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4章 干部调整选贤能(1/2)

手机屏幕还亮着,那条“明天还能吃肉吗”

的消息静静躺在对话框里。

丁义珍没回,也没关,只是把手机扣在桌上,转身拉开抽屉,拿出一个新文件夹,封皮上写着四个字:干部调整。

第二天一早,县委常委会准时开始。

十一张脸,有期待,有忐忑,也有藏不住的不耐烦。

丁义珍没念稿,也没寒暄,直接点开投影。

画面一亮,是柳树沟小学的黑板,粉笔字还没擦:“教育不是政绩,是良心。

谁的孩子,都该吃上热饭。”

底下有人低头看手,有人咳嗽两声。

“这不是我写的。”

丁义珍说,“是孩子们问的。

他们不关心谁当局长,只关心明天有没有肉吃。

可我们当官的,能不能也问问自己,凭什么坐在这个位置上?”

没人接话。

“反腐查的是人,整顿改的是事,但根子在人。”

他翻开笔记本,“上周我让陈海统计了全县在编干部近三年的履职情况。

结果你们知道吗?

六成干部名下项目没落地一个,三成连年度总结都是复制粘贴。

我们不是缺人干事,是干实事的人上不来,混日子的赖着不走。”

组织部长张志明端起茶杯,“丁书记,老同志经验多,稳定性强,一刀切不合适吧?”

“经验多?”

丁义珍抬头,“多到能把手下人五年不上课都当成正常出勤?

多到能把食堂改造进度报成百分之八十,实际连锅都没换?”

张志明手一抖,茶盖磕在杯沿上。

“我不是要搞运动。”

丁义珍声音不高,“但规矩得立。

我提个方案——干部考核,就看四样:德、能、绩、廉。”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笔写下四个字,每个后面画出具体指标。

“德,看群众评价。

每个季度搞一次匿名测评,教师、医生、村代表都能打分,连续两次低于七十分,自动进诫勉谈话。”

“能,看项目落地。

你分管的工程,三年没动静,就别占着位置了。

不是天气原因,不是资金问题,是你没本事推。”

“绩,看财政贡献。

别跟我扯什么软环境、长期效益,今年税收涨没涨,就业增没增,数据说话。”

“廉,最简单。

审计不过关的,直接停职。

别等我查,自己心里有数的,现在就可以走。”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声。

财政局长王立新咳嗽两声,“丁书记,这标准……是不是太硬了?

万一吓跑人,工作断档怎么办?”

“断档?”

丁义珍笑了一声,“你怕没人干?

我昨天翻了全县人才库,光是硕士以上学历、基层干过三年的,三百二十七人。

想干事的有的是,只是以前没人给他们机会。”

他顿了顿,“我们不是在换人,是在还账。

这些年,多少老实人干活,投机的升官?

多少人把岗位当养老?

现在,该清算了。”

张志明还想开口,丁义珍抬手拦住,“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你是老资格,熬了三十年,觉得这个位置理所应当。

可老百姓不认资历,他们认结果。

你儿子在省城买房,首付八十万,工资才多少?

这账,审计局迟早要算。”

张志明闭了嘴。

丁义珍收起笔,“标准定了,怎么考,也得改。

我不信材料,不信汇报,信亲眼看见。”

他看向办公室主任李强,“你上周交的那份‘教育系统整改进展’,写得挺漂亮。

可柳树沟小学的老师今早告诉我,他们连一台新打印机都没见着。

你写的‘已完成设备更新’,是更新了空气?”

李强脸色发白。

“所以,从今天起,考察干部,我去一线。”

丁义珍环视一圈,“我不带秘书,不听汇报,就看人怎么做事。

比如教育局,谁在干活,谁在划水,我一天就能看明白。”

“那……是不是先发个通知,让他们准备一下?”

李强小心翼翼问。

“准备?”

丁义珍笑了,“让他们准备造假材料?

还是提前安排群众演员?”

他站起身,“明天早上六点,我在政府大楼前集合。

第一站,教育局。

第二站,财政局。

第三站,住建局。

谁跟,谁留。

不想去的,现在就可以打报告辞职。”

散会后,陈海在门口等他。

“真要自己去?”

陈海问。

“不然呢?”

丁义珍拉了拉领带,“你信不信,只要我出现在教育局走廊,那些五年没上课的‘教师’,明天就能突然‘病愈返岗’?

可人一走,他们又会躺回去。

所以,我得让他们知道,这回不是走过场。”

“张志明那边,怕是要找省里。”

“让他找。”

丁义珍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是钟正国前天发来的,他和棒梗在北戴河散步,老头穿着布鞋,手里拎着个鸟笼,笑得像个胡同大爷。

他把照片转给陈海,“看见没?

我岳父正陪我爹遛鸟呢。

省里要是有人想替张志明说话,建议他先问问北平那边,风向变了没有。”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