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你是中国文坛未来二十年的希望(2/2)
铁宁副主席曾经说过,现在他们发展成这样,我们协会有责任。
以后,我们是要被他们指着脊梁骨骂的!”
张潮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韩涵,老作家白晔评价他“还离文坛很远”
后,他爆出了那句经典名言——“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
钱教授道:“而且只有几个年轻人也不够啊。
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还有没有哪个时代,像90年代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一样,几乎没有出现能照亮整个文坛的新星,活跃的几乎都是成名至少十几二十年的老作家。”
孔磬冬道:“这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
90年代……确实太特殊了。”
王濛道:“不管什么原因,没有就是没有。
文坛和我们的作协,都太小圈子化了。
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井喷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来打破这个壁垒。
我们的文学刊物也是,好多现在都只接受熟悉的作者内部投稿了。
新人要想出头,得写的比老作者好得多才行。
要都是这样的标准,我当年就出不了头,刘新武他们也出不了头。
甚至有些作家,各类作品发表了几部甚至十几部,都引起了不少反响了,可我们内部还是视而不见。
像那个王小波,到死,也没有摸到所谓‘文坛’的边。
他小说写的那么好,多少年轻人喜欢,但我们这些‘文坛’上的人,还是避而不谈,好像这个死人还会和我们争什么似的。”
这一番话,听的在座的人,都是一阵沉默。
他转头对张潮道:“张潮,你要多写、尽管写、大胆写,不要管那些条条框框。
你要给未来二十年的国内文坛,为那些年轻作家冲一条路出来,给他们点亮火炬,知道沉下心来写作,是有希望的,文学不会辜负大家。
你不是喜欢就像大先生么?
那就送一句大先生的话给你——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