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日出东方(3/4)
但后来,匈奴又趁秦国忙于统一六国,乘机占据了河套,贺兰山又进被匈奴人掌控,直到秦始皇派蒙恬北逐匈奴,才收复了贺兰山。
可惜好景不长,秦末,楚汉之争,中原内乱,故而这贺兰山颇为要紧,实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朝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贺兰山才重回我中原手中。
二十一年后,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下辖郡县,这其中就包括那贺兰山东麓北地郡的廉县。
到了唐朝,这贺兰山一带一直盘踞着突厥、吐蕃、回纥。
唐太宗曾忍无可忍就下令大军出击突厥颉利可汗下属的铁勒人薛延陀,一度逼近贺兰山。”
一语落地,乾顺、察哥、嵬名安惠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曾料想,这张叔夜对贺兰山了如指掌。
他们哪里知道张叔夜曾熟读史书,故而对塞北了如指掌,何况这贺兰山。
张明远道:“贺兰山到今日西夏,又当如何?
西夏这国名很好听,与贺兰山一样好听。”
费无极道:“师兄好奇怪,目下,张大人在说贺兰山,你说什么西夏国名,岂不话不对题。”
此言一出,众人笑出声来,张明远也尴尬一笑,没曾料想,无极师弟当众揭短。
种浩道:“贺兰山与西夏国,息息相关,相依为命。
想必说贺兰山与说西夏国,便是一样的。”
张叔夜道:“要知道,事到如今,兴庆府就靠贺兰山,此乃西夏之根本。”
乾顺寻思,这张叔夜实在厉害,此人对我大夏果然熟悉非常。
嵬名安惠摇摇头,对汉人说法不敢苟同,马上辩解道:“我党项人建立的大夏,其实并不叫‘西夏国’,完全是你宋朝和辽国的叫法。
我景宗皇帝(李元昊)建国以后,对内叫‘大白高国’和‘邦泥定国’,对外称‘大夏国’。
你们中原人总叫什么西夏国,岂不可笑?”
费无极寻思,在承天寺那燕丹老和尚早已说过,没曾料想眼下嵬名安惠又不厌其烦,喋喋不休的再三解说,便纳闷道:“为何叫‘大白高’,好奇怪。”
乾顺道:“我党项族最早居住在黄河上游,黄河上游水色并不发黄,自古有‘白河’之称,我党项人自古也有尚白传统,为了表示我嵬名家族对此地的留恋和崇拜,因此用国名来传颂,以示不忘本也。”
张明远道:“夏王对嵬名家族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世世代代居住之地,自然是颇为流连忘返。
就说我终南山,目下离开这许多日子,倒也想的要紧,如之奈何?”
费无极道:“岂不闻,大唐诗仙太白有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夏王如此,党项人如此,西夏如此,也在情理之中,不难理解。”
种浩道:“这贺兰一词不知从何说起,还望嵬名太师介绍一番,好让我等明白。”
嵬名安惠道:“贺兰之名,来源于鲜卑贺兰氏曾居住于此。
而鲜卑贺兰氏源于贺兰部。
这贺兰部,又是匈奴部之一,后与鲜卑联合。
贺兰氏在孝文帝时实现汉化后,融入了汉族。
要说起来,这贺兰部也是外来部族,只可惜,兵荒马乱,金戈铁马,早已远去。
事到如今,我党项人于此繁衍生息,也多亏了贺兰部落留下的这水草丰美的贺兰山了。”
张叔夜道:“北朝的魏国本不起眼,不过这孝文帝确实非同一般,尤以迁都洛阳便是大手笔。”
乾顺寻思,寡人听过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如今我大夏要兴隆恐怕还要学孝文帝的做法,就追问道:“此话怎讲?
还望大人教诲。”
张叔夜道:“北魏,汉化世所罕见,整顿吏治、变税制、颁行俸禄、改官职、迁都洛阳、推行均田、开创三长、尊拜孔子,孝文帝的所作所为,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根基,由此,开启大一统。”
听了这话,张明远、费无极、种浩、种溪也感慨万千,不由郁闷,大宋眼下割据一方想梦回大唐,恐怕可望而不可及。
边关烽火此起彼伏,何况遥望大一统,实在无以言表。
种浩寻思,北魏拓跋家族尤以冯太后和孝文帝最是出类拔萃。
种溪素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此时也浮想联翩遥想追思起孝文帝的历史传说。
乾顺仰天长叹之际,不禁心想开来:“我党项人虎踞塞北许多年,就是无法进驻中原。
景宗皇帝元昊陛下曾几何时,意欲亲临渭水,直取长安。
如今难以实现,我大夏夹在群雄之间,好不烦恼。
北有契丹人的辽国,南有吐蕃诸部,西有西州回鹘、黄头回纥,东有宋朝。
五国与我大夏接壤,边防须待时常防备,如此夹缝中求生存,枕戈待旦,需粮草足备,长此以往陷于备战,国库岂能充盈?
