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刨根问底(1/2)
张叔夜介绍道:“黄杨生长缓慢,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棕眼(毛孔),正因如此,才难有大料,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木雕,黄杨雕常被初识者误以为是象牙。
可以说黄杨木做成大件家具极难,如若出现,定是珍品。
黄杨木那香气又轻又淡,雅致而不俗艳,实乃清香之极,还可驱蚊。
黄杨木质坚硬,不怕水火。
很适合做木梳或印章,朱勔进献皇上黄杨,皇上自然高兴便做了印章和木梳。
睿思殿里的印章大多都是黄杨所作,后宫贵妃们的木梳皆是皇上赏赐的黄杨而作。
砍伐黄杨也有讲究,听说要在天气阴晦,天上一颗星也不见的夜晚。
用如此黄杨木做枕头,不干不裂。
汉魏以来,帝王将相,都千方百计要寻找极佳黄杨为自己百年以后的棺椁题凑(帝王墓葬方式)。”
众人听了无不赞叹,没曾料想这黄杨还有如此多的学问,非寻常人所知。
种溪调侃道:“高俅靠蹴鞠发迹,朱勔靠黄杨发迹,蔡京靠舞文弄墨发迹。
他们都算有一技之长。”
种浩道:“童贯又靠什么发迹?”
种师道叹道:“当然靠蔡京,也靠他自己的本事。”
张明远道:“童贯我们见过,蔡京我们也见过,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他们的那双眼睛。
蔡京的眼神如烈日当空,刺得人睁不开眼。
童贯的眼神,令人望而生畏。
好似寻常人的心思,被他二人看的清楚明白。”
费无极尴尬一笑,道:“莫非他二人是神仙不成,能知人肺腑。”
张叔夜义愤填膺,道:“如今他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无人可动摇他们。
他们中饱私囊,偷天换日,掩耳盗铃,人神共愤,罪责难逃。”
种师道叹道:“朱勔这厮也好不到哪里去,苏杭一代有许多黎民百姓,深受其害,恨不得生啖其肉。
蔡京和童贯虽说不亲自祸国殃民,但他们派手下人胡作非为。”
张叔夜仰天长叹,道:“本官此番回京复命,恐怕凶多吉少。”
众人惊道:“大人何出此言?”
张叔夜道:“我出使西夏也是情非得已,与蔡京在朝廷唇枪舌剑一番,他自然怀恨在心。
如若被他抓住把柄,便会深受其害。”
张明远劝道:“大人不必如此,皇上心里有数,自会主持公道。”
种师道冷笑道:“明远又是孩子话,刘法将军身首异处,蔡京和童贯欺下瞒上,皇上如何主持公道?
皇上依然蒙在鼓里,你们莫非不知道?”
众人嘘唏不已。
张叔夜和种师道面面相觑,默然不语。
费无极见状,便劝道:“干爹,张大人,你们放宽心。
如若有缘再面圣,我们定会劝导他。”
种师道与张叔夜不约而同之际,摇摇头,笑而不语。
种浩见种师道神情肃穆,便安慰道:“爹爹不必如此,凡事自有定数。
蔡京和童贯总会咎由自取,自取灭亡。”
种溪拉着种师道的胳膊,劝道:“爹爹如何不开心了?
蔡京和童贯,还有朱勔,他们三个乱臣贼子,着实可恶。
我若名扬天下,便要为他们作画。
把他们画得其丑无比,让他们臭名昭着,遗臭万年。”
众人破涕一笑。
张叔夜见众人兴趣大增,也笑了笑,叹道:“童贯也出使过辽国,那是政和元年的事了。
童贯被封为检校太尉,由此官运亨通。
皇上派他出使辽国,本官说:‘用宦官为使臣,难道国家没人了吗?
’皇上说:‘契丹人听说童贯打败羌人,因此想见他,以他为使臣,察看敌国,也是良策。
’本官只好默然不语。
童贯使辽回来,权势更大,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
于是他请求出兵进驻西夏横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
不久,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河北两房。
不到三年,他主管枢密院事。
另外统领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为太傅、泾国公。
现到如今,世人皆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本官感慨万千,这乱臣贼子居然步步高升,官运亨通,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此言一出,众人点了点头,沉默不语。
张明远听了这些话,自然知道,干娘提及过,如今张大人又说,可见,果然如此,顿时对童贯便愈加了如指掌,心下虽说恨之入骨,但童贯毕竟是朝廷命官,也只能忍气吞声,没什么办法,便道:“世上便有这般令人深恶痛绝的怪事,如之奈何?
好人不长命,坏人却寿终正寝。
坏人作恶多端却无人敢于反对,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只要有一点点过错便会被世人戳脊梁骨。”
随即用手戳了戳费无极的后背。
费无极冷不防被戳到后背,心里发怵,不觉惊了一激灵,叹道:“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但蔡京、童贯、朱勔,却与众不同,他们心知肚明,如此飞扬跋扈下去,绝无好下场,但他们却执迷不悟,一条道要走到底,又当如何?”
种浩眉头紧锁,冷冷的道:“蔡京很会受享,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不敢相信。
我与爹爹从东京回来,路过洛阳,遇到一个人,听了他的话,便瞠目结舌。”
“哥哥别卖关子,快说。”
种溪好奇之际,追问道:“路过洛阳,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新鲜事了?”
轻轻拍了拍种浩的胳膊。
张叔夜见种溪如此便乐道:“在西夏时,种浩给我说过,你爹爹也在场,种溪你还是问你爹爹好了。
你爹爹最会讲故事,本官也自愧不如。”
种师道洋洋洒洒道:“张大人说笑了,你一个礼部侍郎,如若不会讲故事,如何能言善辩?
就不必取笑我了。
这件事说来也算令人发指,也颇为妙趣横生。
那日要离开东京,提前回京兆府来,和明远、无极分别后,我与浩儿又去了虹桥逛了逛,有个小贩,是卖包子的,我们上去一问,说是酸菜馅。
我们便买了几个,路上吃。
我们走不到多远,只听得那小贩叫道:‘卖一包菜,菜包喽!
’你们想想看,蔡京权势熏天,世人皆知。
这小商小贩如何敢把‘菜’字挂在嘴边?”
张叔夜道:“本官生在东京,长大成人以后更是定居于此,对东京了如指掌。
这蔡京权倾朝野以后,的确让许多卖菜之人皆不知如何叫卖,如若叫卖不当,被开封府探子得知,便要被蔡京知道,后果不堪设想。
蔡京不会亲自动手,开封府便要找个借口,搞的小商小贩叫苦连天。
蔡京也是个奢靡贪婪之徒,他爱吃黄雀鲊,蟹黄包子,蟹黄馒头。
许多游手好闲的闲汉便费尽心机去找来这些吃食,孝敬蔡京。
这些无业游民便升官发财,成为蔡京党羽。
老种将军方才说洛阳遇到奇事,何不说说看,想必与蔡京大有关联。”
种溪拉着种师道胳膊,立马急道:“爹爹快说上次离开京兆府去西夏,爹爹如何不告诉我?”
种师道笑道:“溪儿,你不问,爹爹为何要说?
爹爹以为你哥哥告诉你了。”
种溪看向种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