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7章 初掌大权谋发展(1/2)

丁义珍挂完电话,办公室主任刚走,他便起身去了会议室。

门推开时,里面已经坐了七八个乡镇长,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翻笔记本,没人抬头。

他没说话,把u盘插进投影仪,按了播放。

屏幕亮起,画面晃了两下,出现一片临时工棚。

镜头有些抖,是用手机拍的。

一个中年女人坐在床沿,手里捏着张照片,声音哑得像砂纸磨铁:“他走那天说,干完这程就带我去看海……结果人没了,连个全尸都没留下。”

屋里一下子静了。

后排有个胖乎乎的镇长清了清嗓子:“丁县长,这事儿……我们也难办。

达康县长在的时候,都是先保进度,出了事上面兜着。

现在停工,上面没说法,我们也不好擅自发钱。”

丁义珍关掉视频,走到主位前站定:“易书记,李县长调走了,我是现在管事的。

上面没说法,我就给个说法。”

他掏出笔记本,翻开一页:“从今天起,成立临时安置组,副县长牵头,三天内把全县参与环线工程的务工家庭情况摸清。

中暑、工伤的,家属补助三天内到账;医药费没报的,财政局特批通道,一周内清零。

谁卡着不办,我亲自找他谈。”

没人接话。

丁义珍扫了一圈:“还有问题?”

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镇长举手:“丁县长,资金从哪儿出?

县财政现在冻结着,连公务用车的油费都批不下来。”

“财政冻结,不等于不能特事特办。”

丁义珍看着他,“你镇上有多少工人受影响?”

“三十七户,其中五户家属在医院。”

“记下来,下午三点前,把名单和医疗单据送上来。

我批。”

有人低声嘀咕:“这不合规……”

丁义珍听见了,没生气,反而笑了笑:“合规?

易学习同志干了十年,每笔钱都合规,结果呢?

人走了,锅留下。

咱们换个活法——人比路重要,活人比死规矩重要。”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有人开始记笔记。

会散了,丁义珍没回办公室,拐去档案室。

铁柜还开着,他蹲下身,把那本《基层治理手记》抽出来,翻到中间一页。

上面写着:“三不批:无安全预案不批,无村民签字不批,无第三方监理不批。”

字迹潦草,但一笔一划都用力。

他合上本子,回办公室召开了第二个会——政府班子内部碰头会。

五位副县长加上办公室主任全到了。

李达康的老秘书还坐在角落,手里捧着一叠文件,准备按老规矩收走送“原线”



丁义珍当着所有人面说:“从今天起,所有文件,先送我桌。

谁再搞两套流程,我不说你,但下次提拔,别怪我没提醒。”

老秘书脸一红,没吭声。

丁义珍翻开县里项目台账,指着几项停摆工程:“这些项目,过去是一个人说了算。

现在不行。

我提议成立项目合规审查小组,常务副县长牵头,纪委、村民代表、第三方监理四方到场,签字才能开工。

谁跳过这程序,出了事,责任倒查。”

财政局副局长举手:“丁县长,这流程太慢,影响效率。”

“效率?”

丁义珍反问,“环线工程快不快?

结果呢?

一条路没修完,三条人命没了。

咱们慢点,但得走得稳。”

会开到一半,招商局长递了张纸条。

丁义珍看了眼,皱眉,又展开细看。

散会后,他把人留下:“你刚才说,华南建材集团去年考察过咱们县?”

“是。”

局长点头,“当时他们想建一个新型建材产业园,配套高铁项目。

后来因为金融环境变化,项目搁置了。”

丁义珍想起什么,拨通陈书婷电话。

“你还记得去年整理的那批商会名单吗?

有没有一家叫‘南粤新材’的?”

“有,负责人姓周,叫周振邦。

你找他干嘛?”

“聊聊。”

挂了电话,他翻出那份名单,找到号码,没通过秘书,直接拨了出去。

“喂,您好,请问是南粤新材的周总吗?

我是金山县的丁义珍。”

对方愣了一下:“丁县长?

久仰。”

“不搞虚的。”

丁义珍开门见山,“我知道你们去年来过,项目没落地,是时机问题。

现在我们县环线工程暂停,但土地、劳动力、政策支持都在。

我想问问,如果你们有兴趣重启考察,我们三天内能完成用地初勘、环保预审、用工对接。

您看,下周有没有空?”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丁县长,实话讲,我们有点担心风评。

你们这事故上了省里通报,投资者都在观望。”

“我理解。”

丁义珍语气没变,“但我想说一句——路可以慢修,但人不能寒心。

我们正在重建制度,确保不会再有‘牺牲一两个没关系’这种话出现在决策层。

您来一趟,不签约,不谈钱,就看看我们是不是动真格的。”

又是一阵沉默。

“行。”

周振邦终于开口,“我派个团队,下周二到。

如果你们真能在三天内走完初审流程,我们考虑把西南布局的第一站放在你们县。”

“一言为定。”

电话挂断,丁义珍靠在椅背上,盯着天花板。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份红头文件上。

他伸手把它拿起来,翻到最后一页,撕下印有“易学习同志负主要领导责任”

的那一页,折了两下,塞进抽屉。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