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83章 旌旗扬(2/2)

想着将来某一天自己也会是那乘坐銮舆之人,享受至尊之礼,已是痴了。

“太子殿下,快跟上吧。”

国师的一声提醒将他拉回现实,他赶忙拍马前行。

再想想也是好笑,同光五年父皇御驾亲征的规模比这更上一层,当时九岁的他只觉得那阵仗吵闹吓人,怎知十四年后又是另一种感觉了。

随驾的路上,文康时不时用余光偷瞄国师,他虽贵为太子却是初见国师真容,杏子眼柳叶眉,脸若银盘,声音清悦,男生女相。

若为女子,好比那人间富贵花。

可天条规定人间国师十年一换,新君登基也得更换,逢乱世则不派国师下凡。

按日子,这位国师后年正月初一就得回天界复命了。

真不知以后自己的那位国师容貌如何,性格怎样,又有何才干。

想到这,文康就想起那条历朝历代都有的荒唐祖训:凡皇子公主,一概不许私会、求见国师。

而且更荒唐的是除了皇帝子女,其他皇室宗亲和满朝文武都可以在三花观求见国师,见与不见还得看国师意愿。

文康越看越觉得这位国师心里有鬼,不过他想现在是出征大典,理应专心致志随驾前行,也就没再去琢磨那条荒唐祖训。

…… 巳时正牌,随着第一百零八次鼓声作响,目睹过无数朝代兴亡的承乾门缓缓大开。

还未见御驾,文武百官就已纷纷跪迎。

不跪的,只有那屹立在道路正中的余兴楷和他身后的千军万马。

御驾现,声乐起,礼炮响,高歌奏。

几百名太监手持明黄旗簇拥着銮舆出了承乾门,随驾的太子和国师出门后也牵马步行。

队伍行至余兴楷跟前,同光才揭开帷幕,从车中现身。

他身着明黄山河袍,头顶十二冕旒,为最高规格帝服。

承乾门立时山呼海啸般响起“万岁,万岁,万万岁”

的呼声,余兴楷一边高呼万岁一边缓缓跪下,向同光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与此同时,十二个摆放牛羊的柴火堆被军中礼官点燃,以祭祀上天。

声乐停,高歌止,全场只剩下燃燃火烧和旌旗猎猎。

同光深吸一口气,说道:“余兴楷听令!

今妖族屡犯边疆狂妄至极,为天下苍生,朕命尔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出征以守天峻。

若妖族仍不思悔改依旧进犯,尔即为荡平妖邪之先锋!”

“臣遵旨。”

同光缓缓递出一枚两寸见方的黄金镶玉印,说道:“抚远大将军余兴楷,掌印!”

此印为大将军将印,为帝国第二印,其权威仅次于皇帝玉玺,是无数武将梦寐以求的珍物至宝。

民间有言得此印者,必入武庙。

见余兴楷接过印章,同光解下御剑,此剑剑鞘镀金,纹有江河图案,镶嵌十六枚血红宝石,其大小各不相同,分别代表大魏两都十四州。

剑身由天门山玄铁打造,可削铁如泥,吹毛立断。

同光紧握了一下剑柄,又道:“抚远大将军余兴楷平身,接剑!”

余兴楷接下御剑后立刻起身佩剑,随后转身扯嗓呼声道:“当今圣主垂仁,欲拯苍生于倒悬;忠臣献策,誓为君忧而分难。

今日我辈将士云集于此,旨在振我大魏之雄风,使那妖魔邪祟,闻之丧胆,望风而逃!”

语毕,余兴楷拔剑高呼:“众将士听令!

随我出征!”

余音未散,隆隆的鼓声再度响起,军列中三千二百张战鼓此刻被军士们飞快地敲击,好似狂雷作响。

旌旗招展如林,挥舞成风。

三军齐唱战歌,气势如虹。

圣京内外号角声齐齐吹响,震耳欲聋。

此时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可以起身,与同光帝一起目送那三万精锐之师离京。

行军气势之威武,不禁让新臣露喜,老臣垂泪;行军声势之浩大,传遍京城各处,寺院为之烧香祈福,百姓为之合目祈祷。

朝野上下,禁宫小巷,无不希望这支军队能够顺利凯旋。

待行军行至远望不见之处,天子储君、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依次退场。

城门空荡,似乎仍回荡那首嘹亮的战歌: 苍苍雪原是吾家,茫茫大漠是故乡。

铁骑踏破千里远,豪情壮志满胸膛。

披铁甲,挎长刀,男儿当斩敌寇首。

路漫漫,天寒寒,叫一声有何碍妨。

来来来,应擎那弯弓大刀共退妖兽蛮。

来来来,应持那虏兵敌首共饮得胜酒。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邪魔兮,觅个封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