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自古忠义难两全(2/4)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李学武斩钉截铁地说道:“我还真就不怕他们怀疑,更不怕他们自己实验和调查。”
“这些矿渣堆在那几十年了,也没见有人能看出什么,查出什么,”
他笃定地说道:“没有刻意的实验,一般的实验室是拿不出准确的实验报告的。”
“既然合同已经签完了,那就开始运输。”
李学武看向董文学提醒道:“咱们发电站后面的山体不是掏空了嘛,就用这些矿渣回填,问就是生态!”
“你这个理由倒是说得过去,”
高雅琴看向了董文学讲道:“发电站的后山方向可以做一些远期规划。”
“比如矿石筛选、煤矿清洗、矿料堆积等等。”
她这么说着,会客室里做服务工作的秘书们嘴角直抽搐,这么大的领导,坐在这合计着骗人呢。
有人问了,李学武等人在参观的时候讲了,在会客室又讲了,就不怕钢城炼钢厂知道吗?
不怕,因为信息的传播不仅需要途径,还需要真实性,尤其是公对公的信息传播,阻碍性相当的强。
还有,这个年代企业的职工保密意识很强,基本上不会跟外人谈论自己公司较为机密的内容。
实验室是什么地方?
会客室是什么地方?
谁会认为实验员会透露机密,谁又会觉得秘书们会传播这种消息,这不是自毁前程嘛。
后世你说在这个公司待不下去可以跳槽去另外一个公司,这年月你辞职也好,被开除也罢,跟终身禁止上班工作没什么两样,就等于判定回家混吃等死了。
不要说这个时代的人活的太认真,因为稍一不留神,可能就是一辈子。
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任,包括领导。
“矿渣的事稳妥了,联合组建建筑工程公司的事,厂里是怎么研究的?”
高雅琴最近一直都在补课,可对有些事情还是了解的不够透彻,一边工作,一边问,幸好有李学武在这。
她很清楚,李怀德对李学武足够信任,李学武对红星厂也足够忠诚,很多业务都是他参与完成的。
包括现在问到的,红星厂对未来业务的规划。
她来红星厂前就听到了一句忠告:不要跟李怀德交朋友,不要跟李学武耍计谋。
李怀德就是个小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虽然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可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投机者。
李学武年少多智,自我要求严格,做事干净利落,有较强的驾驭全局能力,在多次交锋中证明了自己。
据传言说,李学武办公室的保险柜里,有他给自己和红星厂做的未来十年的规划。
李怀德当初提出来的《三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实际上是李学武那保险柜里的一小部分收藏。
曾经参与过具体材料收集和计划编写的综合办职员也在私下里透露过,李学武干工作思路清晰,思维超前,工作站位高,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要跟他玩争斗那一套,就等于把自己的一条腿迈在了失败的那一边。
当然了,李学武对这些传闻是嗤之以鼻的,私下里开玩笑还说自己做了未来三十年的规划呢。
大家哈哈一笑之余,可能想象了他的话,但更多人确定,李学武做事有章法,有很强的目标性。
也就是说,套路相当深。
对此高雅琴也是深有感触,因为她钻进过李学武设下的圈套,差点把自己弄死。
远的不说,就说现在,就说这一次的谈判。
晚上拿到的谈判消息,当天夜里他就做出了具体的谈判计划,一环扣着一环,彻底把香塔尔给干懵了。
从天车坏了,工人更换的齿轮精度开始埋下伏笔,引出了数控机床技术的掌握和生产工艺。
因为没有数控机床的生产技术,就没有大面积的数控机床布局参与生产,也就没有高精度的齿轮机组。
再往前推,数控生产技术有了,合金材料有了吗?
