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章 降魔变(2/2)

毗罗胝问道:“什么是极静?

什么是极动?

为什么极静或者极动状态下不存在时间?”

舍利弗道:“极静是万物皆处于静止状态下。

此时因为没有运动的关系,所以也就不存在时间了。

极动是指物体的速度达到极限快,此时的物体处于高速的运动状态,因为速度太快,所以也不存在时间。”

毗罗胝道:“极静状态下,万物都没有任何变化,时间就好像静止了一般,这可以理解。

为什么极动状态下也会使时间消失?”

舍利弗道:“运动是动与静相互依止的关系。

有运动才有静止,有静止才有运动。

就像刚刚说的极静的状态下,因为不存在运动,那么静止本身也将不复存在了。

因为只有通过运动的事物,才能观察到静止的事物。

失去了运动,静止本身也将不复存在。

极动状态下,由于速度太快,也就不存在静止了。

没有了静止的事物,运动着的事物也无法独存。

所以事物处于极动状态之时,会脱离于静止的事物,也就进入到了没有静止也没有运动的状态。

因为只有依靠于静止的事物,才能观察到运动着的事物。

而极动之时,没有静止的事物。

所以在极动或极静之时,事物不存在运动与静止。

而时间无法不依靠运动而独存,就像火离不开可燃物一样。

如果时间实有,万物在时间之中,那么从王舍城到舍卫城,不论是骑马,坐车,还是步行,所用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事物的速度实际上会对时间产生影响,如此看来并非万物随着时间变化,而是时间随着万物变化了,万物又怎么会在于时间之中呢?

再说,缘生法即是无实体。

离开可燃物没有火,离开水没有生物,离开运动也没有时间。

这些依靠因缘变化的事物,并没有真正的实体从中产生出来,本质上都是空。”

毗罗胝道:“我认为时间是有实体的,有无穷多的时空,所以万物还是在时间之中的。

万物因速度的快慢,处在不同的时间之中。”

舍利弗道:“如果有多个时间,就要有多个运动的主体。

如果有无穷的时空,那就必须得有无数个运动的主体。

因为离开了运动,时间不会存在。”

毗罗胝道:“有无数个时空,也有无数个我,这样有什么过错么?”

舍利弗道:“如果按你所说的,有无数个时空,也有无数的运动主体,则堕于无因。

世间万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并受其产生原因的限制。

比如一颗果树结多少果子,一堆火能燃烧多长时间,都受其内在原因决定。

如果发展到无穷,则说明所产生的事物,已经脱离了所产生他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种事物产生,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火一样,不再依靠可燃物,火自己就能继续燃烧,再不断产生火,以至于有无穷无尽的火。

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产生,无因就不存在世界了,世界上也没有不需要原因就能产生的事物,因此不会有无穷的时空,更不会有无穷的个体。

再者说,你如果认为时间是实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存在于不同的时间之中,则处在一个时空内的主体,不应该能见到处在其他时空内的物体。

就像两个一快一慢,以不同速度移动的球体,则产生了一快一慢两种时间。

而并非一个时间中有两种运动。

此时作为观察者的你,能同时看清楚两只球到达终点的先后顺序。

那么你是和慢速运动的球处在同一时空之内,还是和快速运动的球处在同一时空之内呢?

如果你认为你和慢速运动的球处在同一时空之内,则应该看不到快速运动的球,就像在未来必然看不到过去一样。

每个时空各自独立,当你处在这个时空之中时,应该看不到另一个时空中的东西。

如果你认为你和快速运动的球处在同一时空,则应该看不到慢速运动的球,就好像在过去必然看不到未来一样。

如果你认为你和两个球都不处在同一时空,则应该两个球都看不见,但事实并非如此。

毗罗胝道:“如此说来,万物还是处在一个时空之中。”

舍利弗道:“你凭什么认为万物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呢?

两个以不同速度运动的球,到达终点必有先后,因为运动速度的不同,实际上是产生了一快一慢两种时间。

如果它们在统一的时间中,则应该不论速度快慢与否,同时到达终点,但事实并非如此。”

毗罗胝道:“如此说来,万物既不在统一的时间中,也不在不同的时间中,岂非自相矛盾?”

舍利弗道:“这并不矛盾,万物即不可能存在于统一时空之中,也不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因此没有真实的时间,万物也不在时间之中。

随众生心念动处,则有虚幻的万物与虚幻的时间产生。

非离开意识别有时间之实体可得。

世界在空,空生大觉。

百千大劫本由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

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

是故当知,一个真实的时间尚且不存在,何况多个乃至无数呢?”

毗罗胝道:“因为有运动,所以有时间。

就像因为有可燃物而产生火一样。”

舍利弗道:“没有动。

有真实的火,才有真实的可燃物。

有真实的时间,才有真实的运动。

现在已知没有真实的时间,哪里会有真实的运动呢?”

毗罗胝闻言若有所思,作礼而退。

余下五师,又与舍利弗论辩一日,皆不能敌。

尔时,众人赞曰:“舍利弗尊者,真智慧第一耶!”

舍利弗道:“惭愧!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秒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六师徒众及诸弟子,闻此言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