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驶向80年代,张元林夫妇大力改革工厂,拓展户外活动躲地震(2/3)
说完,张元林把早晨那会儿嗓门最大的几个人喊了上来。
除了曾经的院内三位大爷以外,剩下的都是些最为年长,按辈分排行最大的几位老者。
晚上来商量这件事情,再也没人拿要着急上班说事了,只是情况和早上的时候差不多,还是各有说辞,没人肯按照对方的意思去办。
易中海等人不愿意承担大头,大院里的住户们又觉得平均分并不公平。
吵着吵着,众人争的面红耳赤,险些要打起来,最后是张元林和傻柱出面才稳住局面。
看到这一幕,台下的吃瓜群众唏嘘不已,遥想当年聋老太太还有活力参与大院各项事宜的时候,谁见了她不是客客气气的。
可谁曾想时过境迁,昔日的老祖宗在辉煌一时后,竟沦落到连个替他处理后事的人都没有。
什么易中海,刘海中了,啥也不是,都不如张元林这个后生可靠。
听着众人的议论声,张元林知道差不多了,自己的目的已经达成,接下来就是为这件事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先后安抚情绪激动的双方,张元林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 “各位,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老太太掌管大院的时期,但我能从各位前辈的口中得知她老人家曾经为这个大杂院付出过很多,既然如此,我们作为大院生长的后代,理应送聋老太太走完最后一程。”
“我张元林不才,恰好有这个能力承担老太太的后事,相关的费用我已经付掉了,但我可以向各位保证,我绝对没有抢风头的意思,只是不希望在老太太的头七发生不利于咱们大院团结的矛盾。
“这是所有费用的账单,我放在这儿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至于这比花销如何分配,各位就看着办吧,想给多少给多少,全凭个人心意,我绝不强求。”
“最后,我用一句老话来收尾,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各位觉得对聋老太太有亏欠的,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多掏一些,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各位自便吧!”
看起来是张元林一个人替全院兜了底,可他最后说的那几句话却是直击某些人的内心,说是震撼了灵魂也不为过。
很快,在傻柱的带领下,第一份捐款已经送到了八仙桌上,是五块钱。
因为这次会议是张元林主持的,即便过世的老人不是聋老太太,傻柱也会积极响应并支持。
如果不是张元林提前打过招呼,傻柱恨不得把一个月的工资甩出来,但是用张元林的话来说,这就太假太做作了。
有了傻柱起头,大院里的各家代表也纷纷起身掏钱,不管多与少都是一份心意,而且张元林并不在乎数额。
关键是易中海,刘海中和埠贵等承受过聋老太太大恩情的人,现在的他们内心十分纠结,既不想掏钱,又难以从张元林直击灵魂的话语中走出来。
张元林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他们面容狰狞的握紧双拳,看起来是在内心进行激烈的天人交战。
可现实哪里会满足他们既要又要的想法,又想要钱又想要对得起死去的恩人,不管聋老太太怎么想的,反正张元林不答应。
用钱财换取名声和威望的目的已经达成,接下来不管这些人掏多少钱出来,张元林就当是多赚的了。
而且经历过这次事件后,大院里的老人们明显看张元林的眼神变了,似乎是把张元林当成了他们去世后的保障。
毕竟大院里各家各户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启齿的矛盾,甚至很多户都闹到分家的地步,什么父母儿女的都变成了深仇大恨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日渐衰老的父母们总觉得自己和孤苦伶仃的聋老太太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既然如此,为了避免步入聋老太太的后尘,应该早做准备才是。
张元林能感受到这帮人的心思,可他根本不缺钱财,若是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只要一样东西,那就是各家的房子!
当好人可以,但是当慈善家绝对没得商量,张元林的一贯原则就是公平交易,如果非要有倾斜,那也必须是往张元林那一边!
