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06章 出动几十万兵力?彻底刷新麦克阿瑟的认知!(1/2)

此时,麦克阿瑟正在为云山战役而暴怒。

“法克,南棒子第一师是干什么吃的?”

“连一个宁边地区都守不住?”

麦克阿瑟看着云山的地形图,傲慢的表情荡然无存。

“报,第1师在前往云山的路上遭遇伏击,目前,该师向南撤离……”

“什么?”

麦克阿瑟瞪大双眼。

美军第1师是美军陆军中历史最悠久,享有“王牌军”

称号。

在遭遇伏击后,居然南撤了?

这让麦克阿瑟有些不敢相信。

麦克阿瑟快速把目光落在球场地区和德川地区。

参谋长立即汇报道:“目前,第8师退集球场地区,第7师撤离到德川地区。”

“根据汇报上来的消息,第七师和第八师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伏击。”

“并且……”

参谋长有些吞吞吐吐。

“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从交手情况来看,这次的敌人并不像是北棒子。”

“伏击我们的部队战斗素养高,火力凶猛,战术高超……是一支顽强的部队。”

“他们采取向敌侧后实施迂回结合正面突击的战法,集中兵力歼灭我军在云山、泰川、球场地区的守军……”

麦克阿瑟拖着腮帮子陷入沉思。

“难不成是毛熊的部队?”

符合参谋长说的条件,麦克阿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熊的部队。

虽然,毛熊在1937-1941年的“大清洗”



严重摧毁了毛熊的指挥层,约80%的高级军官(如元帅、军长)被处决或流放。

代之以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军官,导致指挥链断裂。

导致开战1个月内,红军损失兵力150万人、坦克1.

2万辆、飞机1.

1万架。

在基辅会战中甚至出现了“66万人被合围歼灭”

的惨剧。

德军兵锋直逼莫斯科。

此时的红军战斗力处于“历史低谷”

,核心表现为“抵抗意志强但组织能力弱”



基层士兵虽英勇但缺乏有效指挥,难以形成有体系的防御。

但随后毛熊快速调整,很快在1944年单次战役可投入100万以上兵力、数千辆坦克。

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战术。

以“宽正面突破+纵深穿插”

战术快速推进,平均每月推进200公里,让德军完全无法抵挡。

在1945年柏林战役中,毛熊红军投入250万人、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

仅用16天就攻克日耳曼首都。

此时的红军战斗力已达到二战陆军的“巅峰水平”



具备“战略级攻坚+大纵深合围”

的绝对能力。

此战术素养是“指挥艺术、兵种协同、战场应变”

的体现。

可以说,这是红军对二战战术最核心的贡献。

其本质是“以装甲部队为突击核心,突破敌军防线后向纵深穿插,分割合围敌军主力”



区别于德军“闪电战”

侧重“快速奇袭”



毛熊的“大纵深”

更强调“规模与持久”



以炮兵喀秋莎火箭炮群进行30分钟以上的火力覆盖,摧毁德军前沿工事。

同时,步兵在坦克支援下突破第一道防线,为装甲部队打开“突破口”



将“坦克集团军”

投入突破口,避开德军坚固据点,向其后方的补给线、指挥中心穿插。

并且,装甲部队与后续步兵协同,形成“环形包围圈”



再以优势兵力逐步压缩包围圈,消灭被围敌军。

毛熊将炮兵视为“战场主角”

,发展出“炮兵群集中使用”

战术。

在突破阶段,将数千门火炮分为“压制炮兵群”

、“反坦克炮兵群”

、“伴随炮兵群”

,实现“火力全覆盖”



这一战术在柏林战役中发挥到极致。

单日发射炮弹123万发。

可以说,毛熊红军在二战中证明“大规模陆军”

并非“落后的人海战术”



而是“规模、技术、战术的协同产物”



其核心在于“数量优势”

需与“技术优势”

结合t-34坦克的量产+大纵深战术的应用。

这种“大规模现代化陆军”

的建设模式,深刻影响了战后各国的陆军发展。

这也包括麦克阿瑟。

从某个方面来说,麦克阿瑟一手策划,引以为傲的仁川登陆也是借鉴了毛熊的大兵团作战。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