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66章 朝花夕拾(3/4)

训练场地上,正有几队身着板绿的战士在训练,李学武一眼便能分辨出哪个是红星厂的,哪个是卫三团的。

倒不是说红星厂的保卫队伍更拉胯,而是因为红星厂的保卫队伍已经不在这参训了。

在训练场上接受训练的,是来自集团其他单位的培训干部队伍,也有基干民兵。

卞梅瑞站在他身边,着重给他介绍了这两年训练工作的进展和成绩。

李学武并没有做什么指示,只是耐心地听着他的汇报。

到最后,有参训的干部认出了他,红星厂这边还没有反应,卫三团的带训参谋长已经小跑着过来敬礼问好了。

跟随他调研的干部,以及训练场的干部们这才想起来,秘书长还是卫三团的副团长呢。

对红星厂的训练李学武都没有多说话,对卫三团他就更不会多嘴了。

简单问了几句之后,他便笑着同调研队伍往培训基地去了。

培训基地就在新建的那两处大楼里,是集团人事处,协调和组织各单位干部职工培训的地方,培训的内容就包括了兵事基础。

这倒是很好理解,这个年代无论是职工还是干部,都要掌握一定的兵事能力。

地图要会看,还要会画,开枪至少不能脱靶,否则就太难看了。

培训基地更注重正治教育,因为是封闭式的培训场所,这里比联合学校更严格。

完全是兵事化管理,集团现有的年轻干部都要来这边走一遭,锻炼精气神。

应该是有所准备,在参观培训基地的时候,有班级学员主动请求秘书长讲几句。

李学武知道是训练科的意思,却也是没有扫兴,就着培训的意义讲了几句。

他的能力和文采自然不用怀疑,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却也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同。

从训练基地出来,又受刚刚赶到的卫三团副参谋长沈放邀请,共同参观了这里的垦区。

依照八一六团的老基础,卫三团在这一基础上,加深加固与多方合作,建设了山上的垦区。

几万亩的熟地良田就不用说了,山沟沟里冬雪映衬下的一排排蔬菜大棚,确实让李学武欣慰。

虽然不敢说全是他的功劳,可他也是为这片土地和事业付出过努力的。

沈放是11月来值守的,对这里的情况很是了解,每一处都介绍的很详细。

到农牧基地,他还带李学武看了几处作业区域,甚至还能看到人工作业的屠宰场。

“是村里招的工人。”

沈放见李学武看了那边的屠宰工人,便做了解释:“齐团长不允许战士们参与工业劳动。”

“嗯,农垦可以,工业就算了。”

李学武点点头,显然很认同齐耀武的安排。

“水产养殖怎么样?”

看农牧和畜牧养殖的情况很喜人,李学武又关心起了价值更高的水产养殖。

相比较于投入成本更高的农畜牧,其实水产养殖更可靠实在。

“去年水产的收入已经与农垦投入成本持平了。”

沈放很是骄傲地讲道:“这得多亏了你给的建议,改良品种和饲养条件。”

“一点点意见,算不得什么。”

李学武微微摇头,上车后又一起往中草药种植基地去了,他今天的时间很紧。

冬天,天亮的晚,黑的却早。

早晨出来的时候就不算早了,要是再不紧着点时间,天黑了就不好回去了。

卫三团的屯垦基地已经形成了规模,包括蔬菜和粮食的种植,已经能同农牧和畜牧以及水产养殖形成简单的生态循环。

同样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借助这一较为健康的生态系统,很快也形成了规模。

有粮有菜,有鱼有肉,卫三团的战士表现出来的精气神看起来就是不一样。

据沈放介绍,卫三团在整个卫戍区里也是数得上的,不敢说头一号,可综合评比就没出过前三,相当的硬气。

这两年卫戍区没少从卫三团征调基层干部充实其他团的建设,卫三团的训练风格遍地开花。

基层干部的流转,也把卫三团的优良传统和名声带了出去,只垦区这一项就多少个团羡慕。

“除了自用和供应给红星厂,我们还向卫戍区供应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等。”

“不要为了面子,饿了肚子就好。”