头七很快过去,聋老太太也顺利的入土为安了。
之后街道办事处送来锦旗,当着街坊邻里的面隆重的表扬了张元的所作所为,说他为各院起了个好头,做了个好榜样。
并且在秦淮茹曾经被授予光荣妈妈的光环之下,夫妻俩个都成了标榜人物,于是街道办事处理所当然的将聋老太太的房子分给了张家。
除了夫妻二人获得了寻常人难以匹及的荣誉,又因为他们家有5个孩子,有着充分的理由得到额外的房子。
当然了,这期间肯定会有反对的声音,但这是街道办事处直接下达的指令,背后更是有区级领导支持,这让那些心有不满的人只能偃旗息鼓,不敢再有丝毫的造次。
之后街道办事处的王主任更是当中表态,说如果哪一户人家也能养育五六个孩子,或者说能像张元林那样成为榜样,那么多给一套房子毫无问题。
众人一听这话,立马摇着头走了,这年头谁家有这能耐啊,连养活家里现有的人都很吃力,哪有心思再生再育,更何况各家都有些不可言说的矛盾,就更没心思放在后代上了。
至于学习张元林当榜样,这对各家来说更是虚无缥缈的事情,赚的钱自家都不够用呢,又怎么可能花别人身上?
就这样,张元林顺理成章,毫无阻碍的继承了老太太的房子。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自聋老太太过世后,一晃又是两年过去。
张元林始终关注着日子,算算时间,距离天灾越来越近。
最紧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将逐渐步入正轨。
各单位也是按照上级指示,开始大力发展生产,部分主力工厂更是恨不得二十四个小时连轴转。
但其中有两个显眼包却是与众不同,分别是张元林管理的轧钢厂和秦淮茹管理的纺织厂。
在极其完善的管理制度下,这两个工厂的工人工作效率极高,产品的合格率更是逼近百分之一百,相对的,这些工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是相当的高。
制度好就意味着工人们干活有盼头,合格率高就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加班,同样的时间却能比其他分厂的工人赚更多的钱,这不幸福谁幸福?
并且张元林夫妇因此还受到了组织上的多次嘉奖,成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要知道大部分的单位领导很怕接下改革的重担,就怕会把事情搞砸了,但张元林夫妇就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上来就是大刀阔斧的干。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各种离谱操作,引发了不少的轰动,也惹来了不少闲话,但张元林夫妇笑到了最后,成了最终赢家。
这期间,张元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放在厂内改革上,直到新的制度产生了明显效果,作为从未来而来的人,他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计划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动摇。
秦淮茹就更别说了,如果可以的话,她会毫不犹豫的把命押注在自己男人的身上,所以在外界的议论说最猛烈的时候,她也依旧是无条件的相信张元林。
也正因为如此,夫妇两个齐心协力,张元林做规划,秦淮茹去执行,在轧钢厂取得改革成绩后不到十天的功夫,纺织厂也宣布改革成功。
很快,有部分领导意识到情况不太对劲,如果还跟以前那样故步自封,毫无长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轧钢厂和纺织厂会越做越好,直到把某些分厂完全吞并!
于是乎,开始有大量的领导单独或者是组团到轧钢厂和纺织厂进行参观考察,希望能够学些皮毛回去。
张元林知道后毫不藏着掖着,表示十分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他早就预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一想到不久之后会面临的新麻烦,张元林从很早就开始为如何顺利的避免自然灾害而绞尽脑汁。
当然了,这世上不可能有万全之策,但本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原则,张元林肯定是要尽力而为的。
毕竟在临近改开的前夕,不管是人还是财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留存的越多,对将来的发展就越有利。
这天晚上,张元林下班回到家,和秦淮茹讨论起了工厂完成各项改革后的状况。
说起这件事情,秦淮茹显得十分激动,因为她是最早一个吃到改革福利的工厂领导,为此她得到不少的嘉奖。
“老公,你给的这些主意真是一个比一个好,自从按照你的意思替换了原本的制度后,工人们可谓是干劲十足,每个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合格率蹭蹭的往上涨,太给我省心了!”
