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1/2)
看着大哥紧张的样子,张二河哭笑不得。
这他俩还真不愧是两口子,连见了他的反应都是一样。
拉着大哥进屋,接着又倒了碗热水。
张二河才苦笑着道:“哥!
家里没事,咱爹娘也好着呢!
我就是想着过来看看你和嫂子!”
“真没事!”
张大河看着老二话语诚恳,倒是不像说谎的样子。
这才把悬着的心放进了肚子。
“呐!
这是老二拿来的!”
胡春华指了指盆里的猪肉,接着又指了指桌子上面那一封红糖。
“给我拿这些干啥,留着钱给孩子买点吃的不好!”
这两样东西得好几块钱,张大河瞧着心里就不是滋味。
他两口子虽然没啥钱,可此时更多的是想着梵梵。
“是啊!
咱又不是外人,整这些干啥!”
胡春华也附和着张大河的话。
“这是出去赢钱啦!
不是嫂子说你,以后得多想着老婆孩子,你这整天混当啥时候是个头啊!”
“哥!
嫂子!
你们误会了!
这些都是我这两天挣几个钱买的东西!”
看大哥和嫂子误会了,张二河赶紧和他们解释起这两天是咋挣的钱!
一番解释下来,张大河和胡春华才半信半疑的相信了张二河的话!
“不信你们去问问咱爹娘!
他们中午才在我那里吃的饭!”
“现在投机倒把没人管啦了?”
“就是,前几年咱村徐老三的事你忘啦!
几包耗子药就蹲了几个月呢!
你不要命啦!”
这个年代,买卖东西妥妥的就是属于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可是进劳改队,严重了蹲几年的也不是没有!
“哥,嫂子!
现在早就没投机倒把这一说啦!
国家现在鼓励大家经商发家致富哩!”
怕他两口子还不相信,又把今天在县城捡的两张递给他们。
这还是今年9月份的人民日报,上面大篇幅的介绍了第一个万元户黄新文,如何通过养猪发家致富的经历,同时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努力发家致富。
虽然他们两口子识字不多,但好歹也上了两年小学。
让他们两口子写文章肯定是不可能的,但简单的看个报纸的话,连蒙带猜的也能明白人家写的啥意思!
“这是要变天啦!”
胡春华捋了捋手中的报纸,有些难以置信。
毕竟前些年还管的这么严,咋突然就放开了呢!
“这些年咱们受的罪还不够多吗?
吃,吃不饱。
穿,穿不暖。
穷的连病都看不起!
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
听了张二河的话,胡春华是深有体会的。
为啥他们一直没要上孩子,他们两口子也想去大医院瞧瞧,可兜里没钱啊。
“那二河你啥意思!”
尽管心中有了猜测,可胡春华还是小心翼翼的询问。
虽然二河和自家男人是亲兄弟,可那破冰取鱼的法子,可是很重要的谋生手段。
“我想让大哥也跟着一起去逮鱼卖鱼!
多少也能补贴点家用!”
张二河的话,肯定了胡春华心中的猜测。
夫妻二人相视了一眼,胡春华眼里满是喜色。
能赚到钱当然好了,要是挣的多了,就有钱去大医院看病,说不定多难的愿望就能成真了呢。
就是张大河心里有些忐忑,他毕竟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
猛然间让他去干这种可能犯法的事,一时间心里七上八下的。
“哥!
怕啥唻!
县城现在也有不少摆摊卖东西的,人家都不怕,咱怕啥!”
看自己的大哥的表情,张二河就能明白他的顾忌。
赶紧给他说了一下县城的情况,让他不要担心。
“真的!”
听自家兄弟信誓旦旦的样子,张大河说不心动是假的。
谁不想挣钱改善生活,可一想到那徐老三的遭遇,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大河!
你就跟着老二去。
怕啥,就是真蹲了篱笆子,俺还能跑了不成!”
看张大河还有些犹豫,没等张二河说啥,胡春华就急啦!
她想要个孩子都快想疯了,好不容易有了赚钱的营生,那还犹豫个啥!
也就二河是自家人,换了外人,这种赚钱的营生谁会分润出去。
“哥!
真没事!
再说了,真到时候要是逮人,那也是逮我,你就说是给我帮忙的,人家自然不会为难你!”
“那,那,那就试试!”
自家媳妇和兄弟都这么说了,张大河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试试!
张大河的这种思想,其实是这个年代大部分农民的思想。
不把他们逼到绝境,他们总想着循规蹈矩的过活。
当然了造成大家这种思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民众实在是被整怕了。
这些年今天这个运动明天那个那运动,政策总是变来变去令人琢磨不透,和大部分底层干部一样,都在等着政策明朗呢!
正因为大部分人有这种从众思想,才给了改革初期那些没多少文化,但胆子很大的人一个发家致富的机会。
这种机会以前没有过,以后也很难再有了。
和大哥约定好时间,张二河赶紧回家。
他从昨天到现在,已经连轴转了二十多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