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钢城(3/4)
任晓宇看向谷维洁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重点在于你们这里有个突出部,那位李副厂长”
。
说完微微昂起头,目光扫向了在轧钢厂工作的这几人,看着他们都皱眉思索,便知道自己的话他们都是认同的。
“刚才文学也说了,他是有‘愿景’和‘希望’的,那他在行为态度上就必然是要表现出攻击性的”
“具体到思想和业务上,他是要在这两方面都要抓,都要有作为的”
任晓宇点了点董文学的方向,对着谷维洁和李学武说道:“文学刚才说的其实很在理,当约束条件不成立的时候,泄洪区和泛洪区就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
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是更针对谷维洁来说的,毕竟今天坐在这里,就代表了董文学的态度,也代表了谷维洁的态度。
年中会议可以说是一种局面的开始,也可以说是一种局面的结束,就看大家怎么理解了。
董文学刚才话里不无请谷维洁支持李怀德的意思,尤其是在大学习和大讨论活动中,加深对李怀德意图的掌控和理解,进而寻找合作的可能。
在经过任晓宇的解释后,李学武看了谷维洁一眼,他不知道谷维洁理解没有,任晓宇的意思更可能是变约束为放纵,进而形成一种大范围的约束掌控。
这是一种冒险的行为,但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重点不在放纵,而在掌控。
任晓宇站在市府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能知道很多轧钢厂还没有接触到的问题,尤其是前沿的思想和要求,这也是在给几人做提醒了。
谷维洁理解到的要比李学武了解到的要深刻一些,这意味着董文学和任晓宇都在建议由李怀德往他向往的厂长方向发展。
而作为互补,她可以往厂办的方向努力,这样就会形成螺旋结构的组织架构和上升空间。
直白的来说,谷维洁想直接进一步成为书记是不可能的,这里有着天然的沟壑,她没有基层管理经验和决策部署的能力。
结合任晓宇先前所说的轧钢厂危机和挑战,她便知道,李怀德在成为厂长后,再进一步就是书记了。
而那个时候才是她转去厂办的机遇,毕竟她比李怀德的年龄小,也比李怀德在轧钢厂的资历浅。
李怀德能上,她上不了,跟董文学一样,她也有着这种制约。
不过能到厂长的位置上走一遭,那再进步的空间就已经打开了。
这是来自于任晓宇的提示,背后代表了什么,这提示又有多少含金量,需要谷维洁细细思考。
昨天晚上是李学武、董文学跟李怀德沟通,今天换了个主角,是两人同谷维洁沟通,目的就是要协调好两边,双方的矛盾和目标。
这个不难,在任晓宇的阐述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谷维洁在仔细思量过后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稳定和发展。
任何为达到目的所施展的手段和方法,都应该是以稳定和发展为前提的,无论是在钢城或者京城,只要是在这一前提下,她就会支持。
她所想的是,极端情况下的手段不宜过激,否则就是乱之根源。
终究是搞理论出家,在指导意见和思想上是有严格标准和追求的,这在李学武和董文学的行动过程中是值得反思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嘛。
可以说,今天的话题说到这,大家把心中所想,所求,都做了深切的沟通和交流,各有所得。
董文学、任晓宇和谷维洁都对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了质疑和阐述理解,算得上是一种学以致用了。
而在几人思考间,谷维洁又看向了身边这个一直装透明的李学武,她想听听来“大智若妖”
之人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观念。
“今天我们这可是来交流的,李副处长不会是来取经的吧?”
谷维洁笑着说道:“唐僧到了雷音寺尚且知道以紫金钵和宝袈裟换经书,你这听了半天了,但有所获?”
