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真相澄清稳人心(1/2)
银行系统那条提示音刚落,丁义珍的手指已经滑开了下一条消息。
三家企业撤回提现申请,两条确认,一条还在僵持。
他没松口气,反而把手机往桌上一扣,抬头看向指挥中心另一侧的李文凯。
“准备发通报。”
李文凯刚坐下,听见这话差点呛住:“现在?
不是说再等等,看舆情有没有新动静?”
“等就是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丁义珍站起身,径直走向会议区,“谣言已经换了新马甲,咱们再不亮真家伙,群众就真以为我们心里有鬼了。”
他一拍桌子,声音不大,但整个指挥室的人都抬起了头。
“宣传、网信、公安、金融办,现在进组。
舆情澄清专项组,就地成立。”
人来得很快。
五分钟内,四个部门的负责人全围到了大屏前。
丁义珍没废话,直接点开三份文件。
“南湖项目的资金流向图,应急周转金的发放明细,还有东区旧改的投资进度表——这三样,今天必须变成老百姓能看懂的东西。
图表要大,数字要清,谁看不懂算我们失职。”
金融办主任翻了两页数据,皱眉:“这些涉及企业隐私,脱敏处理得花时间……”
“我不需要你把合同拍出来。”
丁义珍打断他,“我要的是让外面知道,钱没跑,项目没停,工人还在上班。
一张工地全景图,加上每日用工人数和材料进场量,够不够说明问题?”
“够。”
“那就做。”
他转头看李文凯:“通报稿我来审。
记住,不解释,不反驳,只摆事实。
开头就写——‘近期网络流传关于我市重点项目及企业资金的不实信息,现将真实情况通报如下’。
语气要稳,像聊天,别像吵架。”
李文凯点头记下。
“另外,所有发布平台,同步推送。
市政府官网、本地媒体、省台新闻客户端,一个都不能少。
十点整,准时发。”
墙上的钟刚跳到九点四十分,技术组已经开始调试发布系统。
丁义珍坐回主位,盯着大屏上不断跳动的舆情曲线。
那个“海外资产曝光”
的帖子阅读量已经冲到八十万,转发过五万,但增速明显放缓。
“安欣那边有新动作吗?”
他问。
“技术组锁定了六个关联账号,正在反向追踪资金流。”
一名网信办工作人员答,“初步判断,背后有统一的内容调度中心。”
丁义珍点点头:“等通报发出去,再动手封号。
让老百姓先看到真相,我们再收拾造谣的,顺序不能乱。”
十点整,通报准时上线。
不到十分钟,本地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开始出现转载。
有评论说:“南湖工地照片是新的,吊车编号我都认得,确实是今天拍的。”
也有人质疑:“数据是不是临时凑的?”
丁义珍看见这些,没说话,只给高启强拨了通电话。
“省台记者到了吗?”
“刚到南湖,我亲自接的。”
高启强声音响亮,“我还把工头老赵叫来了,让他对着镜头说这个月发了几回工资。”
“好。
陈舒婷那边呢?”
“产业园也安排好了,财务总监准备展示上季度纳税单,员工访谈名单列好了,都是干了五六年以上的老职工。”
丁义珍挂了电话,转头对李文凯说:“明天上午,我要在《经济日报》头版看到专题报道。
标题不用花哨,就叫《京海实地见闻》。”
李文凯苦笑:“您这是逼着媒体做正面宣传啊。”
“不是逼,是邀请。”
丁义珍笑了笑,“我们开门迎检,他们不来,是他们失职。”
接下来二十四小时,京海的节奏变了。
省电视台连续两天派出记者团,分赴三个重点项目现场。
镜头里,工人穿着工装列队进场,材料车一辆接一辆开进工地,财务系统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支付记录。
高启强站在东区旧改工地前,对着镜头说:“我在这行干了这么些年,从没见政府这么透明过。
你要不信,现在就可以跟我进去看账。”
陈舒婷更干脆。
她在建工集团总部开了个小型说明会,十五家合作企业代表坐在台下,她把过去三个月的资金流水投影出来,逐条解释。
“有朋友问我,是不是该撤?”
她站在讲台上,语气平静,“我说,你要走,我不拦。
但你要知道,你今天看到的每一块砖,都是真金白银砌出来的。
京海没塌,也不会塌。”
这些画面陆续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
起初,网络上还有人说“作秀”
“演戏”
,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实地视频流出,质疑声开始变弱。
第三天上午,市投资促进局的说明会如期举行。
十五家企业代表陆续抵达,政府安排专车接送,全程开放项目监管系统查询权限。
有企业负责人当场调出南湖项目的审批编号,输入省级平台验证,确认无误后,当场签下合作意向书。
丁义珍没去现场,但他一直在看汇总报告。
“三家企业重新提交投资申请,两家明确表示放弃观望。”
李文凯走进来,语气轻松了些,“还有几个自媒体,悄悄删了之前的不实文章。”
丁义珍点点头,目光仍停留在大屏上。
舆情热力图的变化很直观。
曾经密集的红点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零星的讨论帖,内容也从“政府有问题”
变成了“到底谁在造谣”
。
可就在这时,王大陆打来电话。
“丁市长,刚收到匿名问卷反馈。”
他声音低了些,“有几位干部私下议论,说咱们反应太大,搞得像真有什么事似的。”
丁义珍沉默两秒,笑了。
“他们怕的不是反应大,是怕站错队。”
他放下电话,起身走向市政府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