“还有啊,那些新的奖惩措施也引得众人连声叫好,哎呀,虽说我是厂长,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些事,可仔细想想这些主意都是你想的,我好像啥也没干。”
秦淮茹一边说一边摇头,看起来无比的感慨。
张元林面带笑意的看着秦淮茹滔滔不绝,眼看着她说的差不多了,冷不丁的说道: “其实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告诉你,愿意听吗?”
秦淮茹愣了一下,随后不解的问道: “这有什么愿不愿意的,老公你怎么突然说出这么奇怪的话来。”
张元林挠了挠头,说道: “因为这次的计划和工厂的产能没有关系,关乎到的是工人兄弟们的幸福生活,说的难听点,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多管闲事。”
秦淮茹听后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好像是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又好像是认为张元林不该和她说这样的话。
“老公,你和我解释啥,有话就直说吧,我又不会反对你。”
再次挠了挠头,张元林把早就预备好的措辞说了出来。
正如张元林最开始说的那样,他的新计划的确是针对工人幸福生活而设立的。
由于工作效率很高,所以轧钢厂的工人们从不加班,也因此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
张元林并不是看不惯他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样子,而是想帮他们一把,把这些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或学习新的技术,或参与各种活动。
为此,张元林准备动用轧钢厂的一些利润拿来建造露天场地和器材。
例如篮球场,露天电影播放点,休闲广场等等,清一色的公共设施,且绝大部分是空旷地带,只有少部分是在室内,像图书馆,教室等,但都配备了多条安全通道。
虽说张元林是厂长,有这个权限去操作,但是在当代的世人眼中,这是无法被理解的行为。
毕竟这会儿的人们还属于那种省吃俭用,从不为自己考虑的老一辈,就算是有空闲时间,也会想办法找点别的事情做,或摆地摊,或打零工,或帮家里分担些杂事,总之不可能把多余的力气用在玩乐上。
张元林知道想要纠正这些人的习惯很难,但总得尝试一下,再说了,建设这些公共设施并非一次性用品,只要规划的合理得当,将来还能接着使用,反正早晚要迈入新时代的。
但是记忆里,要想完全规避,好像光是熬个夜还不够,得到凌晨才行。
这对张元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毕竟这时代的人从不熬夜,基本上到七八点钟就睡了。
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动静再折腾的大一些,张元林是不缺点子的,但就怕这些跨时代的操作在执行的时候会遭遇重重阻碍。
而且要搞这些乱七八糟的活动,除了经费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场地,这离不开上头领导的支持。
张元林不敢保证能说服其他单位跟风自己,但最起码要把纺织厂拉上船,否则就轧钢厂单独一个搞,太过特立独行,反而容易遭到重重阻挠。
毕竟这事儿和生产力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去,无论是组织上还是老百姓都没有理由支持。
所以,张元林自认为执行起来相当困难,可如果自家媳妇能帮一把,最起码能把第一步迈出去。
秦淮茹听后逐渐瞪大了眼睛,直到整个人目瞪口呆,仿佛被雷轰了个外焦里嫩,傻眼了半天没能回过神来。
张元林见秦淮茹一直没有回答,只得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
终于,秦淮茹眨了眨眼睛,抬头看向张元林。
后者笑了笑,说道: “咳咳,我知道这次的计划让人无法理解,心里也有过准备,你如果打心眼里无法认可的话,也可以不听我的安排。”
秦淮茹伸手拿起水杯抿了一口,润了一下有些发干的咽喉,随后深吸一口气,说道: “老公,还是那句话,你的一切要求无论对与错,我都会无条件支持,怎么做你说的详细些,明天我就去厂里开始准备!”
毕竟纺织厂也是首批改革收益的单位,生产力大大的提升导致全厂盈利了很多,完全有条件拿出部分利润来配合张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