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资金难题新转机(1/2)
丁义珍把手机扣在桌角,账本锁进抽屉时,笔筒里的圆珠笔滚了一下,掉在水泥地上,他没捡。
外面天刚亮,工地的铁皮围挡被风刮得哗啦响。
孙连城抱着一摞纸进来,额头上还沾着露水:“报表整好了,进度、用工、农户联动……连食堂每天消耗多少大米都列上了。”
“发我一份。”
丁义珍头没抬,“顺便给市委办、发改委、周书记,高副书记各打个招呼,就说材料已备,随时可报。”
孙连城愣了下:“这是要往上递话?”
“不是递话,是亮底。”
丁义珍终于抬头,“钱不长腿,但政绩能走路。
咱们把路铺平了,看谁还敢卡在半道上。”
孙连城点头出去,门一关,屋里又静下来。
丁义珍靠在椅子上,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像在数秒。
他知道,这一招不一定灵。
但眼下能走的路,就剩这一条了——用项目说话,用成绩换位子,用位子撬资源。
他不怕累,就怕等。
等批文,等拨款,等别人施舍一个点头。
可工地不等人,工人不等人,工期更不等人。
香江,利兆天的办公室。
利孝权站在一旁,手里捏着一份新传来的资料:“丁义珍刚整理了vcd厂建设报告,准备往市里报。”
利兆天翻了两页,冷笑:“想用政绩换位置?
聪明,但太急。”
他把资料扔桌上,“他不知道,越是往上走,越要有人推。
没人推,爬得再快也是原地打转。”
“那咱们……不拦他?”
利孝权问。
“拦?
不。”
利兆天翘起嘴角,“让他上,最好上得快一点。
位子越高,摔下来的声音才越大。
咱们只管等着,等他站上去,再递一根绳子——到时候,他自己都会往下跳。”
与此同时,京州,梁群峰家。
高育良坐在老藤椅上,手里端着一杯茶,茶面浮着几片叶子。
梁群峰拄着拐杖从阳台进来,风吹得他花白的头发乱颤。
“金山县那个项目,你学生搞得不错。”
梁群峰坐下,“昨儿我让秘书查了,从奠基到开工,没出一起上访,施工进度全省最快。”
高育良点点头:“义珍这孩子,有股狠劲。”
“光有狠劲不够。”
梁群峰盯着他, “县委书记空着,县长代管,班子不全,事事卡壳。
你作为市委副书记,又是他老师,得替他说话。”
高育良沉默片刻:“赵立春那边……”
“赵立春?
在汉东他敢挡别人的路,但义珍的路你让他挡个试一试?”
梁群峰打断,“他怕钟跃民,更怕义珍他爹。
丁义珍只要不犯错,没人敢动他。
现在的问题不是他能不能上,是你敢不敢推。”
高育良看着茶面,终于抬眼:“您说得对。
这孩子,是该有个实职了。”
两天后,岩台市常委会。
会议开到一半,高育良忽然开口:“金山县vcd项目,是全省科技转型试点,目前由丁义珍同志主持全面工作。
但书记职位空缺,不利于长期发展。
我提议,正式任命丁义珍同志为金山县委书记,提请省委审议。”
会议室静了两秒。
周晓鸥书记第一个表态:“同意,我是很看好丁义珍这个年轻干部的,项目干得扎实,该给个名分。”
组织部长跟着点头:“人选考察没问题,年轻,有冲劲,群众基础也好。”
一圈下来,全票通过。
消息传到金山,县委办的小王拿着红头文件的手都在抖。
他冲进财政局,见人就喊:“丁书记!
丁书记正式任命了!”
财政局局长正低头看报表,一听抬头:“哪个丁书记?”
“还能有哪个?
丁义珍啊!
县委刚发的通知,省里批了!”
局长愣了愣,赶紧站起来:“快,通知电视台,今天下午六点,新闻头条!”
当天傍晚,县电视台播出《丁义珍同志任金山县委书记》的新闻。
画面里,丁义珍穿着旧夹克,站在工地前讲话,背景是正在浇筑的厂房地基。
新闻一播,电话就开始响。
第一个是林耀东打来的。
“义珍,恭喜啊。”
电话那头声音沉稳,“你现在是书记了,说话分量不一样。
我这边可以启动入股评估程序,你什么时候方便,咱们细谈?”
丁义珍握着电话,没急着回,只说了句:“您说得对,现在是该谈点实在的了。”
挂了电话,他刚放下杯子,孙连城又冲进来:“三家电子配件厂刚联系我,说想以‘战略协作’名义投二期!
一家来自沪市,两家是本地乡贤企业!”
丁义珍站起身,走到窗前。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办公桌上那份红头文件上,字迹清晰。
他没笑,也没说话,只是把保温杯拿起来,拧开盖,喝了一口。
水温刚好。
又过了半小时,甫光的电话来了。
“船已经靠港,三千吨钢材,全是按你列的规格备的。
先放保税仓,随用随提。”
甫光声音爽朗,“老话说得好,亲戚不走动就生分,项目不联动就散摊。
你这边动起来,我那边自然就得跟上。”
丁义珍只回了一句:“船王说话,向来算数。”
“那是!”
甫光哈哈一笑,“你老子当年教我的,钱要花在刀刃上,人要帮在难处上。
你现在就是难处,我不帮谁帮?”
电话刚挂,手机又震。
这次是周叔。
“华商银行准备了五千万授信额度,随时可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