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5章 做实在人,办实在事(3/4)

李姝最后请求道:“老师说让小朋友邀请家长一起来看演出,可热闹了。”

“是嘛,这是李姝第一次表演呢。”

李学武先是很惊讶地赞了闺女一句,后又才故作认真地讲道:“不过得让爸爸想想,那几天是不是有工作…”

他沉吟了几秒钟,这才在电话里回答道:“对不起啊闺女,爸爸下周有工作要忙,是要去营城看造船厂的情况。”

“去看造大船吗?”

李姝果然被他的话吸引了,就连语气里的失望都减弱了几分。

李学武对闺女的教育一直都很重视,包括给她额外请了家庭教师。

对闺女讲话,他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并不是一味地随便找理由推脱。

他当然知道下周要去营城,可还是要想几秒钟,让闺女知道自己在认真思考。

同样,他也在电话里讲了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让闺女足够相信他的理由。

这样,即便李姝很失望爸爸不能回来看她的表演,但她也知道爸爸是真的在忙。

这种遗憾会在未来贯穿李姝和李宁的整个学生生涯,但李学武不想失去同儿女沟通的机会,更不会拒绝这种沟通的渠道。

可以是忙,可以是没有时间,但不能没有解释,没有惊喜。

周亚梅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把他当孩子,那他就是个孩子,你把他当朋友,那他就是你的朋友。

你要是不能完全信任他,那他就做不出让你信任的事。

对李姝,李学武从未另眼相待,但作为长姐,李学武要培养她坚强的性格和品质。

“是造大船,你还记得徐伯伯吗?”

李学武很认真地同闺女解释道:“就是送给你黑白色大船模型的那个伯伯。”

“我记得!

是徐伯伯——”

李姝应声说道:“他在造大船,对吗?”

“对的,就是去你徐伯伯那。”

李学武对闺女讲道:“我们今年要造更多的船,更大的船,好装载更多的货物,让船跑的更快,更远。”

“哇——”

李姝失望的语气已经被惊讶和自豪所取代,她知道爸爸在做这么优秀的工作,更有了同小朋友分享的欲望和自信。

她果然换上了坚定的态度讲道:“那爸爸你去徐伯伯那吧,等你回来我再单独表演给你看,记得帮我跟徐伯伯再要个船哦。”

“弟弟也想要大船——”

许是有人提醒她不能讲太长时间电话,李姝结束的有些着急。

李学武笑着应了闺女的要求,同接电话的顾宁了几句。

顾宁是个内敛的性格,家里有人又哪里能同他讲多少私密的话,所以几句话把家里的情况说了说,便要结束通话。

李学武想到了闺女的文艺表演,便让她将电话交给潇潇。

“秘书长您好,我是潇潇。”

潇潇很意外地从顾宁手中接过电话,她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秘书长在同顾宁讲过电话以后又来找她通话。

“你好,潇潇。”

李学武的语气很柔和,“感谢你照顾李姝,我都听她说了。”

“不客气的秘书长——”

潇潇有些受宠若惊地解释道:“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的。”

“李姝的表现很好,有你的功劳。”

李学武笑着赞了她一句,这才讲了自己的请求。

他记忆中有一首歌,很现代,但满满的正能量,听孩子们唱很能打动人心。

所以既然闺女喜欢文艺,他便将这首歌的歌词写在了纸上,仔细检查了一遍过后觉得没有问题,便同潇潇讲了一下。

潇潇也很惊讶,她从未听说过秘书长还会写歌…不对,是写词。

这就解释得通了,因为她知道秘书长的文采非常好,是集团高层少有的文化人。

你说高副主任和景副主任都很有文化,但她们都没出过书,秘书长已经写了三本,外加一本全国推广的专业技能书籍了。

她大脑一瞬间的转过来弯,再听秘书长给她讲歌词,给她哼唱歌曲的时候就不觉得惊讶了,还以为这是别人帮秘书长谱的曲。

歌词不是很简单,但足够上口,就是将秘书长哼唱的曲调落成谱子有点费劲。

潇潇是请秘书长哼唱了三次才将谱子简单地记录下来,还不是最为标准的。

她倒是听得出来,秘书长虽然不至于说是五音不全,可也算不得专业的演唱者。

就是秘书长哼唱的三遍她都觉得个别位置有差异,倒也不为难她下来精修。

李学武请求她帮忙,就是要将这首歌从他的嘴里变成能正式演唱的歌曲。

这工作可不容易,至少对于他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不认识五线谱。

说来也是好笑,他接受过完整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中就有音乐相关的知识,只是他没这个天赋,早就将学到的知识还给老师了。

