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雪肤如绸,红唇似焰(1/2)
这篇文章盛赞了张潮推出《青春派》杂志时,创新性引入了有别于传统文学杂志的运营思维,又创造了一个文学期刊销售的传奇。
【《青春派》在形式上极尽创新之能事的同时,内容上却保持了文学的纯粹性。】
【重视杂志的“外在美”
,不是向市场献媚,而是引导更多青少年读者走进文学殿堂。】
【张潮,毫无疑问是当年文坛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
这算是官方给盖章认证了?
张潮下课就给赵常田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赵常田的声音喜气洋洋的:“张潮,《青春派》创刊号已经卖了40万份了。”
张潮现在不太关心销量,而是问道:“《人民日报》今天写我的那篇文章,您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赵常田一愣,道:“什么文章?”
张潮把事情一说,赵常田也深感意外,通常这种文章事先都要和本人通气。
他答应张潮,帮他打听一下。
《青春派》的出现,给小四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
小四的《岛屿》并不算常规期刊,更像是打着杂志名义出版的文集,一年都出不了两期。
《岛屿》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后面他要推出的小说杂志和作者定调!
就好像大部分汽车品牌,真正赚钱的,都是走量的平价、廉价车型,但他们哪怕亏本,也还是要推出一两款高端车型,在其上集中品牌的所有技术资源和宣传资源。
但是《青春派》却改变了国内青春文学主流市场的生态。
张潮正在用一种很新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重塑着青少年读者的口味。
那就是小四一直追求却不可得的“高级感”
!
就好像80年代,大字不认识几个的盲流青年,也要在衬衫的胸袋上别一支钢笔一样。
花5块9买一本《青春派》,贴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既可以在朋友间开开心心地传阅,甚至可以大大方方地放在桌面上,不担心被父母骂。
这都是拜张潮这个主编所致。
没有韩涵的叛逆姿态,也不像小四一眼非主流,一路走来整体上都是阳光正面的有为青年形象。
这种认识,在《人民日报》正面报道了张潮以后,达到了顶峰。
所以这种“高级感”
,不是小四用惯用的套路——凄美而扭曲的爱情故事、大量奢侈品的名词堆砌、华丽浮夸的修辞,能够模仿得来的。
小四意识到自己不改变,就会被这个市场抛弃。
原先聚拢在他旗下的青年作家们,也出现了人心不稳的迹象。
他们本来就不是牢固的协议关系,只是松散的联盟,看在小四能包装他们的份上才愿意给他供稿的。
现在看来,张潮好像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小四是什么人?
原时空中80后作家群里,论起市场嗅觉、商业头脑和执行力,他排第二绝对没有人敢把自己排第一。
他很快找到手下的大将洛洛等人,交代道:“《最》系列杂志的内容、风格要大改!
我们现在开始做新的企划,之前的全部推翻!”
然后又交代道:“给《青春派》供稿的作者,每一个都给我挖出来,全部联系过去,问他们愿不愿意给我们供稿。
张潮给他们的稿费是多少,我们可以翻倍。”
张潮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小四视为此生最大的敌人,他此刻正开车飞驰在五环路上。
今天下午只有一节课,3点半就下课了。
张潮原本打算去一趟潘家园那边,和马伯慵确定一下《青春派》第二期的稿件,顺便再码点《大医》。
但是车打着火以后,张潮还是很诚实地把方向盘往天通苑的方向拧。
张潮脑海里又划过昨晚的画面: 漆黑的房间里,雪白的肌肤如绸缎,随着潮水的涨落,一会儿披拂在客厅的沙发上,一会儿又摇曳在卧室的床边。
窗户不时被晚归的车灯点亮,惊鸿一瞥中,不是迷醉的眼神,就是嫣红的嘴唇。
一开始时声音极小,就好像有人在敞开的窗户前观赏凝远的暮色时发出的轻叹;但不久以后,渐渐就清亮而高亢,惊破了遮月的云,却羞得星星藏了起来。
“这该死的堕落的年轻的身体!”
张潮骂了自己一句,顺便把油门又踩深了一点。
不过半个小时,张潮就按响了宋嘉房间的门铃。
她似乎早知道他要来,丝毫没有讶异,任由这个小她几岁的弟弟将她拦腰抱起…… 第二天,天通苑。
第三天,天通苑。
张潮:“张潮啊张潮,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先前订下的工作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第四天,天通苑。
第五天,天通苑。
不过张潮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他对宋嘉道:“要不然你搬到燕大我那儿去吧?”
宋嘉却拒绝了:“不搬。
现在这样就挺好。”
张潮有些不解地看着他。
宋嘉轻轻一点张潮的鼻子,道:“你现在还是大学生,请好好学习。
再说,你还真想包养我啊?”
张潮想想看,他那个楼里天天进进出出的全是燕大的老师,好像确实不太好,也就作罢了。
第六天,张潮终于出现在潘家园小区的公司里。
其实这几天他基本没有耽误什么工作,该干的活儿都在线上完成了。
现在午夜潮汐已经形成了黄杰夫管商务和日常运营,马伯慵管内容,夏答管美术的格局。
张潮自己连个独立办公室都不要,来了都是和亲王挤一张桌子。
今天来公司,张潮最主要是要和亲王做一个重要的工作安排—— 开通“午夜潮汐”
以及他自己的心浪博客账号,并且进行内容运营。
亲王一头雾水,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好运营,该好好运营的不该是公司的官网吗?
博客只是随感而发的生活记录而已,就算有一些专业文章,也不值得大张旗鼓地进行投入。
张潮道:“你错了。
之前的‘博客中华’,只能算‘前博客时代’。
博客只是一小部分互联网先驱的玩具。
但是我们的网民数量每年都在翻番,他们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心浪、搜虎、企鹅现在才入局,‘博客时代’真正到来了。
博客并不是用来替代门户,但却能成为公司和个人的第二张脸……”
张潮花了1个多小时,深入浅出地将后世自媒体运营那一套灌输给亲王,听得他脑袋都涨了。
张潮拍拍他的肩道:“你好好消化一下,拿出一套方案来。
在博客时代,以及以后必将到来的微博时代,我们都要站到潮头去。”
然后就是和夏答沟通第二期作者形象贴纸的设计。
张潮认为,《青春派》里有一部分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也有开发的价值。
先试着设计出来一部分,看市场反响怎么样。
如果好,再看能不能将之衍生为漫画产品。
尤其是李睿超的《庙语》,每则就是短短几十个字,非常适合转换成四格漫画的形式。
还有马伯慵的《风起陇西》漫画,也不能拖延了,最迟下个月就要出第一期,还是先登载在《燕京卡通》上,看下读者反响。
忙忙碌碌,一直到5月中旬,张潮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米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IWP)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