“所获颇多啊”
李学武笑着点头承认了自己的收获,也意味着他要讲一讲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我嘛,以现在所处的位置去放眼全局还是有局限性,所以我当前的主要目标还是立足根本,发展为主”
。
李学武的语气很轻和,语速很慢,但很连贯,并不会出现卡壳的情况,显然是胸有成竹的。
“当前针对保卫处,针对与其他部门合作,与炼钢厂配合和发展的方向上,我的观点是六个字:出得去,回得来”
“详细说说”
任晓宇往前探着身子,拿了桌上的茶壶给几人分别续了茶水。
谢大姐是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韩殊更是一直听着几人讲,她和顾宁都不是轧钢厂的人,对这些东西是有认知局限的。
不过三人在看向李学武的时候都没有那种看热闹的意思,因为李学武的观点在其他几位轧钢厂干部眼里很重要,对任晓宇来说也很重要。
从任晓宇主动问起,和谷维洁的强问,都能看得出李学武的观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值得一听。
李学武谢过任晓宇的茶后,一只胳膊搭在扶手上,一只手随意地搭在叠着腿的膝盖上,显得很是轻松。
“轧钢厂是一个重工业基础工厂,并不是制造业的前端,也不是制造业的主要环节,天然的带有制约性和危险性”
李学武面色严肃地说道:“现在轧钢厂只是处于整个制造业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没有研发,没有产品,也没有其他转型方向,且是体量巨大的制造环节,扛风险性太过于薄弱了”
。
众人听着李学武的“危言耸听”
便是一愣,这种观点早有人提出来过,不过都被当成了杞人忧天。
轧钢厂是兼并了其他几个钢厂而形成现在这种规模的,京城已经没有比它更具专业和大规模生产能力的轧钢企业了。
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整个钢铁行业不出现危机,上下游制造业不出现断档,轧钢厂就不会出现问题。
上面交代生产什么,轧钢厂就从上游接收钢材,转而生产任务零部件,供应给下面生产企业进行组装和再加工。
在董文学等人的认知中,钢铁可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跟交通和煤矿是同等地位的行业。
钢铁行业有自己的直管部,有自己的整个工业体系,有自己的成系统的配套体系,怎么会出现问题呢。
当前钢铁行业的地位在国内来说是首屈一指的,就连谷维洁的原单位,钢铁学院都是比肩华清的存在。
现在要说考大学,报华清和报钢铁学院是一个性质的,可能钢铁学院要求的更加严格些。
为什么今年年初的时候就传出轧钢厂要整体升级的消息,还不就是钢铁业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占比日益加重的缘故嘛。
谁会觉得钢铁业会出现衰落的情况,这不跟说煤炭行业会出现衰落一样让人笑话么。
可这个“笑话”
在这些专业人员面前一点都不好笑,因为李学武所说的问题就摆在他们的面前。
国内缺钢铁嘛?
缺,很缺,供不应求。
可缺到什么程度,市场需求量又是多少,谁能知道?
这个是跟经济和相关产业行业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果汽车都改烧煤了,那煤炭行业一定发展的好。
可不管行业发展如何,数据是摆在董文学和谷维洁等人的办公桌上的。
钢铁行业建立初期全国产钢量多少?
15.
8万吨,生铁年产量仅为25万吨。
经过初期的发展,六零年开始经济调整,大批高炉停产,生产中的高炉则维持低冶炼强度操作。
六三年到今年,大部分炼钢企业都在转型,并且基本上都完成了冶炼技术的调整。
应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高炉喷吹煤粉、重油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等技术,技术经济指标达到钢铁业建立以来的最好水平。
也就是在今年,就谷维洁和董文学了解到的,钢铁产量任务保持高进度运转中,有望实现年产量1550万吨的生产目标,这是什么概念?
这种产能就意味着钢铁业在持续蓬勃的发展,比较钢铁业建设初期直接翻了一百倍,且在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率在发展。
依照这种增长率发展下去,一定是要比整体经济增长率要高的多得多的。
多了就不值钱了啊!
虽然现在是计划经济,但所有工厂是在整个经济框架内生产和工作的啊。
当钢铁需要逐渐出现饱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
当钢铁工艺或者新材料需要出现变革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还不考虑钢铁业内部体系变化的情况呢,考虑那些会让这种思考变得更急复杂。
李学武杞人忧天的话语在他们听来就是居安思危的良言。
危机就在轧钢厂的上方悬着,看不见,摸不着,但掌控局势和未来的人都需要去理解和感受。
所以当李学武继续说下去的时候,轧钢厂众人的表情都严肃了起来。
“危机和机遇是两个好兄弟,肩并肩,手拉手的”
李学武轻声说道:“既然轧钢厂有了这样的风险,那就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