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31章 以技服人收获大量徒子徒孙,群嘲张元林的大院众人犯错丢掉先进集体(1/2)

一听轧钢厂的生产效率提不上去,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张元林就不得不提起精神了。

“等会儿,印象里轧钢厂的生产力一直都是很强的,按理说没有那两条进口生产线的支撑,多招点人换班也可以,怎么都不至于完不成生产任务吧?”

部长听后长叹一口气,摇头说道:“张师傅,您想的太简单了,现在的情况根本不是人手多少的问题,主要还是机器设备落后的原因,先进的进口设备无法投入生产,我们自己的老旧设备又占地方又效率低下,轧钢厂已经扩充了三个生产车间,再往边上扩充就得影响居民区了,这肯定是不行的。”

听到这里,张元林心头一动,挑眉问道:“部长,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十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轧钢厂周边有很多空房的,那个时候因为声音太吵的缘故,不少人都不愿意住在那边,宁愿住到两条街以外的地方,每天多走十分钟的路,怎么现在还不好扩充了,难不成都住满了人?”

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肯定是距离工作的地方越近越好,但是轧钢厂最周围的一圈会产生极大的噪音,尤其是锻造车间。

张元林记得很清楚,如果能把轧钢厂靠锻造车间的那一片地扩建出来,最起码可以补充四条生产线,以及两三个车铣一体的车间,这么一来又能增产不少了。

见张元林还不理解,部长只能耐心的解释道:“那您是不知道啊,这十年来地方人口增加了不少,还有很多从外乡来的,轧钢厂周围一圈的房子全都住满了,甚至还有人分不到房,只能往更远的地方安排。”

“同时也因为人口的激增,导致各地的项目都在成倍的往上涨,连带的我们轧钢厂的生产任务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军工方面的订单都增加了不少。”

“这不,由于成年的孩子多了,工作却不太好找,也不知道谁起了个坏头,一个劲的把孩子们往部队里送,反正也不是战争年代,去当兵可以约束一下孩子还可以为家里减少压力,父母也放心些。”

“而且不光是我们厂子生产压力越来越大,其他的工厂也一样,虽然组织上已经批准了建立新厂,可一砖一瓦的都得先有不是,包括这些主梁钢材都是需要人,需要机器设备生产出来的。”

眼看着维修部部长满面愁容的解释,张元林也跟着眉头紧锁,但心里却是乐开了花,为祖国进入高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个国家想要进步,首先得保证人口充足,老一辈总说有人才能有世界,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这个时候还有地方在闹饥荒呢,可是在张元林的参与下,不仅每个人都有吃饱的机会,各地的人口也在稳步增长。

不过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原来的工厂都不够用了,必须想办法增加,否则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也无法应对供大于求的窘境。

可是建造新厂需要很长的时间,尽管国家在未来会享有基建强国的美誉,但目前来说光靠人力驱动来实现快速建造并不现实,因此最合理的办法就是优化生产线,以此来快速的提高生产效率。

于是部长最开始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合理了,他希望张元林出手,去把仓库里的那些进口机器设备调试好,维修好,然后去把老旧的生产线替代掉,这么一来,在不需要扩充场地的情况下就能极大程度的把生产效率提升上去。

一旦产能上去了,有了充足的资源去满足各个项目的缺口,也能带动这些项目快速完工,紧跟着带动整个循环生态的快速运转。

想到这里,张元林点了点头,起身说道:“好,既然有需要我的地方,那我肯定是义不容辞,走吧,一起瞧瞧去!”

部长听后喜笑颜开,抓着张元林的手说道:“太好了,我现在就带你去仓库!”

张元林顿了顿,摇头说道:“不不不,部长你误会了,咱们还是先去那两条正在运作的进口生产线看看吧,怎么说那两条线也是我倒腾出来的,真的有什么问题我比你们更熟悉,至于仓库里的那些进口设备,还是等以后再说吧,我光是拆解都要花不少的功夫,短时间肯定帮不上忙的。”

部长愣了一下,接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觉得张元林说的十分有道理。

“也是,与其花时间去折腾新的玩意儿,还不如先把那两条进口生产线复原,那好,我现在带你过去,顺便啊,你给外面那帮家伙们展示一下什么才叫做真本事,当然了,我也是那帮家伙之一,嘿嘿!”