货物往来又无水路之便,如若与宋朝、辽国稍有干戈,民不聊生可见一斑。
不要说遥望宋朝东京,就是那早已变成废都的京兆府长安城,也是望眼欲穿而不敢轻举妄动。
如若不开疆扩土,打通要塞,如之奈何?
与其等待敌国讨伐,不如主动出击,左右逢源。
岂不闻,攻防兼备实乃万全之策,对我大夏来说,此乃时也,势也,实也。
如今虽说我大夏国占据丝绸之路各个要塞,将波斯人驼队的必经之路,牢牢掌控。
但只收过路钱,也非长久之计。
还要开疆扩土,才可绵延长久。”
随即远望贺兰山,心中颇多踌躇。
察哥寻思开来:“哥哥好不容易亲政,又把军权交于本王之手。
横山一战我大夏损失惨重,横山被宋朝攻占,我兴庆府暴露无遗。
如若贺兰山再有闪失,便万劫不复,此乃大夏国运之所系,不可不察。
好在刘法已死,但种师道、种师中、姚古、姚平仲、折可求、折彦质,这些人也不可小觑。
尤其种家军的种师道和种师中,最是难以对付。”
想到此处,惆怅无比,一杯酒下了肚,看向远方。
张明远道:“我看史书上说,贺兰山这名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隋书赵仲卿传》 ,隋朝开皇三年,赵仲卿为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
费无极道:“不知这贺兰山可有什么宝贝?”
种浩道:“贺兰山的宝贝想必很多,世人却难以知晓。”
嵬名安惠道:“据说,汉代就有贺兰山青盐,到我大夏,便是国宝了。”
张叔夜道:“本官素闻西夏贺兰山青盐颇为稀有。
你西夏拿青盐与我大宋交换丝绸、粮食,又拿青盐与辽国交换铜铁石,是也不是?”
嵬名安惠道:“所言极是,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张明远道:“贺兰山可有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
还望诸位赐教,不胜荣幸。”
景仁礼用手比划开来,缓缓道:“岩羊、金雕、蓝马鸡、雪豹、百灵、赤狐、牦牛、马鹿,皆为我大夏国贺兰山国宝。”
景仁忠紧随其后,笑道:“大雕盘旋,百雀翔集,时有獐子出没、斑鸠飞翔、麋鹿欢畅。
如何不快活?
再有白桦挺立,云杉片片,青松棵棵,紫蘑菇漫山遍野,枸杞红果枝头粒粒,自然多姿多彩。”
乾顺道:“贺兰山被寡人封为我大夏神山,我党项人世世代代都要顶礼膜拜。”
察哥道:“不只要顶礼膜拜,本王以为,要年年祭司才是,让贺兰山保佑我大夏国风调雨顺,国运昌盛。”
嵬名安惠道:“我大夏天下无敌就在于此,皆靠贺兰山保佑。”
说着就双臂抱怀,低头弯腰,向贺兰山鞠起躬来。
景仁礼道:“贺兰山,实乃我大夏守护神。
如若不是贺兰山的护佑,我党项人如何可以称霸天下,割据一方。”
景仁忠道:“贺兰山,我大夏千秋万代昌盛之源,自然神圣庄严。”
张叔夜叹道:“如此说来,如我泰山一般。”
张明远道:“贺兰山如此莽莽苍苍,令人叹为观止。”
费无极道:“素闻西夏有座贺兰山,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听了众人话语,不知何故,乾顺倍觉伤心难过,不由热泪盈眶,怕被人看到,便揉了揉眼睛,缓缓道:“贺兰山虽好,可地处塞北,与泰山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费无极道:“哪里微不足道,我等如若攀登,恐怕才微不足道。”
种浩道:“不错,高山大川面前,人都微不足道。”
种溪笑道:“又不是蚂蚁,蚂蚁才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