潇潇那边记录好词曲便由着他挂断电话,兴奋地去精修了。

她内心十分的激动,从秘书长哼唱的曲调,以及歌词内容就能感受得到这首歌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她也对秘书长的才华惊为天人,到底是一个内心多么丰富的男人才会写出这样的歌词,尤其是与相貌的反差,真是让她陷入到这种仰慕中有些无法自拔了。

李学武却没有太过在意这首歌的魅力,赶上今晚值班,想着北边的情况,再加上对闺女的思念,以及新学期文艺表演… 多种因素迭加,才让他突然有了这个想法,既然专业的事交给了专业的人,他也就没再想这些事。

只是潇潇在挂断电话前询问他这首歌的名字时,他有些犹豫了。

不是原本的名字不好,而是他忘了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还是他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完整歌曲,还符合这个时代的特色。

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说不会唱歌,但听到熟悉的旋律就能跟着唱出来,说知道这首歌,能熟悉地演唱,却记不住歌的名字。

李学武倒是没纠结这个,只给潇潇说,就用《给女儿的一封信》做这首歌的歌名。

潇潇倒是不觉得这个名字有哪里违和,本就是秘书长写给李姝的歌曲。

她反倒能从这首歌里感受到秘书长作为父亲,对李姝浓浓的父爱,真情实感。

真情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她现在就处于自我感动的状态,所以难得不沉迷。

反倒是李姝,有些埋怨爸爸多事,她早就为这次文艺表演做准备了,难道还要再花时间准备一个节目?

累不累啊,她好忙的。

“李秘书长,期待已久啊——”

胡可相当的给面子,听说李学武要来奉城,竟然带着人来路口接他了。

这可不是他能享受的待遇,李学武下车同他握手寒暄,客气中也带着些许玩笑似的埋怨。

“胡主任,不带您这样的。”

“哎——”

胡可笑着歪了歪脑袋,道:“你在京城来辽东是客人,你在钢城来奉城就是自己人了,自己人客气什么呀——”

他拍了拍李学武的手说道:“山海有情,天辽地宁,辽东欢迎有你加入啊。”

“哈哈哈——”

李学武晃了晃他的手说道:“你胡主任说话也一套一套的,都给我整不会了。”

他这一嘴的东北话同胡可带来的人一寒暄,大家好像真就对上了暗号,彼此也拉近了距离。

其实李学武说话妹有那么多口音,老太太说话那是纯正的东北味,在京城生活了那么多年依旧是这样。

李学武哥几个受她影响是很正常的,不过毕竟是京城的新生代嘛,儿化音更多一些。

只是到了辽东以后,李学武在同东北人沟通的时候刻意将自己的东北口音加重了。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快速地融入到这个圈子里。

不用怀疑方言帮助你融入某个圈子的能力和魅力,任何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排外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是人的本性。

为啥东北人出外地都会认老乡呢,不是说老乡能帮他多少忙,而是能解思乡之情,更容易得到认同感和安全感。

东北人可能是全国最没有安全感的地区了,因为他们把东三省的人都当做是老乡,这在全国来说还是独一份。

胡可十分认可李学武的口音,听着就觉得亲切,松开他的手以后却又揽住了他的胳膊。

你要说在南方,两个男人,或者一男一女这样拉拉扯扯的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分寸,没有距离意识,但在东北是不存在的。

小年轻的会勾肩搭背,这是亲近的一种表现。

你要说搭肩膀,东北人不会觉得什么,你看那些老照片,很多都是搭着肩膀照的。

你要是去锦城这样姿势照相,人家会觉得你是GAY。

“我跟你说,老弟,为了你这顿饭,我们可是准备了又准备,一点不唻玄。”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