李学武看了沈放一眼,玩笑间是提醒了对方一句,这个年月有些人为了肩膀上的豆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沈放是理解他话里的含义,笑了笑没有回答,因为这个话怎么回答都不合适。

从垦区下来,李学武路过电讯基站的时候看了一眼,并没有下车。

那里俨然形成了自然村落一般,房屋整齐划一,只是高高的天线和铁塔标志着这里的不同。

往山下看,红星村的变化其实也很大,以前他还记得这村落大是大,也是真破。

叫公社,实际上没什么产业,只是比周围的村落更大,更贴近下山的路而已。

现在站在山上往下看,两年的时间,瓦房出现了至少三分之一,就是土房也规整了很多,各家甚至都垒砌了院子,这是大变化。

沈放给他指了山坡上的砖瓦厂,介绍了村里的果园,以及几处小作坊工厂。

李学武连连点头,听说山上的小煤矿又开了起来,便知道这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当然了,潜力是没有多少的,不过相对于原本贫穷落后的村落,是进步了很多的。

赶到山下,尹满仓已经带着公社的干部迎了过来,两边聚在一起,又是一阵寒暄。

李学武被引到了红星公社,还是那些公社干部和村干部,大家分了香烟,很是乐呵。

他并没有吸烟,只是看着大家很高兴。

尹满仓知道他来的目的,也知道他比较赶时间,虽然有亲情可以叙述,但还是先介绍起了这两年公社和村里的变化。

他讲到了沈放提到的小煤矿,说是村里组织挖掘,主要供给卫三团和训练场,村里自己用一些,剩下的基本都送去了砖瓦厂。

说到砖瓦厂,大山里最不缺少的便是建筑材料生产资源,有红星钢铁集团的大工地,这里的建筑材料并不缺少销路。

就是村里这两年盖房修院墙,也是借了砖瓦厂的光,有盈利,还有根基。

有了钱,就能开展更多的基础建设,果园的种植和开发,现有农耕水利的建设。

有这些做基础,公社农粮和农副产品的产量逐年递增,饿肚子的现象已经消失不见。

不是说整体就都富裕了,红星公社的情况比较特殊,只是公社赶上了好机遇。

更重要的是公社的干部胆大包天,竟然敢私下里搞在一起,做了这掉脑袋的决定。

不过现在家家都有了余粮,饱了肚子,倒是没有了闲话,更不敢有人往外乱说。

公社有钱以后修这个、修那个,唯独忘了修下山的那条路。

这还是李学武告诉他们的,这条上山的路还是艰难一点为好。

公社有产业,村里个人也有产业。

公社的产业还有罐头厂、咸菜厂。

个人的产业就复杂了,家禽家兔养殖,警犬犬苗的养殖,都是收入。

再一个,服务卫三团,服务京城中医院在这边的中草药研究所和种植基地也赚钱。

而有了公社医院,这里的人气更多,经济也更显活跃。

李学武一边仔细地听着他们介绍,一边点头,表示了对他们成绩的赞许和认同。

在村干部和公社干部的介绍间隙,他也侧重问了建筑材料厂的盈利情况,以及京城中医院与公社医院之间的合作成果。

在两级干部们的热情介绍下,他又问了公社村民的生活和收入情况,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李学武也代表红星钢铁集团,对红星公社这几年在合作中的支持和理解表示了感谢。

对在合作和共建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同志表示了慰问和问候。

同时,他也以个人的名义,用稿费收入向红星公社小学捐赠一笔建设费用和书本物料。

红星公社有不少人都记得他,知道红星厂能在这里搞基地建设,全亏了他的协调。

现在又得了他代表红星厂的感谢,以及他个人的捐赠,两级干部更是拍的巴掌疼。

“欢迎你来红星公社做客。”

尹满仓在这里就不能用亲戚之间的关系来寒暄了,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向他表示感谢。

李学武则是握了握他的手,笑着讲道:“红星公社的热情我已经感受到了,希望公社发展的越来越好,社员的生活越来越好。”

越野车队离开,村公路旁站着的欢送队伍久久没有散去,依旧在谈论着今天的调研。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他做过的工作,总会像泥土里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爸爸——”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