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5章 太师书信(1/3)

姚平仲见众人黯然神伤,随即道:“不说这些伤心往事,如今好了。

长大成人,要振作起来。

告慰祖上,不负韶华。”

费无极道:“小兄弟年纪轻轻,却能如此,佩服。

怪不得种溪说,姚平仲是他最好的兄弟。”

种溪纠正道:“拜托,无极哥哥,我说是之一。

你干嘛把之一去掉,真过分。”

阿长道:“小兄弟说崇拜诸葛亮,莫非你想做宰相?”

姚平仲道:“文臣就是斗嘴,我还是喜欢冲锋陷阵,驰骋疆场。”

费无极道:“文武双全,实为正道。”

阿长道:“莫非还有歪门邪道?”

姚平仲道:“不管什么道,只要是人间正道就好。”

“走上人间正道,世上自有公道。”

费无极道。

众人都笑。

张明远道:“诸葛亮治蜀,的确令人钦佩。

不过我还是觉得杜工部最辛苦。”

种浩扬起袖子,不以为然道:“诸葛亮是丞相,杜工部不过是个文人墨客。”

种溪瞪了一眼种浩,掷地有声道:“此言差矣,杜工部也做过官。”

姚平仲道:“杜工部这人也算命运多舛。

他少年时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又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皆石沉大海。

杜工部官场很不得志,心中自然惆怅无比。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弃官入川,虽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和‘三别’。”

种师道叹道:“老夫祖上便是如此。

官场不得志,也是有口难言。”

尹氏道:“像诸葛亮那样的官员,还要刘玄德那样的明君抬举才是。

刘玄德曾说得到孔明先生,便是‘如鱼得水’。

这般说来,明君是鱼,贤臣便是水了。”

众人乐个不住,喜笑颜开。

张明远道:“素闻,‘进川一只虫,出川一条龙。

’不知有何道理。”

费无极道:“那就要请教阿长师兄了。”

众人看向阿长阿长一脸茫然,摇了摇头。

扁头道:“他不知道,俺也不知道,谁知道,俺就不知道了。”

种溪和姚平仲对视而笑。

阿长道:“川中的确很安逸,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三国刘玄德因之以得帝业,大唐安史之乱时,许多人都入川躲避战乱。

关中与川中,便是截然不同。

关中长安为帝都,如若太平便歌舞升平,天下莫可能及。

如若战乱便烽火燎原,颠沛流离。

川中好似世外桃源,不管太平或是战乱,都不受叨扰。”

姚平仲道:“难怪杜工部要入川,还在成都结草为庐。

想想看,日子虽清苦,却如世外桃源。

实在令人心驰神往。”

费无极道:“我倒想起杜工部的一首诗了。”

瞅了一眼种溪。

种溪道:“无极哥哥,我知道,叫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名字好生奇怪,是破歌,还不知道有多破呢。”

姚平仲乐道:“种溪,你别倒背如流了,你臭显摆什么。

好似你们种氏子弟真就天下无敌,无所不能了。

种家军驰骋疆场,已然令人羡慕嫉妒。

你作画又小有名气,眼下还头头是道。

你还让别人活不?”

随即用手指头朝种溪后脑勺轻轻敲了敲。

阿长回忆往事,不觉思绪飘飞,一瞬间好似回到童年岁月,便学着小孩子的语调,笑道:“成都府的小男孩一般都会杜工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小时候去过杜甫草堂,站在浣花溪边,蹦蹦跳跳,可好玩了。”

姚平仲很不服气,抢先道:“我也倒背如流。”

随即吟诵开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费无极拱手道:“看看,倒背如流者,比比皆是。

甘拜下风了。”

种溪盯着费无极的眼睛,认真道:“我两次倒背如流,无极哥哥都不甘拜下风,为何姚平仲一次倒背如流,你便甘拜下风。

无极哥哥太也偏心,欺负人。”

随即轻轻哼了一声。

费无极摇摇头,笑而不语。

种浩道:“种溪,你们都是顺背,何来倒背?

吹牛罢了。”

种溪听了这话,又与种浩闹将片刻。

姚平仲和种溪面面相觑,笑出声来。

种师道笑道:“这杜工部写这首诗,当年有何缘由,你们可知?”

张明远等人摇摇头。

尹氏道:“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工部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县到了巴陵。

乾元三年春天,他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杜工部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灾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众人听了这话,无不侧目,佩服有佳,没想到老夫人对此如此了如指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