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真是见了鬼了(2/4)
“这个下来再说,先说说造船厂和港口的事吧。”
老李并未偏移话题,他关心的还是营城的产业。
“你刚刚提到的集群效应效果暂时还看不出来,但未来发展造船业的趋势已经形成了。”
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一边思索着一边讲道:“看来上面是越来越重视进出口贸易工作了。”
“营城船舶的建设项目今年能完工吗”
文学看向了李学武问道:“上次我同徐斯年问过,他也没说仔细,是不是有什么顾虑”
“他是谨慎的性格,顾虑是有,但多半是不敢打包票。”
李怀德淡淡地说道:“今年应该完不了吧”
后面这一句问的还是李学武,作为集团负责人,他还是能经常听见李学武有关于辽东工作的汇报。
“明年年初吧,至少是这样。
李学武斟酌了一下,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徐斯年就是这么说的。
董文学微微摇头讲道:“当初步子迈的就比较大,现在建设周期拉长也是很正常的,慢慢等吧。”
“营城港区呢”
李怀德微微昂起头,看着李学武问道:“三年时间,今年可是关键的一年。”
“还是借上营城船舶的力了。”
李学武点点头,肯定地讲道:“徐斯年同志对这个工程贡献很大,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地方的沟通和协调。”
“营城港区一旦运营,甚至是连滨城船舶都会受益。”
李怀德想了想讲道:“你同滨城船舶谈一谈吧,加深一下合作。”
“是基础啊,还是项目啊”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讲道:“听您这么一说,滨城船舶也要发达了,还能不能认咱们还是一回事呢。”
“呵呵呵”
李怀德也被他逗笑了,抬起手理了理他那日渐稀薄的几根碎毛,点头说道:“你看着办,尽量整合渤海湾的航运资源吧。
“那津门和秦州的港口......”
李学武迟疑地看向老李问道:“这边也得做一做工作吧”
“秦州主要是煤炭和渔业码头,你觉得有必要做港区协调吗”
李怀德看了他讲道:“津门港这边我同高副主任谈过了,她去谈。
“毕竟是渤海湾的一个重要港口,现在不重视,往后再重视就怕晚了。”
李学武谨慎地提醒道:“相信冀省对咱们的合作也是欢迎的。”
“嗯,考察看一看吧。”
李怀德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随后讲道:“营城港区到奉城这条线的铁路运输调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他认真地强调道:“尽量建立正常的合作关系,感情牌不太管用。”
“我明白您的顾虑,下来我同调度处的同志碰一下。”
李学武点点头,看向老李问道:“不是说集团要成立联合物流发展总公司吗”
他又看了看文学,问道:“同铁路那边谈的怎么样了”
“京城铁路自然是愿意的。”
董文学拧了拧身子,侧身坐了,看向老李讲道:“估计上面还是有顾虑。”
“那就一点一点干呗。”
李学武笑了笑,没太在意地说道:“京城铁路愿意合作,那就先成立联合物流京城服务公司。”
他手指敲了敲椅子扶手讲道:“等京城公司发展好了,其他公司再组建,合并一起组建总公司。”
“麻烦是麻烦了一点,可总比拔着脖子等他们强。”
文学也是赞同他的意见,看向老李讲道:“不如先干起来。”
老李点点头,对这个意见也是认同的,看向董文学说道:“下来上会讨论一下,可以的话就先执行。”
说完,他又看向李学武讲道:“联合物流这边好处理,联合储蓄银行进辽东这件事你得谨慎一点。”
他强调道:“就算有辽东工业支持,同本土资本牵线搭桥,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我这些天也在琢磨。”
董文学接过话茬讲道:“辽东工业邀请联合储蓄银行进驻辽东的想法是什么。”
“工业变革遇到阻力了呗。”
李学武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讲道:“他们是想一口气吃个胖子。”
“可资本不是这么运作的。”
董文学微微皱眉讲道:“一旦联合储蓄银行的资本运作达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你有想过未来协调的后果吗”
“合规兼并,合规经营,故意找茬吗”
李学武瞧了他一眼,又看向老李讲道:“有红星工业区在钢城,我想辽东工业的负责人不会这般短视,况且咱们也不怕他们找茬儿。”
“出售十六家储蓄所,主动提供六家信用机构供联合储蓄银行兼并,是他们自己撑不下去了。”
老李双手抱在胸前,微微皱眉讲道:“机遇是真的,联合储蓄银行如果能在辽东开花结果当然是好事。”
“资本运营有着规律和原则,不能因人为干扰和意愿而改变。”
他严肃着表情讲道:“联合储蓄银行去辽东,必然会带动其他资本转移,相关项目的开发资金压力也能得到缓解,这是双赢的局面。”
“谨慎一点没毛病。”
董文学还是持保守的态度,他看向李怀德和李学武讲道:“现在的局势还扑朔迷离,无论是工业还是经济工作,未来还有些变数,这个时候没必要急着下注。”
“那就先看看再说。”
李怀德原本激进的想法也受他的影响,变得迟疑了起来。
本来李学武也没有太过激进的动作和安排,是老李心急了一些。
从老李的办公室出来,正遇见联合储蓄银行行长谢兰芝从景副主任的办公室出来,两人撞了一个对脸。
“嘿,正找你呢啊。”
谢兰芝笑了笑,点头说道:“哪天回来的”
“前天晚上到的家。”
李学武也是笑了笑,问道:“该不会是兴师问罪吧,怪我给你添麻烦了”
“一个大学生而已,还是中财的,我们正缺这样专业的呢。”
谢兰芝知道他在说什么,没在意地摆了摆手,同他讲道:“你要有关系就多给我们介绍一些过来。”
“这个是朋友的亲戚,凑巧了。”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道:“我看集团今年新招了不少大学生啊,没有中财的吗”
“有,可我们不嫌多啊。”
谢兰芝笑着讲道:“中财那边比较谨慎,并没有给咱们多少名额。”
“要不是有宣传工作队的协调,兴许就来三两个,那都算多的了。”
听她提起这个,李学武不免想起了还在宣传队工作的何雨水了。
当初安排她去负责这个项目,就是为了今天收网的。
公事是这个心思,私事是另外一层心思,也是耐不住傻柱的嘱托。
何雨水的亲事一直都是何雨柱的心病,李学武既然不愿意,傻柱也只能从他这边做工作,做文章了。
他是一点都不傻啊,似乎是赖上李学武一般。
李学武倒也干脆,宣传工作队多少年轻干部呢,又是进驻大学开展工作,万一能跟知识分子擦出火花呢 “等明年吧,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毕业了,你们就不缺高材生了。
李学武抬了抬手,示意了楼梯的方向,道:“你要下楼吗”
“中午了,一起吃个饭吧。”
谢兰芝主动邀请道:“就在食堂也方便,我想跟你谈谈辽东分行的工作。”
辽东工业胡可对红星模式很是推崇,他是亲眼见着红星厂发展起来的,所以心里的震撼也是无以复加的。
回到辽东负责工业工作以后便极力促成与红星钢铁集团的各项交流与合作,且不仅仅限制在工业领域。
上一次李学武代表红星钢铁集团拜会辽东主管工业工作的杜副主任以及胡可,双方谈的比较深入。
胡可做主,邀请了红星资本和教育以及其他项目考察辽东。
校企合作在这个年代属于常规操作,尤其是有上面的政策和指示。
就算没有企业合作,学校也会建立自己的企业,供学生实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