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8章 新策商讨起波澜(1/2)

天刚亮,丁义珍就坐在办公室翻那本写满笔记的本子。

昨夜没睡踏实,脑子里全是王大陆递来的那张纸条——“人回来了,厂才真正活了”



他盯着这句,像是看一块刚凿出来的碑文,越看越沉。

他把调研材料重新理了一遍,加了几个批注,直接递给县委办:“今天开扩大会议,所有镇书记镇长都来,一个不落。”

办公室主任愣了下:“是不是先发个通知?

议题也得……”

“议题就一句,”

丁义珍打断,“不谈成绩,只谈人为什么留不住。”

话撂下,他自己先去了会场。

小会议室还没人,他把投影打开,调出王大陆拍的那几张照片:破饭馆、空集市、碎窗户。

光打在幕布上,那画面像是被风刮旧的墙皮,一块块往下掉。

人陆陆续续进来,一个个坐下,照例开始翻材料,清嗓子,准备汇报。

金峰镇的镇长刚开口:“我们上季度招商引资完成率……”

“停。”

丁义珍抬手,“今天不听这个。”

他按遥控器,照片一张张切过去。

最后定格在柳树镇那个空荡的村委会门口,连个扫地的人都没有。

“你们镇上,是不是也这样?”

他问。

没人接话。

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翻文件,像在找能说点别的依据。

丁义珍点了柳树镇书记:“老李,你说说。”

老李一愣,支吾两声,干脆直说:“说实话,村里开会都凑不齐人。

去年走了三十多个年轻人,剩下老的带娃,种地。

甚至有的地都开始丢荒了。

我上个月想组织个党员学习,到场七个,五个还是我亲自去拉的。”

话音落地,屋里静了两秒。

接着,石桥镇的镇长叹了口气:“我们那儿更惨。

小学去年撤了,初中老师走了一半。

镇上唯一一家超市,老板说再干半年就关,没人买东西。”

“可不是嘛。”

另一个接上,“厂里招人,四五十岁的抢着干,二十出头的连简历都不投。

问为啥?

说‘挣这点钱,不如去东莞住宿舍’。”

话匣子一开,压着的实情全冒了上来。

“修条路能留人吗?”

有人问,“发补贴行不行?”

“修路是好事,可路修好了,人坐着车走得更快。”

丁义珍接过话,“发补贴更不行,财政哪来那么多钱?

今天补五百,明天要八百,后天不给就骂娘。

治标不治本。”

“那咋办?”

有人问,“总不能让县里把人都绑回来吧?”

会议室里挤出点笑声,紧绷的气氛松了一丝。

王大陆这时候站起来,打开另一份ppt:“我查了个地方,浙南的枫林镇。

十年前比咱们还穷,年轻人跑光。

后来他们搞了个小五金厂,专做出口铰链,一条生产线,三十个人,三年时间,回来两百多个本地青年。”

“铰链?”

有人嘀咕,“咱们这儿能做铰链?”

“铰链不重要。”

王大陆说,“重要的是——有活干,钱能留本地,人就愿意回。”

丁义珍接过话:“沿海能干,咱们为啥不能?

咱们有金科厂打底,有物流,有政策支持,缺的不是机会,是思路。”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提笔写下四个字:**乡镇企业**。

“我的想法,每个镇都要办厂。

不求大,但求实。

能解决几十人就业,就算成功。

产品不一定要出口,先满足本地需求也行。

镇上缺什么,咱们就做什么。”

底下有人点头,也有人皱眉。

“丁书记,想法是好。”

一位副镇长迟疑着开口,“可钱从哪来?

谁来管?

万一亏了,算谁的?”

“钱的事,县里可以设个扶持基金,先试两个点。”

丁义珍说,“人,可以从金科厂抽调技术骨干轮岗指导。

至于亏不亏,我只说一句——现在不办厂,十年后咱们的税收从哪来?

靠金科一家撑全县?”

没人再反驳。

但也不是全信。

散会后,丁义珍在走廊听见两个镇长边走边聊。

“听着是正理,可这不又回到八十年代‘村村点火’的老路了?”

“就是,搞不好又是‘大呼隆’,钱扔进去,连个响都不听。”

丁义珍没拦,也没回头。

回到办公室,王大陆跟进来,关上门:“听见了。”

“听见了更好。”

丁义珍倒了杯茶,吹了口气,“怕的不是反对,是沉默。

沉默才是死水。”

王大陆点头:“方向定了,下一步才是真难。”

“难也得走。”

丁义珍把茶杯放下,“咱们反腐清账,靠的是刀子快。

现在搞发展,得靠脑子活。

一个县,不能光有厂子,还得有烟火气。

没人逛街,没人结婚,没人开饭馆,这地方就死了。”

王大陆翻开笔记本:“我今晚就起草个初步方案,下周各镇交构想。”

“别搞太复杂。”

丁义珍说,“就问三个问题:你们镇最缺什么?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