这里引出了红星厂已经拥有的有色金属资源,包括钒、钛、钴、镍,以及镁矿、锌矿、钨矿等资源,可以辅助冶金工业,生产出符合工业制造需要的新材料。
这一步既给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合作留下了谈判的基础空间,也给红星联合储蓄银行与东方时代银行准备谋求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做了工业布局需要的说明。
再往下延伸,包括船用曲轴、飞行器和汽车制造等工艺技术的展示,隐含了红星厂现有的冶金技术和生产技术深厚的底蕴,环环相扣展现了工业产业链的厚度。
这么说吧,晚上三人坐在这里复盘今天的谈判过程,以及在完成了框架协议的签署后,研判圣塔雅集团能够继续谈判的深度和履行合同的能力时,会客室内的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问题问自己。
那就是秘书长的这一套谈判计划,如果自己来面对后,能有多大的把握全身而退。
商业和正治一样,都没有如果,因为无论是商业还是正治,都是基于现有的事实为依据做出的合适判断。
所以“如果”
只能问自己,不能问别人。
如果非要让他们说实话,那下结论倒是很简单了。
秘书长的技术示弱、十面埋伏、运筹帷幄,与高副主任的绵里藏针、一锤定音优势互补,再辅以董副主任的强大资源和信息支撑,以这个时代“自力更生有限开放”
基本经济政策来开展谈判,谁都招架不住。
再反过来想,是圣塔雅集团先着急的,急于稳定前方,急于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和根据地,这才给了红星厂可乘之机,以相对诚恳的态度和扎实的合作基础,快速地击穿了香塔尔的心理防线,拿下了这一局。
可要说吃亏,香塔尔还算不上。
商业谈判,哪有分明的输赢啊,只有赚多赚少一说。
相比较圣塔雅集团拿出来的那些谈判条件,以最后达成的框架协议来讲,她是达成了这一谈判目的的。
矿产合作开发有了,技术产业输出有了,最期待的建筑工程也可以开始谈判了。
虽然为此多付出了两套直升飞机的生产线和相关的技术,以及一架公务飞机。
但相对来说,她还得到了参与红星资本与港城前十的投资银行布局澳大利亚矿产的机会呢。
商业合作哪有输赢。
就拿建筑工程的合作来说,只此一项,圣塔雅集团在内地的建筑市场就算是插了一脚了。
“未来的建筑市场开放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李学武在给高雅琴的回答中讲道:“我们无法拒绝商业和技术上的合作,更阻止不了先进的技术进入内地。”
“这是清朝用三百年国运证明了的深刻道理。”
他语气坦然地讲道:“我们必须承认,在工程施工和建筑设备上,乃至是工程管理上,都需要学习。”
“人的一生无非需要做两件事,学习和应对。”
李学武长出了一口气,看了高雅琴和董文学说道:“其实想想,企业也是一样。”
“我坚信此刻的选择就是最正确的,也是最符合时代需要的。”
“建筑市场——”
董文学迟疑了一下,说道:“目前国内的盈利空间不大,我看圣塔雅集团的目标还是行业标准化,以及对建筑设备市场的垄断和市场期待。”
“在这方面红星厂能做的还有很多,”
高雅琴也是提醒道:“据我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很多农村的合作社也在接相关的建筑工程,虽然他们没有相关的资质。”
“资质这方面不好说。”
李学武微微摇头,道:“行业对专业的约束力太低了,咱们的供应链技术输出是倒过来的,所以才有了今天制定行业生产标准的能力,但建筑工业不好说——”
“确实如此,多少年了。”
董文学点点头,认同地讲道:“几千年的思维认知,没有行政手段和强制性的要求,不好定这个标准。”
“所以一些单位只是单纯地雇佣建筑工人施工,很少问他们有没有相关的从业资格和从业能力。”
高雅琴苦笑道:“甚至有一些科研所的工程都找乡下的农村合作社来承包,因为价格合适,人也勤恳。”
“这是一个大玩笑了。”
李学武轻笑着说道:“往好处想,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会出事故,建筑主体永远不出事故吗?”
“一旦出了事故,由谁来负责呢?
再说质量问题和后续的保养、维护,都由谁来负责呢?”
他敲了敲沙发的扶手,说道:“同圣塔雅集团的合作,就是要把亮马河工业区以及红星厂的相关建筑都做成标杆,做成,做成榜样,展示给需要的人看。”
“以红星厂的建筑为交付标准,以红星厂结合圣塔雅集团带来的技术为技术标准,构建建筑行业新风范。”
“以技术引领工程需要,以先进设备驱逐劣币,”
高雅琴思索着讲道:“这个项目至少要五年才有成效啊。”
“不着急,慢慢来吧。”
李学武抻了抻肩膀,微笑着说道:“领导的意思很明确,制度不能变,但可以开展技术方面的合作。”
“也就是说——”
高雅琴看着李学武猜测着问道:“圣塔雅集团以技术入股,分成计做技术咨询费?”