这里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杂院,住了不下七八户人家,原先的院子几乎被各种搭建占没了,只留下一条窄窄的过道,还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臭味。

吵架的是一个身高体胖的中年妇女,和一个瘦小的老头子。

老头见到余占冬进来,连忙拉住他道:“老余,你可要给我做主,我们家明明是按照规矩交的电费,这娘们非要我每个月多交6块8毛5。”

中年妇女也嚷嚷起来:“谁让你买大冰箱了,多用的电凭什么要让老娘交!”

老头喊道:“你就是眼红!

你有本事,让你男人也买个大冰箱去啊!”

听半天张潮才理出个头绪: 这里的几户人家合用一块电表,平摊电费。

但是老头家里上个月换个了大冰箱,好巧不巧,当月电费出来以后,比以前多了6块8毛5,中年妇女就认定就多在大冰箱上了,让他以后每个月多交6块8毛5…… 两家人嗓门都不小,各自还都有帮衬的其他几户人家。

一时间鸡飞狗跳,直吵的张潮脑子都涨了。

但是余占冬不急不恼、不紧不慢,先渐渐安抚了两家的情绪,又把凑热闹的几家哄回屋里去,然后去老头屋里看了下新的大冰箱,尤其仔细地看了型号、功率。

出来以后对中年妇女,还有其他人解释道:“这个新冰箱用了新技术,看着大,但是算下来耗电比原先那种老冰箱还要低一点……”

平息了纠纷,余占冬在众人的簇拥下出了院门,老头握着他的手直道谢。

等拐过一个胡同口,张潮心里的疑惑就更深了——无论从素质还是能力来看,余占冬都不应该在这样的岗位一呆就是快退休。

结合中午吃饭时的那声叹,他身上一定有什么故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