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保证不尿炕(4/4)
表面上他好像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他来辽东还有一个核心目标,那就是要进行工业企业深层次改革实验。
首先就是经济变革。
他在岗位调整前是到一机部同有关领导谈过话的,说的就是这个。
红星钢铁集团体量日益庞大,更有条件和担当来支撑起市场化实验。
实验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浮动所产生的地区经济效应和市场影响范围。
从李学武所掌握的数据上来看,68年后,集体固定资本投资持续攀升。
最显著的界面是即将过去的69年集体经济总投资额已经远远超过了60年水平。
不到十年的时间,集体固定资本从原始积累到适应时代的市场化投资,组织走的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带头人先去试试水,看眼前的市场能否经受得起如此庞大的生活和工业需要的考验。
直白一点讲,组织也怕出问题。
掌握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资本对落后国家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没有资本,就无法投资;
没有投资,就无法扩大生产;
没有扩大生产,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能发展它们的资本从哪里来 这里必须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一段话,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
是以最残酷的暴行为基础”
,也就是奴隶贸易、奴隶制、殖民主义以及对本国公民残酷无情的压迫剥夺为代价的。
作为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资本积累不仅不能靠对外扩张,还要随时提防帝国主义的入侵。
在这样的情况下,积累资本只能靠自己。
比较残酷的是,解放前35年,产业资本的总量一共增长了不到四倍。
作为对比,解放后20年,即从1949年到1969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37.
25倍。
这些钱从何而来几乎完全靠内资!
内资从何而来主要靠国家财力!
国家财力从何而来主要靠企业积累!
另一个吸引目光的地方是,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从1952年到1969年,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的统计范围仅为全民所有制单位。
因此,现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百分之百由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构成。
李学武当然知道,直到1981年以后,统计数据中才出现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及其它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
但这个时候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及其它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 答案是一定的,组织也知道在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波澜壮阔下隐藏着无数个亟待发芽成长的幼苗。
没人能说得清这些幼苗是草还是庄稼,只有等它们长起来了才能知道。
也许有人会追问,国家财力的钱从哪里来呢相信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个人手里有钱,国家是怎么调用个人手里的钱来发展经济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国家财政有哪些来源。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四大类: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和其他。
刚解放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私营经济,即“个体”
与“其它”
。
但很快到1952年时,财政收入的60就来自于全民所有制了。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便来自于全民所有制了。
李学武当然知道,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84年。
也就是说,国家财力的钱来自于国有企业;
国家拿到的钱后,绝大部分又投入到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一个良性大循环。
通常人们把工业内部各个行业合并为“轻工业”
与“重工业”
两大门类,前者指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后者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工业。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刚解放时,中国工业总产值的约四分之三由轻工业构成。
此后,工业总产值的构成发生快速变化,重工业的比重在1951年超过30,1955年超过40,1958年超过50,1960年达到巅峰66.
7。
重工业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这个时期国内所处的历史条件考虑,优先发展重工业至少有四个重要的理由。
十分严峻的外部形势,必须发展国防工业。
推动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远洋海运、航空的发展,必须靠重工业。
发展轻工业不能靠手工,而要靠机器;
轻工业本身使用的机械必须由重工业生产。
发展农业不能靠传统的人力、畜力,要有化肥、农药、电力、农业机械、水利设施,所有这些都得靠重工业。
什么是工业变革,什么是集团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转型。
李学武从集团下来不是镀金的,也不是来给冶金厂当大管家的,而是来号脉开药方的大夫,是红星钢铁集团带着组织期望与希望向前冲锋的掌舵人。
上面也许勘破虚妄,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像AI的概念早在80年代被提出一样,李学武也知道时间紧迫。
这个世界留给红星钢铁集团的时间不多了,留给这个民族的机会不多了。
当然了,足球除外,他们的时间和成长、进步的空间一样,有的是。
“该安置安置,按往年的规矩办。”
李学武听了海洋有关于退伍和转业人员安置问题的汇报后,强调道:“工业企业不接收,难道安排去服务部门啊适应也是个问题啊。”
“集体人事部的意见是平衡发展,不想给下面太多压力。”
栗海洋解释道:“像是要一碗水端平的意思。
“能端平就好了,可他们有这个能力吗”
李学武瞅了他一眼,道:“别等他们知错能改了,先动起来。”
十月份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退伍和转业的季节。
四年前李学武几乎就是这个时节回的京城,时间过的真快啊,一晃就过去了。
“你给徐厂长打电话,问他要不要,要多少人。”
李学武点了点秘书张恩远安排道:“钢飞那边可能要求高,五金厂和兵器制造厂可以多留点儿人。”
就在他们研究怎么消化这些人的时候,张拿着文件走了进来。
“领导,集团刚转过来的。”
李学武接过来看了看,却是上面号召“加强战备”
、“深挖洞”
的号召。
集团要求辽东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设战备办公室,联系地方成立水泥厂,准备打一场工程建设攻坚战。
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