听得出来,部长希望张元林在出手拯救那两条进口生产线的同时,再好好的教一教维修技术。

对此张元林没有犹豫的答应下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再说了,这个技术已经落后,根本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

见张元林答应的如此干脆,部长十分高兴,大步流星的走出办公室,高声宣布道: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各位同志,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张师傅今日正式回归咱们维修部,而且马上就要去进口生产线进行维修工作,并且全部过程公开,每个人都可以去现场观摩!”

话音落下,偌大的公共办公室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不过兴奋的都是那些最少拥有十年资历以上的老人,至于新来的那些则是一个个瞪着眼皱着眉,脸上依旧带着惊愕和质疑的表情。

就这样,在部长的带领下,一帮组长又管着自己的组员,然后组员又带着各自的徒弟,一支几十人的大部队跟在张元林身后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这架势,还真像某位重要领导来视察的模样!

来到车间,张元林看着熟悉的地方,闻着空气里的机油味,心情顿感舒畅。

也只有来到这种地方,张元林才能真正的放松下来,一点压力都没有。

“部长,让他们先停一下吧,我换身衣服来干活。”

张元林说完,转身去了更衣室换上一套工作服,又拿来了别人的工具包,接着开始挨个检查这些机器设备,找出问题所在。

小手电筒一打,张元林很快找出了问题频发的原因,除了零部件老化以外,还有安装不标准等毛病,即便是把其中大半机器设备更换成了国产,也都是徒劳,毕竟这条生产线的主力军还得是进口设备。

“发现没有,这些进口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已经老化,虽然勉强能用,但是会造成卡顿停机的问题,等你们来修的时候,又恰好能用了,你们以为修好了,但实际上是白折腾。”

部长听后面露尴尬的神色,问道:“那我们在解决不了根源问题的情况下选择把一部分的设备替换成国产的,这一步应该没走错吧?”

张元林叹了口气,说道:“想法是没问题,可以保证生产不中断,但是效率会越来越差,一样是白折腾,而且是越搞倒退了。”

“走吧,去看看那些被你们换下来的进口设备,理论上是没有大问题的,只是时间久了以后小毛病越来越多,把它们找出来逐个击破就行。”

接着,张元林带着工具包来到了仓库,这里摆放着所有的进口机器设备,包括部长说的那些没人能搞明白的新设备,当然被换下来的旧设备也在这里。

对张元林来说,修这些老款的进口设备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基本上拆解结束后就能判断出问题所在,然后就是对症下药,别看张元林出去十来年,维修技术却是一点都没有退步。

除了日常在静止世界里的修炼以外,张元林也会主动接触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其次在现实世界当中,支援各地搞创新建设的同时,也会帮忙维修当地的工厂解决不了的问题。

久而久之,张元林的实操技术只会越来越好,根本没有退步的迹象。

判断精准,操作丝滑,十几台大大小小的设备在张元林的眼里仿佛都是小问题,修好它们也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的简单,甚至从头到尾张元林都没有询问有什么毛病,全是他一个人拆机判断和维修的。

“好了,把它们换回去吧,还有记得把机油再换一遍,至于主体内部的核心部件老化的问题,这个只能花时间折腾了,从国外买过来估计很困难,那咱们就自己做,过两天我把图纸画出来,到时候照着图纸做就行,尺寸精度千万要保证啊,不然肯定没用。”

张元林起身说着,又接过毛巾仔细的擦手,却发现周围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瞪着眼睛看向自己,脸上写满了震惊。

离开十年归来,第一仗就打了场大的,精湛的技术不仅让原来的那帮老人心甘情愿的继续臣服,也把后来的新人震慑的五体投地。

“十多年没见,张师傅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啊!”

“太好了,咱们维修部的名声有救了!”

“徒弟我跟你说啊,你师父我这一身的本领都是张师傅教的,以后见了他得喊师公!”

……短暂的沉默后,现场炸了锅,张元林一看自己莫名其妙多了一堆徒子徒孙,也是当场懵逼,心想这不都是基本操作么?

