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局势稳定促发展(1/2)
对讲机里的声音还没落定,丁义珍已经站起身来。
他把茶杯往桌上一搁,茶叶沉在底,像块压舱石。
“城南的事交给派出所就行,传单发了就收,人带回去问两句放了,别搞成对立。”
他边说边朝门口走,“现在老百姓最怕两件事:一是没人管,二是管过头。
咱们刚喘口气,别又把自己摆到风口上。”
钟小艾快步跟上来,手里抱着平板,“那会议还按原计划?”
“开。”
丁义珍脚步没停,“不但要开,还得开得响亮。
昨晚联名信都递到市政府门口了,群众不是要清官,是要日子变好。
我们不能再围着案子打转,得让他们看见活路在哪儿。”
会议室门推开时,陈书婷正低头翻文件,高启强坐在她旁边,手指敲着膝盖,祁同伟则靠墙站着,警服笔挺,帽檐都没摘。
“人都齐了?”
丁义珍拉开主位椅子坐下,“好,咱们不绕弯子。
东湖新区不能再拖,今天就把架子搭起来。”
陈书婷抬头,“建工那边我打过招呼了,地勘和设计组随时能进场。”
“钱呢?”
高启强开口,“上次您说不靠财政,可这么大摊子,总不能让我们自己垫?”
“不是垫,是盘活。”
丁义珍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图推过去,“这是市里三处闲置资产清单,老纺织厂、废弃粮仓、还有城西那个烂尾楼项目。
你们联合体拿下来,改造后五年内税收分成三七开,政府三,你们七。”
高启强眼睛一亮,“这条件可以谈。”
“但有个前提。”
丁义珍盯着他,“所有工程必须公开招标,纪检全程盯,谁打招呼都作废。
你要是还想走老路子,现在就可以走了。”
高启强笑了下,“丁市长,我现在可是守法企业家。”
“那你得带头守。”
丁义珍转向祁同伟,“施工期间治安归你管。
不能出群殴,不能有强拆,更不能让包工头带着人堵政府大门。
出了事,第一个找你。”
祁同伟点头,“我已经安排便衣队轮班巡查,工地周边摄像头三天内全部升级。”
“很好。”
丁义珍又看向陈书婷,“政企对接这块你牵头,每周一次协调会,问题不过夜。
咱们不搞‘特事特办’那一套,但也不能让企业跑五趟才盖一个章。”
陈书婷应下,“我还建议设个服务专员制度,每个重点项目配专人跟进审批流程。”
“行。”
丁义珍记了一笔,“明天就发通知。
另外,宣传口马上启动‘政策直通站’,街道设公示栏,热线电话24小时有人接。
群众想知道啥时候动工、哪块地归谁、招不招人,打开手机就能查。”
钟小艾插话:“技术平台今晚就能上线,数据接口也打通了住建、税务和人社系统。”
“这就叫透明。”
丁义珍敲了敲桌子,“以前有人觉得,只要不出事就是稳定。
可真正的稳定,是让大家知道未来在哪。
你现在捂着不说,明天就会有人编故事骗他们上街。”
高启强忽然问:“那之前贴告示那人呢?
真让他当‘维权代表’?”
“他已经写了检讨。”
丁义珍淡淡道,“是个下岗工人,儿子读职校欠费,以为闹一闹能拿到补助。
派出所教育完就放了,还给他介绍了临时工岗位。”
“要是下次再来个真的呢?”
祁同伟皱眉。
“那就看我们干得够不够快。”
丁义珍翻开另一份文件,“民生这一块,不能再等。
我提三个方向:就业、社区、营商环境。
先落地,再扩面。”
他逐条念下去: “第一,‘百企千岗’计划。
本地企业每招一名待业青年,连续参保满半年,返还百分之十五的社保支出。
上限一百家,先报先得。”
“第二,老旧小区改造试点。
优先解决照明不足、水管老化问题,三个月内完成首批十个小区。
施工期间不影响居民用水用电,做不到就停工整改。”
“第三,营商环境改革。
设立‘企业家接待日’,每月第一个周五,由我亲自听意见。
凡是涉及审批卡壳的,当场督办;非原则性失误,一律备案容错,不追责。”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高启强最先反应过来,“这回真是动真格的了。”
“以前是腾不出手。”
丁义珍说,“现在案子压住了,舆论稳了,就得换脑子。
维稳不是目的,发展才是。
锅底裂了,光盖盖子没用,得换个新锅。”
祁同伟忽然笑了一声,“这话要是让我岳父听见,肯定说你有哲学味儿。”
“他要是来了,我就请他当顾问。”
丁义珍也笑了,“不过现在,咱们得自己扛起来。”
钟小艾这时提醒:“媒体已经在问东湖项目的进展,要不要放点风出去?”
“放。”
丁义珍点头,“但只说三件事:项目已立项,资本已引入,工期已排定。
具体细节不透露,招投标结果出来前,谁问都没用。”
陈书婷补充:“我可以组织一场简短发布会,重点讲就业带动和环境改善。”
“可以。”
丁义珍同意,“但别喊口号。
就说预计创造多少岗位,配套建几个幼儿园和菜市场。
老百姓关心的不是gdp,是孩子上学远不远,买菜贵不贵。”
高启强掏出手机看了眼,“我刚收到消息,强盛旗下的物业公司愿意承接三个试点小区的管理,不收费,试运行半年。”
“这个可以写进方案。”
丁义珍记下,“但服务质量要考核,居民评分低于八十分,直接换人。”
“明白。”
高启强收起手机,“看来这次真没法走后门了。”
“你可以走前门。”
丁义珍看着他,“堂堂正正地干,赚该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