但后来仔细想想,在外国的技术无法传入国内的情况下,自己利用静止世界学到的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还真的是不一般的存在。

部长也很高兴,随着张元林的回归,还带来了精湛的技术教学,这让大家重拾了自信,一改往日的颓废和摆烂,每个人都带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张师傅,要不我找领导申请一下,让您来当部长吧,有您在我们维修部才能蒸蒸日上,往年厂里评选各种荣誉,我们维修部门基本上全是垫底,技术标兵,劳动模范等等,全是其他部门的,因为从您走后,我们部门根本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单兵去争取。”

一听又有担子要往自己身上压,张元林连忙摆手说道:“哎哟,部长您可千万别这么干,我这次回来就是想求个清静安稳,在外面十来年太累了,希望回来能跟家人踏踏实实的把日子过下去,可不是回来跟谁抢东西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部长听后搓着手解释道:“不是,张师傅您误会了,是我主动退位让贤,这怎么能叫抢呢?”

“在我看来,您才是咱们维修部的主心骨,相信在您的带领下,今年的维修部一定可以成为整个轧钢厂所有部门当中最耀眼的存在!”

张元林仍旧摇头说道:“别,我是真不喜欢麻烦事儿,甭说是部长了,就是组长我也不愿当,但是干活可以找我,外派也好,教新人也罢,这些都可以接受。”

部长闻言露出了遗憾的表情,又问道:“那…张师傅您这次回来准备待多久?”

张元林笑了笑,回答道:“不走了,一直待下去!”

部长听后两手一拍,决定好好的保住这条大腿。

“太好了,那我晚上找个地方给您开一场盛大的欢迎会吧!”

张元林摇头拒绝道:“部长,这么客气作甚,再说我晚上还有事儿呢,得去一趟娄老板家里。”

听到是娄老板的大名,部长哪里还敢争抢,只得笑着作罢,随后又表示饭局改日再办,显然是不想放过这个讨好张元林的机会。

……闲聊结束,工作还得继续。

经过简单的了解,张元林发现工厂里的设备小毛病都能及时解决,但是大问题只能应付式的处理,说到底还是技术方面有欠缺。

要是碰到实在没办法解决的就只能整个更换,这么一来工厂的生产成本就得增加,也难怪维修部这么些年老是在大会上挨批受训。

“还有哪些疑难杂症没有解决的,都说出来,我安排时间一个个去看,你们有想学习的可以跟过来观摩,现场教学总比纸上谈兵有效果。”

张元林是想在改开到来之前一直蛰伏在维修部门休养生息的,可是随着接触的人地位越来越高,他也清楚自己不可能真的一路混日子到新时代来临。

同时张元林又不愿意看到国内人口提升之后,因为技术性的原因造成产能跟不上,从而影响国力发展进步。

想搞创新并不容易,需要合适的理由和契机才行,比如要等张元林出国深造回来以后再推动技术更新迭代,那样更容易被人理解。

但是要大量传播现有的技术却没什么问题,短时间内张元林是打算在维修的时候公开展示的,等后面空下来他也会找各单位的领导商量一下是否有必要搞个技术分享会,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机修工更好的去掌握现有的技术,从而保证生产力不会因为设备问题降低。

都说突破技术壁垒很困难,提升生产力不容易,那么维持现状不退步总是可以实现的。

……忙活了大半天,张元林好不容易能清闲一会儿,刚完成了一次维修后的他正准备回办公室休息,却在路上被一个身着中山装,看起来气质就不一般的人拦住了。

“这位同志,您是叫张元林张师傅吧?”

来人一边微笑着询问,一边拿着一张相片仔细核对。

见对方有自己的相片,张元林眉头微微皱起,这可是入档案的东西,他是从哪里得到的?

“我是张元林,请问你是?”

来人确认了张元林的身份后,开始左右张望起来,然后招呼张元林到角落里说话。

张元林面带警惕的跟着,但转念一想,如果对方身份有问题,应该也没办法进厂子吧?

正想着,对方开口解释道:“我姓吴,这片区域的督查办的主任,受上层领导的命令,专程过来跟你见面对接工作。”

说着,吴主任拿出了自己的身份证件让张元林查看。

好歹也跟着去过那么多机关单位,证件什么的是否伪造可以很容易就分辨出来,但张元林仔细翻看过后却没有发现任何异样,也就是说,对方真的是督查办的主任。

“原来是吴主任,久仰久仰,真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见面,是不是有重要的任务要下达给我?”

面带微笑的回应了对方后,张元林心里却吐槽着什么时候见面不行,非得是现在,还得躲着别人,跟搞地下特务一样!

“重要任务?

没有没有,张师傅误会了,就是收到了上层领导的指示后,我怕耽误事情,就赶紧及时来找您了。”

好家伙,这还是急于想在上层领导面前表现嘛!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